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援助計畫應“授之以漁”

陳觀生

又到高等院校畢業季節,本澳幾大高等教育院校相繼舉行畢業禮,一批青年大學生將投入勞動市場,對於本澳大學生來說,基本不用擔心就業問題,最近還有好消息,或許能一圓創業夢。特區政府在工商業發展基金下設立了《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為擁有創業理想但缺乏資源的本地青年提供一筆免息援助款項,協助他們減輕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相比很多其他地方,本澳青年大學生確實好運。但在本澳經濟多元化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缺乏優良的創業環境卻令人對本澳青年創業的成效有所擔憂。所以,筆者認為這個計畫只是“授之以魚”,而特區政府更應打造優良創業環境“授之以漁”。

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未盡完善

早前,政府公報刊登了第12/2013號行政法規公佈《青年創業援助計劃》的詳細內容。年齡介乎21至44歲、且符合首次創業定義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可以提出申請。援助款項須用於以下用途:購置商業企業營運所需的設備;為商業企業營運場所進行裝修工程;訂立商業特許合同或特許經營合同;取得技術專用權或知識產權;進行宣傳及推廣活動;以及作為商業企業的營運資金。貸款的上限為澳門元30萬元,最長還款期為八年。

草案擬設“青年創業援助計畫評審委員會”專責分析申請,並向工商業發展基金發表具約束力意見,最終由工商業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決定是否批准。申請者可依法提起上訴。青年創業援助計畫評審委員會由一名主席及最多六名委員組成,其成員及任期由行政長官委任及訂定,現未有名單。

本澳社會特別是青年界別人士對此計畫十分關注,但計畫得到的掌聲不多。社會人士認為,計畫雖然有助鼓勵本澳青年人創業和實現產業適度多元,但質疑計畫有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以及未能回應一些青年創業遇到的問題。

第一,計劃的審批依據不夠清晰和評審委員會組成受質疑。首先,申請者需要怎樣的條件不夠明確。如申請者只是提交了創業計畫能否獲得審批?什麼樣的計畫可以獲得審批?一旦申請者需要先成立企業,但辦企業先得辦手續租場地,按一月租金兩月押金規定,辦手續成本就得好幾萬,一些缺乏資本但有良好創業計畫的年青人可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會否造成不公平?等等。都需要當局進一步解釋和明確。

其次,審批青年創業免息貸款計劃申請的評審委員會,是計劃能否發揮成效的關鍵,並且其中牽涉較多的經濟利益關係,政府必須訂立清晰透明的評委會制度,以及委任委員會需為社會普遍接受,不能“來來去去幾個人(幾個社團)”,避免因疏忽不周而出現“好事變民怨”的局面。

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就此回應表示,政府已著手籌組評審委員會,主要由青年、專業界別人士所組成,相信他們能夠瞭解有意創業的青年需求。譚伯源於訪問中又多次呼籲青年要有充分準備才好申請計劃,申請前要思考推出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市場所需,瞭解市場情況,“唔係申請先至諗點去做。”

第二,計畫的成效評核及如何吸引青年人參與也是社會關注熱點。一、有青年團體建議政府除了提供資金援助外,亦可考慮為創業青年人成立顧問機制或建立分享經驗平臺,並敦促政府注意監管,瞭解青年人的營業情況,是優良還是賠錢,並非只批出款項便不再理會。二、有青年創業團體負責人認為政府對首次創業的年青人支援仍未足夠,建議可以在店舖租金、水電費等方面進一步提供補貼資助。他們認為青年人在商業理財經驗較淺,建議政府和團體合作,定期舉辦各種展銷及創業介紹會,協助有意嘗試創業的年青人。三、有議員質疑計畫成效,認為援助對象可擴至中年人。建議與其資助居民創業,倒不如培訓居民熟悉某種語言,讓居民可以轉業,例如協助本地會展業的發展。四、計畫的退出機制不完善,計畫規定8年的還款期,以及可以提前還款等,但對於很大可能的創業失敗導致血本無歸的情況,如何處理?似乎未有詳盡機制。

第三,本澳創業環境令人擔憂,也使得一些青年人因此望而卻步。早前,澳門青年聯合會的調查指出,本澳有不少年輕人有意創業,但認為本澳創業環境一般。在所有受訪者中,發現5成9人有意創業,又具有創業計劃的人就有約2成半。不過有近6成8人認為本澳創業環境一般,近2成更認為是惡劣。至於開業資金,有3成3人認為要有20至50萬“打本”,最多人想做是餐飲業。

有業界人士指出,本澳目前創業投資門檻高,如做餐飲業,一個一千呎面積的店鋪裝修費用料不少於五十萬,但面積越細不等於裝修費越平,面積五百呎相信也要二十至三十萬元。儘管澳門經濟受惠於旅遊博彩業,帶來龐大旅客消費,但如非做旅客生意,舊區經營成效不彰,隨時會遇到生意額不足的問題。

