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遺產

毛澤東說:“對孫中山講得是否太多了?不多。我們要善於引用他,這沒有害處,只有好處。”

9月15日,《東方的覺醒——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下稱“東方的覺醒”歷史文獻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展,其前言寫道:“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以三民主義為綱領,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積極投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的革命事業。在他的組織領導和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如今,中國歷史這嶄新的一頁已翻過整整一百年,新中國以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業績,回應了孫中山那一聲“振興中華”的宏願。“孫中山先生太可惜,他去世的時候,用實足年齡計算的話,只有58歲”,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金沖及,在國家圖書館的演講中憶及孫中山一生,唏噓感慨,“當然‘革命尚未成功’啊!”

這位推翻帝制的歷史巨人,每每以“失敗”二字來形容自己貢獻一生的事業。他在逝世前一年——1924年6月,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說:“中國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個空名。所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

為追求中國統一,“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1924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扶病北上共商國是,行前留言:“凡人總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餘即不能死;今有學生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則可以死矣!”抵達北京後,他終於病倒,彌留之際,不斷呼喊:“和平、奮鬥、救中國!”

他在“國事遺囑”中說,“革命尚未成功”;對這個革命,他有這樣的講述:“因不願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他心中所系,是那一聲:“用人民來做皇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這一聲呐喊穿越百年,依然振聾發聵,撼地震天。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

宋慶齡生前曾這樣回憶:“孫中山是從民間來的。他對我講過許多早年的事情,他生於農民的家庭,他的父母種田,他縣裏的人民都是農民。孫中山很窮,到十五歲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區,在那裏,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沒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間茅屋裏,幾乎僅僅不致挨餓。他幼年吃的是最賤的食物,他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孫中山好幾次告訴我說,就在這早年還是貧農家裏的貧兒的時候,他變成為一個革命的人。他下了決心,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就為這個理想,他獻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一百年前的中國,與人民的困苦相伴的是外患頻仍。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GDP尚占世界總額的百分之三十多,列各國之首。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一落千丈,至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中國的GDP僅占世界總額的百分之六。1900年,法國的一家畫報上刊登一幅石印彩畫《列強瓜分中國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孫中山常常講他的革命的觀念就是在中法戰爭的時候形成的,那年他剛好又一次從夏威夷回來,準備到香港去。中法戰爭失敗,簽訂和約的消息傳來,對他是一個非常大的刺激,以後他這種思想是越為越強烈,感覺到我們國家今天怎麼落到了那麼一個地步。”金沖及說,“所以興中會成立的時候,他說就像一座大廈快要傾覆了,有志者應該趕快來挽救我們這個國家。他有那麼遠的眼光,有那麼高的境界。”

那時,孫中山已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醫生。他12歲到夏威夷,以第二名畢業於當地的意奧蘭尼學校,20歲到香港學醫,以第一名畢業于西醫書院,並獲行醫執照。這位中國最早接受近代醫學教育的西醫生,內科、外科、產科皆通,醫術精湛,就診者戶限為穿。他已過上體面、富足的生活,可是,國家的命運卻讓他寢食難安。他寫作《農功》,專論學習西方農業科技,主張“以農為經,以商為緯,本末備具,巨細畢賅,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也。”他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富強治國四條綱要,包括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李鴻章沒有接見這位西學之士,孫中山心灰意冷,痛感“目前中國的制度以及現今的政府絕不可能有什麼改善,也絕不會搞什麼改革,只能加以推翻,無法進行改良”。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高喊“振興中華”。“孫中山在這個時候喊出要‘振興中華’這個口號,確實是喊出了幾萬萬有愛國心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金沖及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算起,中國就一步一步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種狀況到了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後,更加急劇地惡化了,民族危機急劇地深化了。當時簽訂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給日本,賠款二萬萬輛銀子,不光是臺灣,還有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割給日本,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自由地開設工廠。以後把遼東半島收回來了,但又增加了三千萬兩銀子,就是二萬萬三千萬兩銀子。當時中國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是八千萬兩銀子,我們這麼一個大國每年的財政收入是八千萬兩。當時要賠日本二萬萬三千萬兩,等於中國三年財政收入的總數。而日本得到了這筆賠款以後,許多重工業都是用這筆錢建起來。為什麼它在幾年後能夠打敗俄國?它的重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這是一筆很重要的起家的本錢”,“八國聯軍簽訂的條約是《辛丑條約》,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銀子,而且允許外國在中國駐軍。這一連串的事件使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有點愛國心的中國人怎麼不感到痛心呢?”

