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從準備解放臺灣到炮擊金門

創建空軍

在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之前,中共中央軍委尚未將解放臺灣問題納入行動計劃。渡江戰役結束後,鑒於蔣介石的大本營已遷到臺灣,中共中央軍委開始研究下一步渡海作戰、解放臺灣的問題。要完成這一任務,首先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迅速建立起一支短期內可以使用的空軍;二是掃清屏護臺灣的外圍島嶼,佔領攻台出發陣地。

1949年夏天,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根據今後渡海作戰的新考慮,特別強調了突擊建設空軍。7月10日,毛澤東致信周恩來,提出了渡海作戰和建立空軍的設想:“我們必須準備攻臺灣的條件,除陸軍外主要靠……空軍。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我空軍要壓倒敵人空軍,短期內(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遠方學習六至八個月,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連同現有的飛機,組成一支攻擊部隊……”隨後,根據毛澤東的要求,7月26日,中共中央致電正在蘇聯訪問的劉少奇,要他向斯大林提出空軍建設問題。次日,劉少奇即向斯大林轉達了中共中央的意見,提出希望購買二百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只是說航校不必設在蘇聯,可以由蘇聯派人到中國幫助開辦。

得到斯大林的答復後,中共中央軍委馬上要求預定擔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迅速組織人員研究空軍建設的規模問題。經過研究,劉亞樓提出一個比毛澤東原先設想更大的建設規劃,準備通過向蘇聯購買作戰飛機和突擊培訓飛行員,在一年內建成一支擁有300至350架作戰飛機(其中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比例為2:1)、較國民黨空軍略佔優勢的空軍部隊,以確保在渡海作戰時能奪取制空權。這一方案於7月31日得到毛澤東的同意,隨後劉亞樓帶隨員於8月上旬趕赴蘇聯,同蘇聯方面談妥了中國空軍建設的具體事宜。

在抓緊建設空軍的同時,人民解放軍也注意了海軍建設。相比之下,建設海軍比建設空軍更加困難。空軍建設從1946年開辦通化航校時就已起步,而海軍建設在1949年以前還完全是空白。蔣介石自1949年年初準備逃台以後,最害怕的就是人民解放軍擁有海上力量,所以對一旦出現海軍艦艇起義的情況,國民黨空軍立即將其作為最主要的轟炸目標予以摧毀。當時的情況很明顯:如果不首先解決空中掩護問題,海軍建設難以開展,解放軍僅有的艦隻也無法出海作戰。空軍建設確實成為制約渡海攻台作戰的“瓶頸”。

當時渡海作戰準備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掃清臺灣外圍屏障,佔領渡海出發陣地。因此,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浙江、福建兩省後,立即向沿海島嶼進軍。

籌劃臺灣戰役

在加緊解放沿海島嶼的同時,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也在積極籌劃臺灣戰役計劃,並開始從各方面著手準備。籌劃臺灣戰役,最早始於1949年5月下旬上海戰役結束之後。當時,中共中央軍委責成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組織三野部隊進行攻台準備。但因華東許多地區尚未解放,已占地區又需要分兵剿匪,所以只能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四個軍進行攻台訓練,同時還要兼任上海地區的警備工作。

1949年8月至10月間,解放軍第7、第10兵團進行了掃清臺灣外圍屏障的浙東和福建沿海地區作戰。在完成解放沿海大陸的任務,並在攻島作戰中取得一定勝利的同時,解放軍也在金門和登步島遭到挫折。金門和登步作戰的經驗教訓,向中共中央軍委和第三野戰軍領導顯示了渡海攻台的艱巨性。據此,中共中央軍委對臺灣戰役的作戰計劃進一步作了精心籌劃,各項準備工作也更為謹慎細緻。

隨著第三野戰軍首長對渡海作戰艱巨性認識的不斷提高,臺灣戰役作戰計劃也一再加以修改。1949年秋天制訂的臺灣戰役作戰計劃是投入八個軍的兵力,其中以第9兵團的四個軍(第20、23、26、27軍)為第一梯隊。1949年年末,第三野戰軍首長經過研究,決定增加投入臺灣戰役的兵力。三野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的部隊外,主力12個軍預定全部參加攻台作戰。中共中央軍委馬上同意了這一意見。這時,因美國公開表現出與臺灣國民黨當局拉開距離的政策,所以一般估計解放軍攻台時美軍不會介入。粟裕在《華東軍區1950年政治工作指示》中曾解釋說:“直接參戰在政策上、軍事上都是對美帝不利的,所以美帝只能間接參戰,如動員日本的‘志願兵’去幫助蔣匪。”基於這種估計,第三野戰軍在研究臺灣戰役作戰計劃時,曾預先設想了同日本援蔣軍人作戰的可能性,並有信心消滅這些“志願兵”。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臺灣戰役準備,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為了更細緻地籌劃臺灣戰役具體事宜,1950年3月11日,新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同粟裕會商了攻台準備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同意三野領導人和海軍會商的意見,設想投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台作戰,分兩次運送。當時提出這一設想,是對東南沿海地區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進行分析後作出的估算。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共還有五十多萬軍隊,其中在舟山、金門和海南島的部隊隨時又有撤回臺灣集中力量防禦的可能,再加上少量日本“志願”人員的協助,還有一定的戰鬥力。解放軍進行的又是背水的登陸作戰,按照一般的登陸作戰規律,第一批登陸部隊要具備突破防線並向縱深發展的充裕力量,而最忌“添油”式地逐次增兵。所以預定第一梯隊要有足夠的兵力,待第二梯隊上岸後,總兵力至少應和臺灣守軍大致相當。當時解放軍各部隊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同等數量的國民黨軍,有50萬部隊登陸就可以確保在短期內不間斷地發展勝利,以佔領臺灣全島。