第四,本澳青年的就業思維一時難以轉變。工聯會曾經做過的有關調查報告顯示,有七成八受訪者表示希望在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就業,其他就業情況依次為外資企業、本地中小企業、中資企業和創業,主要原因是職業較穩定、具發展前景、福利待遇好、可自我發揮和工作條件好。薪酬方面,有五成受訪者表示較理想或較能接受的工資是一萬元以上,只有兩成受訪者認為八千至一萬元是理想或能接受的工資,反映青年對薪酬期望值甚高。報告發現,只有一成受訪者表示選擇創業,或與青年普遍缺乏冒險精神有關。數據顯示,因青少年缺乏資金、經驗、技能和政策支持,導致有創業意願的受訪者對創業不敢輕舉妄動。

援助計畫應“授之以漁”

社會有上述的疑問,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質疑援助計畫未能充分解決“創業難”問題。

年輕人都希望通過自己創業,獲得人生事業的成功,但是創業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每年新創辦企業中,至少有50%在半年之內倒閉,倒閉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把握創業的基本法則。據不完全統計,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而年青人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於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

本澳經濟蓬勃,惟年輕人在事業的選擇相對有限,現時年輕人創業的挑戰不僅是面對傳統上一代的競爭,縱使發揮創意創業,但市場很快就會模仿和競爭,導致被淘汰的危機增加。加上現時成本上漲、人資緊張,且沒有系統的人才培訓,創業並不易。

首先,對於絕大多數年青人來說,由於沒有收入來源,很難積累較多的啟動資金,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創業經驗不足,很多人在初次創業時,都選擇嘗試資金投入少、技術難度低的低門檻創業專案。在很多從事低門檻創業的年青人看來,由於創業項目的風險較小,即便試水失敗了,也可以積累社會經驗、學習經商管理知識、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低門檻創業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容易被複製、競爭激烈。”有學者指,低門檻創業雖然容易起步,但發展壯大比較難,需要創業者有獨到的經營理念和敏銳的市場意識

因此,低門檻創業要成功,最好是搶先去做,因為市場蛋糕的大小一般是相對固定的,越早做越能搶到大塊的蛋糕,晚了大概只能舔叉子和盤子。如果不能搶先做,那就看還有沒有市場,有的話,那就要用更優的品質、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來贏得客戶。

其次,對於很多從事低門檻創業項目的年青人來說,激情過後,往往面對的是沒有遠慮,必有近憂的現實。“創業要有激情,但創業不能僅僅靠激情。”所以,鼓勵年輕人在實現夢想的同時,亦要坦誠瞭解自身的能力和特質,衡量各方條件、虛心聆聽意見,事業才能穩步發展。有創業成功者介紹經驗說,年青人創業首先要讓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科學地分析項目,不要過低也不能過高。其次是不能猶豫。現在很多人不能創業與選擇過多、反復猶豫有關。其實不可能準備好一切再出發,徘徊就是在浪費時間。最後一定要理性地分析自己,不一定都要創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適合做的事情最重要。

據瞭解,本身創業能力和意識不足也是目前本澳年青人創業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查顯示,目前青年創業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學校教育實用性不強,雖然近年來各大中專院校在努力更新課程設置,但教育課程設置和社會需求沒有緊密對接。同時,大中專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實現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有效結合。二、創業者素質不高,部分青年現有技能和受教育程度與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尚有較大差距,觀念保守、誠信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創業能力不強、捕捉機遇的能力差等,這些因素都阻礙了青年創業的進程。三、培訓與市場脫節,雖然相關部門開展了各類就業創業培訓,但培訓只注意就業意識的教育,忽略了幫助青年掌握專項技能,只注重眼前崗位的需要,忽略了青年長期發展的職業規劃。培訓與市場的脫節,不但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費,而且直接影響了青年的就業創業。四、創業啟動資金匱乏,青年的創業資金都是自我積累或家庭儲蓄積累、親友借款,融資困難成了青年創業的瓶頸。由於處於創業初期,很多青年既無物抵押,又無人擔保,而金融機構則因為信貸成本高、初創企業風險大等原因放貸謹慎。因此很多青年在創業初期,貸款需求強烈,但實際上很難貸得到款。五、創業項目儲備不夠,在創業項目選擇上面臨較大困難。一些青年有創業的熱情,也有了一定的資金來源和資金積累,卻苦於沒有項目,不知從何下手,“創業無門”。而另外有些創業者獨立依靠市場尋找的項目,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創業失敗的可能性加大。無法正確地選擇創業項目,使一些青年在首次創業中遭受較大挫折,對他們再次創業造成障礙。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推出的青年創業援助計畫只是在青年創業融資難這個問題上,提供了一些便利,及實行了“授之以魚”,但在本澳現時的環境之下,三十萬元資金很難創立到具實力的企業,亦很難吸引到有創意及有貢獻的產業。本澳應該學習台灣的青年創業貸款,針對青年創業遇到的各種難題,政府需聆聽專家和企業家的意見,重新考慮已推出的各項政策,包括青年創業貸款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輔助等。並建立一些創業平臺,為創業者提供創業需要的方案、培訓、指導,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業環境,達到“授人以漁”的目標。

創業環境需燃起希望之火

本澳建立青年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