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族”使海峽漸漸“消失”

幾年前,臺北姑娘黃良玉跨越臺灣海峽到廣東,本只想進行一次旅遊考察,卻意外收穫一段兩岸婚姻。

2009年,她與在東莞外企工作的河南小夥子任貴生情定終身,婚後定居高雄。前兩天,她帶著3歲多的女兒到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時,她告訴記者,一家人未來也許會到大陸發展。

臺灣海峽南口寬約410公里、北口寬約200公里,平均水深約60米,自古便是祖國大陸與臺灣島的天然阻隔。1949年後,台海上空曾一度戰雲密佈,別說通婚,就連人員往來都不可能。

翻過數十載隔絕對峙的哀傷歷史,兩岸關係終於進入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最近5年,海空直航架起兩岸同胞絡繹往來的通途,空間意義上的海峽已然可以無比便捷地跨越。更令人欣喜的是,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格局已經打開,兩岸民眾互動日益頻繁、密切,心理層面上的“海峽正在被彌合。”

從無法寄出的家書到跨越海峽的愛情

窄窄淺淺的海峽,曾經封鎖了兩岸,讓多少骨肉至親咫尺天涯。那個哀傷的歲月裏,分隔兩岸的親人、愛人只能在深夜裏反復讀著那封寄不出去的家書,暗自低泣到天明。

“臺灣海峽兩邊曾經發生了多少生離死別!如今我想到的卻是兩岸大學生共同創作的一首歌。”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在第五屆海峽論壇上動情地念起一段歌詞:“我們的心,從沒有海峽的界線,在同一個天空,有著相同的語言,等待著我們,相聚……”

他說:“這就是現代年輕人對當今臺灣海峽的認識。它就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催生兩岸新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迄今,已有34萬多對兩岸居民登記結婚,僅2012年在大陸登記的就有約10500對。目前臺灣每9對新人中,就有一對是兩岸聯姻。

俏江南總裁汪小菲與臺灣知名藝人大S,就是其中的一對。在第五屆海峽論壇期間舉辦的第二屆兩岸婚姻家庭論壇上,他與其他160多位兩岸婚姻當事人,講述了自己的情感故事,“分享幸福,為愛加油”。

對於與大S的戀情點滴,汪小菲在演講臺上難得地透露了不少細節。他說,與大S熱戀一個月,自己就按照女方習俗赴台提親。大S年逾九旬的奶奶當年自山東渡海到臺灣,一甲子過去了,奶奶依舊濃厚的鄉音給他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談到奶奶,汪小菲還秀了一句山東腔。

他坦言,認識大S前對臺灣並不瞭解,但婚後逐漸感受到臺灣人對家庭的注重。被記者問到“臺灣媳婦和大陸婆婆如何相處”的話題時,汪小菲表示,自己的太太和媽媽相處非常融洽。他還說,臺灣的教育很傳統,大S在尊老愛幼方面特別注重細節。

從回不去故園到生活在兩岸

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在他的自傳性電影作品《童年往事》裏,記述了垂老的祖母早已忘記當年是怎麼來的臺灣,以為走路就可以回到廣東老家去。回不去的故園,化不開的鄉愁,是臺灣很長一個時期文藝作品的重要主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要回家”的呼聲在島內社會中日益高漲,最終促使臺灣當局在1987年開放老兵探親。然而,在2008年5月以前,台海局勢動盪不安,甚至幾度瀕臨危機邊緣。同時,臺灣當局長期採取限制性政策,捆綁兩岸同胞的交流往來。

“我在台中野戰部隊服役,當時營區全部取消休假,我們戴著鋼盔、扛著槍睡覺。”出生在臺灣南投的高嘉駿,對上世紀90年代台海一度緊張的氣氛記憶猶新。

危機解除不久,他跨海到大陸求學,先後在福建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2009年,他被福建中醫學院聘用,成為首位被大陸高校錄用為編內大學教師的台生。