而在那時,在中國,像孫中山這樣受過近代文明教育的知識分子為數甚少。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說,他第一次聽說孫中山時,還以為他一定是紅眉毛、綠眼睛那樣的江洋大盜。甚至有人以為他是一個“洋鬼子”。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漂洋過海,尋求救亡圖存之道,在孫中山周圍,迅速圍聚起一大批“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新式知識分子。在國家圖書館“東方的覺醒”歷史文獻展的展板上,書寫著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的絕筆信《與妻書》:“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英雄兒女,五千年輝煌文明才不曾中斷。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兩千多年的皇權專制轟然倒塌,正是應驗了孫中山的那句豪邁誓言:“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金沖及講述了兩則故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吳稚暉到總統府去看他,見孫中山和胡漢民住一個房間,那裏是他的辦公室,也是他的臥室。因為吳稚暉年長,孫中山就請他一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裏。吳稚暉就要睡著了,看到一個人輕輕地走進來,在他的床底下放了一個東西。他一看,是孫中山親自給他放了一個便壺,大為感動,而那時孫中山是臨時大總統啊!揚州有個鹽商去看孫中山,一見面就跪下來,孫中山把他扶起來,鹽商說大總統就是皇帝呀!孫中山說,我們大總統是人民的公僕。

“從材料上看,可能孫中山是最早講‘人民公眾的僕人’的。”金沖及說,“到南京一走進總統府,有一個感覺,原來是兩江總督的衙門,後來太平天國洪秀全進去就是天王府,你說洪秀全他不也是個農民嗎?他一進天王府,就像做皇帝那樣,三宮六院都有了。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孫中山真是平民總統,這一點他確實是當之無愧。”

孫中山認為,國家、國民和官吏的關係是:“民國如公司,國民如股東,官吏如公司之辦事者,故總統、官吏皆國民之公僕也。”官吏由自由國民所舉用,“當其才者則選”。而使國民真正成為一國之主,國家元首、百官變為國民之公僕,“此為政治之革命”。

孫中山在南京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上,堅持寫入“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這使1912年3月11日公佈的這部約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定主權在民的國家約法,從根本上否定了主權在君的專制制度。這部約法,還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遷徙、信教等自由,享有請願、陳訴、訴訟、考試、選舉、被選舉等權利。

“辛亥革命以後,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毛澤東在《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一文中說。辛亥革命爆發時,毛澤東18歲,正就讀於湘鄉駐省中學。他後來回憶:“我本人也曾經參加了這次民主革命,當了一名戰士,吃七塊二。”他還說:“對孫中山講得是否太多了?不多。我們要善於引用他,這沒有害處,只有好處。”

孫中山將人類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洪荒時代,二是神權時代,三是君權時代,四是民權時代。他認為,這四個時代是依據人類社會進化的定律循序演進的。“順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權不可。”孫中山說,“世界潮流的趨勢,好比長江、黃河的流水一樣,水流的方向或者有許多曲折,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後一定是向東的,無論是怎麼樣都阻止不住的。所以世界的潮流,由神權流到君權,由君權流到民權;現在流到了民權,便沒有方法可以抵抗。”他批判清朝君主專制的罪行,包括“侵犯我們不可讓與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壓制言論自由”,“不依照適當的法律程序而剝奪我們的各種權利”;認為“中國數千年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他說,一部中國歷史,充滿了朝代的更替和戰爭,總是在一治一亂中循環,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實行的是君主專制制度,人們爭做皇帝,唯一的辦法就是廢除這種專制制度,建立民主立憲政體。

他從不貪戀權力,是真正的民主追求者,為以和平方式獲得中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