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時代,特別部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一個從“馬上得天下”到“馬下治天下”的特殊階段,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機構應運而生:掃盲工作委員會、情報總署、物資管理部……

“工業化、農業化,沒有文化不能化”、“社會主義是天堂,沒有文化不能上”……來自那個時代的人們,至今都還多少記得這些傳遍了大江南北的口號。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因為不同的原因,這些機構也隨之消失,或是併入了其他職能部門之中。

從文化教員到副部級高官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麼放光明。什麼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上世紀50年代,這首《夫妻識字》在大江南北風靡一時,無數人唱著這首歌,走進了掃盲班的課堂。當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有的地方甚至十裏八村也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來。

1951年11月29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速成識字教學過程概述》的文章,詳細介紹了西南軍區文化幹事祁建華發明的“速成識字法”,幫助戰士在短時間內脫盲的事蹟。1952年4月2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給祁建華髮了獎狀。三天后,《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

隨著“速成識字法”的推廣,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在全國展開,掃盲班遍佈工廠、農村、部隊、街道,與此同時,也把祁建華推向了人生的頂峰。他與空軍戰鬥英雄張積慧、作家高玉寶等10人被革命老人張文秋媽媽認為“義子”,毛澤東稱他是“名副其實”的識字專家,劉少奇則評價他為“我國繼倉頡以後第二大文人”。

1952年11月15日,總理周恩來宣佈成立全國掃盲工作委員會,為正部級建制,主任委員楚圖南,祁建華為副主任委員。其時祁建華年僅31歲,是中國最年輕的副主任委員。

不過祁建華這個副主任委員徒有其名,他並未走馬上任,而是被要求在原單位待命,隨後兩次被派到軍政大學學習,一學就是四年。

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成立後,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相應成立了掃盲工作組織。在全國各地陸續開辦的民校裏,老師們每天都從報紙和《時事手冊》上找些和國家大事有關的文章念給學生聽。據不完全統計,到1953年底,全國已有1880多萬人參加掃盲識字學習。

掃盲工作委員會存在的時間並不長,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政務院”改稱“國務院”,掃盲工作委員會併入教育部,從此退出了部委格局。

但掃盲工作仍在進行,1955年又掀起了第二次全國掃盲運動,並在1956年成立全國掃盲協會,由陳毅任會長。

到了1958年,中國掀起了一場“超英趕美”的大躍進,不意外的是,掃盲也捲入了這股洪流。2月,教育部、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和全國掃除文盲協會召開會議,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來一顆文化上的“原子爆炸”。據當時媒體的報道,僅1958年1月到9月,全國就掃除青壯年文盲1億人。

當時的祁建華正在四川冕寧“勞動改造”。從軍政大學畢業歸來的祁建華,很快在1958年的整風運動中被打為右派,直到1979年才被平反。

對於掃盲大躍進的浮誇現象,毛澤東終於有所察覺。1958年底,這場轟轟烈烈的“掃盲躍進”才降溫。雖然經歷了不少波折,掃盲運動畢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有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祁建華平反之後只是被就地安置,生活困苦,1999年,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獲知此事,給當地官員寫信,希望予以照顧,祁建華的生活條件才有所改善。2000年5月,祁建華告別茅草屋,搬進了政府為其修建的新居,2001年8月因病去世。

改革開放之後,掃盲工作主要由教育部下屬的一個處級單位負責:基礎教育一司掃盲教育處。2009年,掃盲教育處被撤銷。有人問曾任掃盲處處長的王岱,是不是國家不重視掃盲工作了?王岱笑答:“這證明我們的文盲快掃完了啊。”

曇花一現的情報總署

新中國成立之後,情報組織需要由黨的方式轉為政權方式,但政務院下屬情報總署卻只存在了很短時間。

中國共產黨的情報部門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5月成立的特務工作處,隨後經過中央特別行動科、國家政治保衛局……一路演變至1938年成立的中央社會部(對內稱“中央情報部”,對外稱“中央敵區工作委員會”)集其大成。

1949年,中央社會部被撤銷,下轄的保衛職能歸入了公安部,情報職能則分別由新組建情報總署和中央軍委聯絡部承擔。

1949年11月1日,情報總署正式成立,正部級建制,直屬政務院管理,由總理直接“指導”,首任署長鄒大鵬。鄒大鵬此前為中央社會部秘書長,除了擔任情報總署署長之外,還兼任中央軍委聯絡部部長。原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則在建國後任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

情報總署時期最重要的情報工作無疑是抗美援朝戰爭。早在全國解放前,鄒大鵬就開始協助李克農,充分利用沿海和沿邊地區的有利條件,先後建立了各地情報機構,全面推動了國外情報工作的開展。這一部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在朝美軍的番號、駐地、部署等都獲得過重要情報。

1950年7月,鄒大鵬向蘇聯駐華全權大使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羅申講述了如何通過山東半島將北朝鮮軍隊運往南朝鮮,以及如何將中國軍事專家送到南朝鮮協助作戰的具體設想。這一構想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

1951年,因為日、美當局對日共進行整肅,日共領袖崗野進和德田球一的人身安全處於危險之中。中共中央承擔國際主義義務,決定幫助兩位日共領袖經秘密途徑來華,加以保護。由於日美的嚴密封鎖、他們又是經常拋頭露面的公開活動的著名人物,使偷渡的難度非常大。但事關重大,為萬無一失,經鄒大鵬與下屬情報人員多次精心研究、周密佈置,克服許多困難,迂回曲折,經過秘密交通線各個環節的巧妙掩護和對接,終於完成了這項特別重大的任務。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決定,撤銷了情報總署,職責併入中央軍委聯絡部(鄒大鵬繼續擔任該部部長)。至此,屬於政務院的情報總署只存在了三年。

1955年,中央軍委聯絡部整體改組為中央調查部,李克農任部長,鄒大鵬任常務副部長。據《楊尚昆日記》記載,1955年2月23日,時任聯絡部副部長的羅青長、馬次青和秘書長毛誠等到楊尚昆處談“聯絡部的‘歸宿’問題”。2月28日,楊尚昆約李克農“談政情部放在哪里的問題”。李克農的意見是:“以完全放在黨的組織內為好,可成立一部。”此後二十多年,中央調查部是中國級別最高、能力最強的情報機構。

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鄒大鵬被打成“大特務”,以自殺身亡告終。據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王君講述,文革期間,曾任中央社會部部長的康生擔任“中央文革小組”顧問,聲勢顯赫,極力利用職權,插手中央調查部事務。時任部長孔原作為“走資派”被揪出來後,周恩來總理指定鄒大鵬任部業務領導組負責人。康生認為必須首先排除這個“障礙”,說他是“東北反革命叛黨集團”重要成員,一面開大會批鬥,同時於1967年4月28日的深夜,康生親自打電話給鄒大鵬,追問他的歷史問題和“反革命叛黨集團”關係,長達一個多鐘頭,逼得鄒大鵬夫妻雙雙自殺身亡。1979年2月,黨中央為鄒大鵬平反昭雪,恢復名譽。1979年8月27日在北京市政協禮堂,為鄒大鵬召開了追悼會,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983年7月,由中央調查部整體、公安部政治保衛局、中央統戰部部分單位、國防科工委部分單位合併組建國家安全部。由此,中國最高情報部門再次回歸國務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