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遊臺灣的背後

隨著兩岸民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和常態化,官方介入的力量漸漸消退,民眾自發的交流成為主力。

2009年,兩岸直航開通不久,安利(中國)組織了一次12000多名營銷精英參與的臺灣遊。大家都沒料到,一次企業的海外拓展培訓成為海峽兩岸各個層面關注的焦點。時隔四年,依舊是12000人的安利大團赴台遊,但引起的轟動效應減弱了,媒體也顯得很淡定,因為兩岸交流正在成為一種常態。

人多了,閃光燈少了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久居大陸的臺灣人去買水果,為了不被攤主“宰生”,用一口純熟的普通話跟他討價還價,但是攤主馬上問,你是臺灣人吧?這人覺得很驚奇,難道自己的普通話還有臺灣腔?攤主指著一堆獼猴桃問他這叫什麼,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奇異果。

如今,除了獼猴桃和奇異果之類的稱呼問題,兩岸之間幾乎沒什麼信息差了。內地綜藝節目裏總能看到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臺灣面孔;超市里四季擺著來自臺灣的菠蘿蜜、蓮霧和榴蓮;60後眼中“龍應台的臺灣”,70後眼中“侯孝賢的臺灣”,還有80後眼中“周傑倫的臺灣”,現在是一個在大陸二十多個城市能直航到達的地方。

而早在四年之前,情況還不是這樣。2009年安利帶到臺灣的那支“萬人團”,是自2008年7月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實施以後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旅遊團,也是兩岸之間第一個直航郵輪旅遊團。一位參與者記錄道:每次靠港,碼頭上都有載歌載舞的歡迎儀式,當地官員熱情致辭,盛裝的禮儀小姐向每一位來賓送上當地特產,隨行的電視轉播車排起長隊。

第一個吃螃蟹的安利團受到了很多“特事特辦”的照顧。所到之處,旅遊大巴前有警車開道;為了減少遊客通關耽擱的時間,臺灣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甚至事先飛到上海,與遊客同船出發,然後在船上提前查核證件……

安利(中國)公共事務副總監李君說,今年赴台的“萬人團”受到的關注比四年前少了,作為負責企業公共事務的人員,覺得略微有些失落,但也說明兩岸交流愈加頻繁。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對於組織者來說,這一次赴台的準備工作也比四年前“挑戰小很多”。

2007年,安利公司就已宣佈了2009年營銷精英的海外研修目的地是日本與韓國,大量準備工作也早就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我們有去臺灣這個想法的時候,還是陳水扁執政,我們就‘賭’馬英九會上臺,結果馬英九真的上臺了。我們2008年底遞交了申請,‘賭’大陸國台辦會批准,‘賭’臺灣方面會批准,結果都‘賭’贏了。”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明雄說。

2008年底,兩岸“大三通”基本實現,這讓萌發了臨時“轉場”念頭的劉明雄信心倍增。但是,在具體的手續辦理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諸多挑戰。“萬人團”是2009年3月中旬出發的,而安利直到2月底才拿到批文。

時過境遷,這次的情形明朗得多。安利的組織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參與者們也很容易就拿到了赴台的相關證件。從3月12日到4月1日,12000多人分5個批次,從大陸 19個口岸就近直飛臺灣。

這兩次臺灣行在安利的營銷精英研修史上也是個特例。安利每年都會組織業績突出的營銷人員海外旅遊和研討,但時隔這麼短去同一個地點還是第一次。這與活動“總策劃”劉明雄有關,他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是一個熱愛家鄉的臺灣人。

原本在安利臺灣工作多年的劉明雄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被派到安利(中國)工作。剛到廣州時,有一天他在街上見到幾個穿軍服的年輕人,像是部隊放假出來逛街,打鬧說笑著從他面前走過。這些青春的面孔讓他想到了臺灣的“阿兵哥”。劉明雄年輕時在臺灣當過兵,所以對部隊裏那些黝黑而英氣逼人的臉龐非常熟悉。他想到,這些孩子如果有一天要在戰場上相見,那就太殘酷了。這些情結在他心裏植根很久,所以他兩次組織安利營銷人員去臺灣,就是想讓兩岸民眾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

