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生留澳”大討論同時 莫忽視本澳在外學子

王希富

近一段時間內,關於外地生留澳工作的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熱議,已經漸趨平復,就連關翠杏議員就此在立法會所提出之辯論動議亦遭否決。令人不得不感歎,這一在澳門被無數次提起,而又無數次淡化的問題難免將再遭“淡忘”,距離最終的定論之日,仍是遙遙無期。不過相比較過往糾結在人力資源的爭論,今次的討論也有一定的進步,亦即,多數意見已經開始關注到,需要首先清晰的是開放外地生留澳工作為澳門引入的是人才,非是單純的人力資源。而人才政策引進與培養並舉早已經是社會共識。由此可見,在討論外地生留澳的同時,本地學生的培養成才不容忽視,尤其是如何鼓勵和吸引在外就讀的本澳留學生人才回澳為澳門發展更好的貢獻力量,在現階段的重要性也是高於爭論沒有共識的外地生留澳問題。

本澳需做好對留學生的支援

早前曾有在台升學的澳門學生到政府總部與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譚俊榮會面,希望可簡化甚至取消在台澳生每次出入台境加簽的手續問題。譚俊榮期間表示,該制度在當年自己讀大學時已存在,隨著社會進步,亦認同制度有改善的必要,不須再對在台澳生有太多的限制,但由於制度是由臺灣所定,表示會積極透過在臺北的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梁潔芝向臺灣當局反映。經過各方努力,現時該問題已經得到較好解決。該事件看似不大,而且每次學生返回澳門需要繳納的費用也僅僅是約160元。但特區政府卻積極做出回應,並積極與臺灣當局反應和跟進,為在外本澳居民,尤其是留學生提供協助和爭取權益。

對於本澳在外留學生筆者雖然接觸不多,但是也有些事情記憶頗深。早前筆者在採訪澳大利亞澳門學生活動時,曾聽到幾位留學生朋友談到特區政府對留學生的支援問題,大家普遍表示“遇到問題一般都要靠自己解決”,起初聽到這些,筆者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些留學生很棒,也很有能力,在異國他鄉努力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是很好的鍛煉了自己。但是他們又說:“如果有政府部門或團體給留學生提供幫助的話,當可減少他們的無助感”,顯示出這些留學生對原居地政府支持的渴望。而且據他們所言,自己在留學過程中並未有受到過本澳政府或團體的支持。讓人不禁要想:我們的特區政府是否在對留學生的支援上做的足夠?

留學生是一國或者一地區人力隊伍的重要資源,也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他們在原居地往往是社會的“表表者”,經過在留學地的學習深造後,又能拓展眼界,增加知識,更加提升了自身價值,如果返回原居地參加工作一般都會成為社會的精英。所以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十分重視留學生的管理,希望這些精英人才能夠在學成之後“回歸”。也正因為如此,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在出訪時一般都會專門會見和看望當地的留學生,顯示對他們的關懷,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學成歸國。

在澳門,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留學潮也在本澳興起,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紛紛外出留學,這對澳門來說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將可有更多的本澳青年一代能接受更為先進和全面的教育,若他們能在學成之後回澳,將為充實本澳的人才隊伍,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也不可否認並非所有的留學生都會在學成之後歸來,而是在見識到國外的發達和先進後動了移民的心思,從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就比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時間裡出國留學生總數已達136萬人,其中學成回國的只有37萬人,人才流失不可謂不嚴重。所以本澳在應對留學潮上應多加注意,避免人才的過多流失。

留學生的重要性前面已經提過,不必再多做贅述絕大多數的人也能理解。而對澳門來說,現在人才的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過多依靠“外援”是未來長遠發展的“軟肋”,因此在不斷完善和提高本地教育水準的同時,鼓勵本澳學生走出去留學,用外地資源為本澳培養人才也十分必要。雖然現在特區政府已經推出留學貸款資助並且也有政府部門派遣留學生到葡國等地學習,但是貸款資助的條件限制還是較高,而且所派遣的留學生多是集中在葡語學習及將來從事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為主要目的,並非較全面覆蓋本澳急需人才的各個行業。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適當放寬資助條件,並且派遣更廣領域的留學生,以期快速充實本澳人才隊伍。當然,為保證這些留學生能夠盡可能多的返回本澳,當需研究一些制約措施,以防“為他人做嫁衣裳”。