“我在福州買房子時,對方驚問‘你是臺灣人怎麼會有公積金?’我說,我還有醫保、社保呢。”高嘉駿說,“民間交流日益活絡,兩岸百姓已經不分彼此。再過10年,等我們的小孩在大陸成為新一代臺灣人時,他們對彼此的融合將更有感觸。”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突飛猛進,投資、求學、探親、旅遊等都實現了雙向化。2012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接近800萬人次。

“近年來,兩岸社會交流出現了一些新現象,不斷向雙向化、正常化邁進,也印證了兩岸社會交流交往過程中日益融合的必然趨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石正方說,以前的“兩岸族”多指來大陸的台商、台幹、臺屬,而現在越來越多陸生、陸商、陸眷進入臺灣,成為新的“兩岸族”。

如今,在大陸的居民小區見到一家臺灣人,在臺灣的街頭巷尾偶遇幾位大陸“背包客”,大家都已“見怪不怪”。“我每年多次往返兩岸,是兩岸直航的受益者。”前來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趙怡,因為在上海一所大學兼有教職,幾乎每個月都要來大陸。

他深有感觸地說,兩岸“三通”這一步走了足足六十年,如今更期待兩岸社會“全面對接”,以進一步拉近距離、增進感情、消弭嫌隙、促進融合。

從杳無音信 到“加我微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尋親節目一度熱播。數十年杳無音信、分隔兩岸的親人們想找到對方實在不易,而兩岸民眾對彼此的現實生活更是知之甚少。

今天,當年因為隔絕而產生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正在消失。更有意思的是,兩岸普通民眾的交流正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悄然發生著變化。

8年前,在廈門參加第六屆兩岸關係論壇的兩岸大學生臨別時互留聯繫方式,本子上記錄的是Email和MSN。而今年,在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的許多兩岸民眾一見面,就拿出各自的智能手機:“來,我們搖一搖!”

微信、微博等更加便捷的社交網絡工具,讓兩岸同胞實現即時與零距離的親密互動。在新浪等微博上,時常能看到臺灣“博友”,包括一些知名人士。有的“博友”常常主動為大陸網友解答到臺灣旅行的種種問題,有的則踴躍參與大陸時事的評論。

家在台中的大學生林庭正是個“手機控”,QQ、微信上有一百多個大陸的朋友。“很多都是以前到大陸旅遊時認識的,”林庭正說,“每次在網上聊天,他們都問臺灣哪里好玩,說到台中的話要來看我。”

在臺灣中天電視臺工作的陳雲生不久前建了一個微信群“雲豹大陸團”。每到週六,他就會邀上在臺灣駐點的大陸記者一起登山,行動前用微信“招人”,下山後“曬”上大家沿途拍攝的照片。

“最早是看到湖南衛視的朋友在玩微信的‘搖一搖’,一時興起就加入微信。後來發現真的方便,確實能增進大家的友誼。”他說,“現在在臺灣,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了,以前在微信好友中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現在接近五分之一。”

在臺灣駐點的大陸記者曾經幾次用微信搜索“附近的人”,發現在周圍1000米內,平均有大約150人在使用微信。今年5月,微信開通了對臺灣企業的服務,業界推估島內微信用戶數量已達五六百萬。

任教於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臺灣教師陳經超在開心網、人人網、微博、QQ、微信上都有自己的賬戶,他的網友、粉絲來自海峽兩岸,其中微博賬戶上有8500多人關注他。他說,大陸熱門社交網絡工具受到臺灣民眾的熱捧,是因為兩岸交流日益熱絡。“特別是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和工作,為了更快適應當地生活,選擇大陸民眾最常用的社交媒介,就顯得至關重要。”

“社交網絡加速拉近了兩岸民眾之間的距離,有助於消除彼此的誤解,增進相互認知和理解,同時也成為合作發展的重要工具。”陳經超說。

“海峽的變遷不僅體現在物理距離的跨越,也在於心理隔膜的消除。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兩岸同胞對彼此的認識慢慢從懷有敵意、看不順眼,到客觀瞭解、平和作出越來越多的正向評價。當然,海峽的‘消失’是一個漸進、長期的過程,畢竟兩岸的制度、規範、價值觀念等還有不少差異,但我們看到,這種融合在加速推進。”石正方說。

(陳斌華 陳健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