劉明雄說:“這次臺灣行和2009年那次相比,活動安排更開放,氣氛更加融洽。”2009年那次郵輪之旅,兩岸的媒體和公眾都盯著這支“萬人團”,遊客白天上岸活動,晚上要回郵輪住,每個船艙都要點名,確保遊客都住在船上。臺灣怕有人“跳船”,大陸也怕遊客滯留不歸。旅遊團在臺灣水湳機場開惜別晚宴時,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當地人進不去。

但這次,大家住在臺灣的五星級酒店,音樂會、野營會等很多活動都有當地人參與,遊客和當地人在路上錯身而過時,會互相打招呼。安利做了一個統計,2009年,團員們行程中23.3%的時間在臺灣當地,而這次在台時間高達 96.4%。2009年只有3條旅遊線8個景點供團員選擇,這次有10條線22個景點。

“如果說四年前是破冰之旅,那這次就是春暖花開。”劉明雄言道。隨著兩岸民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和常態化,官方介入的力量漸漸消退,民眾自發的交流成為主力。

裏長伯眼裏的新“陸客”

最開始臺灣人對陸客的印象,可能是臺北故宮裏聽到的東北話“這怎麼賣啊?”,或是國父紀念館裏士兵交接儀式時的催促:“怎麼還不開始?”因為最初旅行社推出的臺灣遊項目多是些低價團,遊客疲于奔波於各個景點,走馬觀花逛一圈,不覺得臺灣好玩,臺灣人也不覺得陸客可親,這樣的見面只能給雙方造成誤解。“真正的理解需要建立在雙方深入而真誠的交流之上。”劉明雄認為。

活動細節的安排足見劉明雄的良苦用心。安利在臺北華中露營場的草地上舉辦的一次野營中,邀請臺灣當地人一起參加。主辦方給團員和當地人分別安排了座位,但是誰都沒有按指定的位子坐,大家很自然地坐到了一起,圍著圓桌喝咖啡,好奇地互相打聽一海之隔的事。

來湊熱鬧的當地人裏面有一位“裏長伯”,裏長是負責管理某一片社區的芝麻官,相當於大陸的居委會主任,就像大陸的居委會必然是“大媽”坐鎮,裏長約定俗成是位老伯伯,所以經常被街坊親昵地稱為“裏長伯”。

這位裏長伯“綠”得很,60多年沒出過臺灣,對大陸的所有印象均來自官方宣傳。旅行團裏的一位安利營銷精英頗有中醫根基,見到滿面通紅的裏長伯就問,您大概有“三高”吧?裏長伯說,哪止“三高”啊,我有“五高”啦。這位團員給裏長伯把了一下脈,動筆開了個方子,並給他留下自己在杭州的地址,約他有機會來大陸時找他。裏長伯很感動,“陸客”和他想像中的不太一樣。

這樣的交流不是個例。安利團組織的一場音樂會上,當地的小孩子被父母牽過來玩,團員們把熒光棒和鼓掌器送給小孩子,孩子們的可愛面孔是不分地域的。

臺灣人也給遊客留下了熱情禮貌的印象。有安利團員在微博上分享,第一天上島遇到一戶臺灣人在搬新家,他們看到大陸遊客覺得很新鮮,熱情地邀請他們去新家坐坐,喝杯茶“嘮嘮嗑”。也有遊客對臺灣計程車司機的周到細緻讚不絕口,他們為乘客準備了手機插槽、飲用水和雜誌。一名團員在國父紀念館遇上一頭銀髮的義工奶奶,認真細緻地為遊客講解,沒有任何報酬,讓人心生敬意。臺灣的服務人員都很溫和,不會在你進門時就從頭到腳打量一番,迅速對你的財力做出判斷,然後決定要拿幾分熱情接待。

一些臺灣媒體的心態也從“製造誤解”轉為“尋求理解”。2009年那次旅行,臺灣媒體筆下的陸客出手闊綽,很張揚。劉明雄說,當時金融危機發生不久,臺灣指望大陸遊客帶來的商機可以刺激經濟,所以媒體很在意陸客的消費能力。但這次當地媒體更關心大陸人喜歡吃什麼、玩什麼,他們更希望瞭解陸客的喜好,如何能夠長期吸引陸客。例如大量媒體報道描述了安利團對騎自行車遊臺北的項目感興趣,對頗有民俗味道的“辦桌宴” 讚不絕口……

四年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在安利的惜別晚宴上真誠致辭:“人民之間的互動超過任何互動!”如今,再次創造了兩岸人民互動良機的劉明雄被媒體人戲稱“做著海協會、海基會的工作”。

(埃莉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