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以己身為敲門磚打開民共交流大門

今明兩日,由民進黨內重要派系「維新基金會」主辦,並邀請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將在香港舉行。「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昨日率領三十名民進黨現任「立委」和重量級學者與會,而在大陸方面,也有四大涉台研究機構的近三十名學者專家出席。

這是民進黨成立二十七年來,其現任黨公職首次大規模組團,主動、公開地與大陸涉台核心人物深入對話,有別於以往的個人及零星式的交流,呈現出與會兩岸人士陣容強,規格高的特點。儘管謝長廷強調這次交流是研討會,不是政治談判或對話;但對談結果將會對兩岸政策產生重要影響,或許會是民共歷史性的一次接觸。因而這次研討會雖然還算不上是民進黨與中共之間黨對黨的黨際交流,但實際上已經很接近民共交流了。

這對於民進黨來說,其重要性當然是不言而喻。謝長廷在行前就指出,兩岸交流頻繁,但在國共兩黨封閉式交流的情況下出現失衡,社會也產生焦慮不安。雖然目前已創造不少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但一般民眾仍面臨高失業和低收入的痛苦,所以,想透過研討會,將不同的聲音傳遞出去,讓全民都能參與。「我是主張能夠全民交流、擴大參與,兩岸的政策將來能夠由下而上,它創造的利益應該是全民共享。」不過,謝長廷沒有說出來的是,他自己作為民進黨內實力派中最積極投入兩岸交流、最希望促成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的領導人,希望能籍著這次紅綠交流,成為敲開民共交流大門的敲門磚。

而中共也因為這是首次與民進黨發生如此直接的集體接觸,因而也就十分重視。從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以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身份親自與會並將發表重要談話;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唐怡源、副部長何建華,及香港中旅集團副總經理王富剛等在機場迎接;香港特區政府給予謝長廷等人通關禮遇待遇,這是台灣綠營中首位獲得如此禮遇的人,以往台灣只有藍營的人才獲得這種待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出面宴請等情況看,北京已經是毫無忌諱以至是刻意顯露要與民進黨中的「交流派」發生關係,並以此為基礎,擴大與民進黨的交流層面的意圖。

北京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很清晰,目標也很明確。並在進行調整,從過去的較「窄」及「偏」,走向「寬闊」與「廣泛」發展。實際上,中共的對台政黨交流工作,最初是面向中國國民黨中的非主流派,他們因為熱切信仰包含民族主義在內的三民主義的因素,反「獨」促統意志十分明確堅定;並因為「國共內戰」的歷史因素,反而是「不打不相識」,對中共有較深的認識和「反獨」共同感。尤其是李登輝一方面透過「二月政爭」排斥老國民黨人,另一方面逐步暴露出其「台獨」真面目之後,那些「反獨」的老國民黨人就絡繹不絕地到對岸傾訴,形成了「中南海的下午茶」的奇特現象。因而當時就有人說,中共對台政策過於偏聽偏信這部份「深藍」人士的意見,而忽略了「淺藍」而至是「泛綠」的聲音,甚至是以為他們的意見就是代表全體台灣人民的意見,因而依此而制定的對台政策,就顯得有所偏差,呈現出「窄」及「偏」的特點。但囿於當時的政治情勢,這仍是可以理解的。

陳水扁的上臺,使得北京對台灣地區的政治態勢和政黨現象,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因而在政黨交流工作中,也就開始顯得較為務實,除了是繼續聯絡由國民黨非主流派變身的新黨之外,還加強了與國民黨和親民黨的聯繫。以二零零五年連戰、宋楚瑜、鬱慕明分別登陸為標誌(其中連戰、宋楚瑜是首次登陸,鬱慕明雖然已經多次登陸,但卻是首次以新黨主席名義進行正式訪問),對台政黨交流工作面對整個泛藍陣營,超出了「國共」的範疇,因而「國共論壇」也改稱為「兩岸論壇」,並開始注意吸納從民進黨中出走的「泛綠」人士,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及民進黨創黨元老許榮淑等。

透過國共平臺,「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的目標已達成一半以上。但從台灣地區歷次及各位階的公職選舉看,民進黨仍影響或掌握著四成及以上的選民。何況,由於受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影響,「政黨輪替」今後有可能會成為常態,民進黨還有上臺執政的可能。因此,倘是不設法加強對民進黨的交流工作,「做台灣人民的工作」就不到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只能是一句空話。尤其是隨著兩岸交流深入,民進黨對兩會所簽署的各項協議進行抵制,使之難以落實貫徹,也是無法忽視的政治現實。在此情況下,儘早建立民共交流機制,就一方面能夠較好地落實兩岸交流及協商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在一旦再次發生「政黨輪替」之後,兩岸交流的態勢不致發生倒退,可以避免出現「真空」狀態。

由此,北京對民進黨人登陸的條件不斷降低,最近更是發展到不以其放棄「台獨」為先決前提;甚至到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近日所說的「盡可能幫忙」。但即使如此,還必須要有突破口。,而謝長廷去年的「開展之旅」,及今日的「紅綠研討會」,就自然而然地承擔了這一角色任務。

從主動為「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的被告擔任辯護律師開始,謝長廷就走上了「黨外」活動的道路,並成為民進黨創黨十人小組成員之一,連「民主進步黨」的黨名也是出自他的建議。這使他在民進黨的發展史中,一直佔有重要位置。他先後兩次出任黨主席,一次出任「行政院長」;在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直選中,作為彭明敏的副手,代表民進黨首次出戰「總統」選戰;二零零八年更是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身份參戰。

謝長廷在民進黨內素有「小諸葛」、「智多星」之稱。本來,他與陳水扁處於同一起步線,一同當選為臺北市議員、「立委」;甚至還一度高於陳水扁,擔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領導職務。但後來由於顧全大局,在臺北市長黨內初選中禮讓於陳水扁,此後就只能是望陳水扁的背項。

謝長廷在黨內擁有重要派系。最早是成立「福利國連線」,旗下擁有一大群幹將。民進黨解散派系後,他以其在「總統」選舉中的競選總部班子為班底,成立「維新基金會」,自任其董事長,作為「影子政府」。他擁有媒體地盤,自己也定期到電台開講,並經常出席電視台談話節目,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較大。他的派系實力也較大,「謝系」是僅次於「新潮流系」的大派系。

謝長廷早就有意參與兩岸交流。二零零零年陳水扁上臺後,他於五月間當選民進黨主席,希望能在七月間正式履職之前,以高雄市長身份到廈門市訪問,因而創造了「一中憲法」,「高雄與廈門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的國家定位術語。但由於陳水扁擔心會被搶喝「頭啖湯」,因而以各種不合情理的理由,以至是「邀請函是假的」等,予以阻止。直到去年,才能邁開登陸的腳步。

誠然,謝長廷不能代表民進黨,他自己也是這麼說的,這當然是為了避免刺激蘇貞昌和黨內「獨派」,但由於他是民進黨中常委及重要派系領袖,畢竟也能代表民進黨內的「交流派」。如果他的這個頭能夠開得好,就可擴大成果,逐步擴延到其他派系,使得北京「做台灣人民工作」的效益擴至最大化。因此,我們樂見這次「紅綠研討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