準備攻台作戰

要實現這一登陸作戰的設想,當時最大的困難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只,二是海、空軍掩護問題尚待解決。

籌集到足夠的渡海船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實是一大難題。據粟裕在1950年1月的報告中測算:攻台50萬人和裝備總重13.54萬噸,每人占地0.6平方米,共需千噸以上船隻575艘,第一梯隊以6萬人計需登陸艇2000艘。1949年11月只有船600艘,不足30%。到1950年3月也只有1292艘。華東軍區船隻僅夠裝運四個加強師及附屬部隊,不足第一梯隊的一半。

海、空軍掩護問題,同樣是保證渡海攻台作戰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對此高度重視。基於同樣的原因,國民黨空軍憑藉當時的壓倒性優勢,對解放軍處於初建階段的海、空軍進行不遺餘力的破壞。起義過來在葫蘆島的“重慶”號巡洋艦、在南京的“長治”號護衛艦都被國民黨空軍重創,無法轉移,被迫自沉。上海、南京的解放軍海軍艦隊在國民黨空軍的一次轟炸中,就有“常州”號、“萬壽花”號等26艘被炸傷、炸沉,其餘艦隻不得不撤往武漢隱蔽。國民黨空軍仍緊追不捨到長江中、上游,炸沉起義的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9艘艦艇中的6艘。北平南苑機場在一次空襲中就被炸毀4架飛機,直至1949年8月才組成第一個作戰中隊參加北平空防。

中共中央軍委在籌劃臺灣戰役時,鑒於上述兩個主要困難,決定在不影響國民經濟恢復的前提下,集中財力、物力籌集和修造船隻,並儘快建設海、空軍。

海、空軍建設從1949年夏天起就一直在加速進行。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軍委考慮到今後臺灣戰役和保衛海防的需要,決定立即建立海軍司令部,將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部改為海軍司令部直屬機關,任命第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為海軍司令員。同時,中共中央軍委要求上海等地的造船廠抓緊搶修被國民黨軍破壞或炸壞的船隻,以供新建的海軍使用。1950年1月中旬,蕭勁光到任後馬上視察疏散到武漢一帶的華東海軍(即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利用國民黨軍起義艦艇建立起的華東軍區海軍),並找原國民黨海軍一些高級軍官瞭解臺灣海軍的實力,組織人員初步估算了對台登陸作戰所需的艦船數量和物資儲備。經過緊張的組織訓練和搶修艦隻,加上長江下游的空中掩護問題自1950年春天起已基本解決,解放軍華東海軍很快形成了一支可以投入戰鬥的力量。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一周年之際,華東軍區在南京的長江江面上舉行了艦艇命名儀式,預定擔負指揮渡海對台作戰的主要指揮員粟裕、葉飛、宋時輪、王建安、劉道生參加了儀式,共有戰鬥艦艇51艘、登陸艦艇52艘、輔助船30艘(共4.3萬噸)被命名。但當時解放軍的艦艇無論從噸位上還是在性能上,都難以在海戰中同國民黨海軍的一些大型艦隻匹敵,因此亟須增添一些新艦和大艦。1950年2月,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蘇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貸款協定簽訂後,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周恩來又兩次與蘇聯簽訂了海軍訂貨協議,將蘇聯對華3億美元貸款中的1.5億用於購買海軍裝備。同年4月,周恩來總理又致電蘇聯國防部部長布爾加甯,要求蘇聯方面“將中國人民海軍所需的這些訂貨,在我們所要求的時間(1950年夏天,至遲1951年春天前)內取得之”。解放軍海軍還通過關係,向英國商人訂購了兩艘排水量達7000噸的巡洋艦、五艘護航驅逐艦、四艘掃雷艦(這些訂貨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被英國政府取消)。如果能較快地取得這些裝備,人民解放軍海軍將對國民黨海軍形成明顯優勢。

空軍建設同樣在加速進行之中。由於同蘇聯簽訂了購買飛機的協定,裝備來源有了保證,最大的問題在於飛行員不足。為此,空軍領導提出了“一切為了辦好航校”的口號。按照世界上的飛行員訓練常規,一個飛行員從進入航校到畢業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在急需大批飛行員的情況下,空軍在訓練中打破常規,實施突擊、速成式的訓練。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提出,航校應在開訓六個月內訓練出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的空、地勤人員。由於第一批參加訓練的89名飛行員都有在原東北老航校訓練的基礎,因而進行蘇式飛機改裝訓練比較順利,至1950年5月畢業,構成空軍第一支作戰部隊——第四混成旅飛行員的基本隊伍,完成了中共中央軍委力爭在1950年夏天建成第一支能夠使用的航空兵部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