留學生多數年齡不大,背井離鄉、遠赴異域,起初必然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當然可以鍛煉到留學生的能力,但是如果原居地的政府或者團體沒有支持機制存在,讓留學生可以在遇到問題是選擇求助,極易產生無助感,甚至被拋棄般的失落感。更有甚者可能在受到留學地組織的協助後,產生對他們的親近感,進而融入和認同當地社會,不願再返回原居地。所以讓留學生多多感受到來自原居地的關懷至關重要,時刻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明白故土還在等著他回去建設的更美好。從而堅定學成之後報效故土的志願。雖然,這樣的說法有點缺乏全球視野式的“小器”,但是對於缺乏高素質本土人才的澳門來說必須要做的就應該包括吸引留學生回澳參與社會建設。

開發利用留學生人才資源需制度建設

在對留學生的支援服務上,筆者認為本澳政府設有辦事機構的地區,該辦事機構應負起責任。日前,筆者隨團在臺灣曾拜訪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梁潔芝,據其介紹,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辦事處已經得到不少市民及在台就讀學生的瞭解與支援,而且服務網路也已經逐漸建立和完善。更列舉不少辦事處向在臺本澳學生提供協助的事例。更早些時候,在2010年12月,歐洲大雪致使本澳留學生滯留英國時,行政長官崔世安就曾及時指示旅遊危機處理辦公室處理,並著令旅遊局駐英國代表處提供協助,包括必要的膳食、住宿、交通安排及承擔相關費用,並儘快尋求便捷措施協助滯留學生返澳。結果所有的滯留學生得以分批安全返回本澳,算是給其自身及家人送上了最好的聖誕禮物。類似的事件不僅僅是讓在外留學生得益,而且也有助於特區政府形象的建設。而沒有設立機構的可以借助中央政府所設立的大使館、領事館等盡可能向本澳留學生提供幫助,讓留學生們感受到來自祖國和澳門的關懷。另外,在支援在外留學生的具體方式上可以直接援助,更可以支持和鼓勵留學生成立自己的團體,互幫互助。

需要指出一點,對留學生提供支援並非是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運作,而是要時常存在,並且要將其制度化。這一點,值得慶倖的是本澳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已經在進行相關的嘗試。並重點向留學生介紹澳門的發展變化,讓他們更加清楚的知道澳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便他們做出針對性的學習或者轉型,避免返回澳門後自己的所學與澳門所需格格不入,造成資源和人才的浪費。同時,也有社會意見認為,要更好吸引留學生返回澳門除了透過日常的支援和服務,在精神和心理層面感召外,更應儘快的完善本澳的人才制度,建立健全各種專業認證制度儘快與國際接軌,讓留學生們認識到返回澳門後專業技能仍有很到發展空間。並且出臺鼓勵措施,吸引留學生回澳創業。

去年7月底,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聯合發佈“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重點研究海歸群體回國創業及在相關領域發展的藍皮書。該書旨在全面反映中國海歸創業發展的最新情況,梳理國家鼓勵海歸發展的最新政策。書中總結了中國海歸創業的特點,分析了中國海歸創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基於大量調查研究、採訪、座談和第一手的調研資料,分析了海歸回國的原因和所面臨的障礙,海歸具有國際文化的優勢,海歸就業和創業需求分析,海歸創業成功因素與挑戰,海歸如何與民營企業結合的機遇等。正如該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所言:“在當代中國,日益增長的海歸群體正在成為教科文衛領域的棟樑,並在發揮日益重要的參政議政作用,正在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化的重要推手,正在幫助跨國公司成功地實現中國化,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知識服務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重要力量,正在為中國傳統製造業的優化升級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海歸最有活力的一面是他們正在成為創業大潮中高新技術與新經濟的主流,引領著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這可以看做是對留學人才作用客觀概括,同時也應該明白其對澳門也有相當的啟發價值。

歷數中國海歸回國創業的政策,特別是國家“千人計畫”政策,其中包括“青年千人計畫”、“外專千人計畫”、“人才特區”等有關政策創新都對內地海歸回國創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這些在本澳幾乎就是空白。曾有青年工作者坦言,很多在外學習多年的青年人士返回澳門之後幾乎“無用武之地”,所進入的無非是博彩業或公職。這不能不算是人才的浪費。因此,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有必要深入研究對留學生返澳創業的援助機制。

另外,隨著本澳經濟社會的發展,留學生群體返來之後,也可能會不可避免的開始出現“反向文化衝擊”等問題,如何協助他們揚長避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