六十多棟樓拔地而起 澳大新校區可容1.5萬學子

一張施工圖,審核時間最快1個多月;一個設計方案,前後設計5次最終還是被PASS掉;校區的水電、通訊設施、設備均由澳門進境,水泥等主要建築材料由澳方供應……澳大新校區是粵澳第一次合作大項目,即遭遇到了一些文化衝突和法規差異。

“我們沒有可延用的機制,澳門大學新校區項目的每一步,對於橫琴和澳門方面,都是在合理性和共通性上找融合點。這個項目的合作成功,將不僅為粵澳深化合作奠定了雙方互信的基礎,更為以後的跨境項目實施探索了寶貴經驗。”橫琴方面負責人總結說。

中西薈萃新景觀 嶺南騎樓與歐洲鐵藝相映襯

距離澳大開學還有3個月時間,記者來到現場採訪。艷陽下,環島路旁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佔地近100萬平方米,15個組團、62棟單體建築錯落有致,兼具南歐風情和中式建築風格。棕黃色調的主體建築與對岸澳門的建築交相輝映,藍色桔紅色相間的屋頂格外耀眼。

一磚一瓦展示粵澳合作大智慧

帶著記者徜徉校園的建設單位,南粵集團行政總裁陽三平感慨地說:“校園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記載著開拓者和建設者的汗水和足跡,展示了粵澳深化合作的大局意識和大智慧。”

澳大新校區背倚大、小橫琴二山,面向浩瀚大海,承接嶺南的建築傳統,吸納南歐的建築元素,擁有“中西薈萃、古今交融、嶺南文脈、南歐風情”鮮明個性元素,現如今,澳大新校園不僅成為澳門與橫琴的新地標,更是世界大學中別具一格的新景觀。

這座佔地近1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4.5萬平方米的新校區比目前的澳大校園大20倍,總預算為98億澳門元,未來將容納1.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就讀。

漫步校園,隨處可見嶺南騎樓式建築與歐洲鐵藝花飾相得益彰,澳大新校區高規格的設計頗引人注目。據介紹,澳大新校區踐行高起點規劃的目標,由著名建築師何鏡堂領銜設計,新校園的總體規劃設計著重秉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立足於山海環境資源和自然條件,採用強調現代生態城市風格的建築佈局模式,並融合南歐和嶺南地區的建築風格,凸顯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之角色,以期打造富有獨特魅力和風格的國際化校園。

“所有配套的水、電、煤氣、通訊、信息、海關、警察局和生活服務設施等,全都來自澳門,由澳門方面管理。”廣東南粵集團相關負責人這樣介紹。

據了解,澳大新校區工程所需主要建材及設備種類繁多、數量大,僅電梯就超過200台。前後有約55個施工單位參與建設,在建設高峰期,近萬人同時施工。

3個科研基地為粵澳合作創造契機

建成後的澳大新校區主要包括以圖書館、中央教學樓及校史展覽廳等一期標誌性建築,8大學院(包括文學藝術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設計學院、生命科學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12個書院宿舍區,科研基地(包括電子信息大樓、能源環境大樓、開放式實驗大樓、中醫藥大樓等)以及中央商業區、中央宿舍區、教職員宿舍區、學生活動中心、中央行政樓、文化交流中心、體育場館、消防行動站等60多棟單體建築。

澳大新校區的一大特色,要數其立體化書院式佈局。新校區在澳門首次引入國際優秀大學採用的“住宿式書院制度”,設立了12個住宿式書院(College)。書院與學院制度得以相輔相成。在書院裡,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較多在群體生活中互動交流的機會,並且在同學的激勵與合作之下學習自律管理、自主行動、自我成長,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根據規劃設計,澳大新校區建了3個開放式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醫藥、電子及信息科技以及能源環保,並將科研成果進行技術轉移及創新產業孵化。別具一格的科研基地應能促成澳門大學、澳門其它大學、珠三角以至全國各地大學的研究合作,為粵澳合作及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創造契機。

(《珠海特區報》 張曉紅 姚翀 鍾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