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本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正式啟動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特首崔世安在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構建本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構想,昨日出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刊登了第一一/二零一四號行政長官批示《設立人才發展委員會》,並定於今日起正式生效。該行政長官批示對「人才發展委員會」的宗旨、職責、成員構成、組織架構、運作方式等,作了具體規定,成為特區政府在配合公共部門及實體、私人企業及實體的情況下,制定、規劃及協調澳門特區的人才培養長遠方在策略的重要諮詢機構,協助特區政府制定、規劃及協調澳門特區總體的人才培養長遠發展策略,並構思及落實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和政策,特別是構思制定「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及「應用人才促進計劃」,研究設立鼓勵人才留澳及回澳的機制等。

「人才發展委員會」是直屬於特首,並由特首擔任主席的諮詢機構,因而也是澳門特區最高位階的諮詢機構,與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科技委員會、安全委員會、博彩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基金、公共行政改革諮詢委員會等諮詢機構同一位階。此顯示,特區政府將構建本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問題,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澳門特區要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平臺,保持經濟長期繁榮安定,充分反映「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優越性,進行「和平統一」的示範,雖然擁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著土地和人才等重要生產要素匱缺的不利因素。為瞭解決土地問題,中央政府已經批准澳門特區進行填海工程,亦即已經進行多輪諮詢的新城填海區規劃。但人才供應的解決卻遇到重大障礙,主要是因為澳門人口基數小,連最起碼的勞動力供應都不夠,需要輸入外僱來作補充。另外,由於歷史的原因,過去的澳門留不住人才,本地人才外流十分嚴重。當然,還有一個至今仍難以突破的社會心理障礙,那就是本地居民的保護主義心態甚為嚴重,抗拒輸入外來人才,連在本澳高等院校就讀的內地生畢業後留澳就業都予以反對。這也構成了澳門的「經濟自由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在此諸多制肘之下,人才供應就只能是從本地居民中培養。因而「施政報報」中提出的「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就突出了兩大因素,其一是「本地」,亦即此機制只是針對本地居民,不涉及引入人才;其二是「長期」,正因為不像從外地輸入專才那樣可以即時見效,而培養本地人才是需要長期的,包括主要透過教育機構進行,不可以一躑而就。也正因為如此,在「人才發展委員會」的成員中,有澳門特區三家公辦大專院校的校長,而且還是由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任出任其秘書長,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培養人才的主要思路,是密切依靠大專院校,透過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培養。

既然如此,在最多二十四名「相關領域公認傑出的人士及專業人士」中,還可以吸納本澳其他幾家民辦大學的負責人,及相關的具有教育性質的科研機構的主持人,以及獲得國家教育及科研獎項或職稱的高級人員。當然,也不能缺少本地「土產」的職業教育機構。這樣,才能集中全澳的人才培養資源,以高中級的專業教育機構互相配合,各學科互補長短,落實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

或然,也不盡然是學校培養,還有社會培養,善於發現和發掘具有潛質的未來人才,提供適當的培訓渠道讓其發展成才。還需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包括社團的議政人才等的培訓班等,參與特區的人才培養規劃。

有了這個機制之後,相信澳門特區的人才培訓工作會得到較大的發展,並能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立足長遠,從小抓起。尤其是應當在關注培養專業人才及應用人才的同時,也需注意培養好政治及行政精英人才。這就需要注意兩個問題,其一是注意並善於從埋頭苦幹的人群中發現人才,其二是加強對政治精英人才的培養。

在前一個問題上,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有一個生動的論述。他指出,「要多關心艱苦地區、複雜環境、埋頭肯幹的幹部,讓幹事創業、默默無聞的幹部不吃虧」。為此,包括胡錦濤自己,還有溫家寶、習近平、栗戰書等領導人,都是在偏遠及艱苦的地區中發掘及培養出來的。而習近平主席也有類似的論述。比照這些論述,澳門特區不但要從性格主動活躍,容易脫穎而出的人群中發現人才,更應該主動深入地落到基層,發現那些具有培養潛質,但卻因為較為內斂、低調,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幹,默默無聞的潛在人才,給予深造的機會,使之成為公共行政部門或社會發展的人才或專才。

後一個問題,更顯得急迫性。經過去年的立法會選舉,發掘了幾位年輕一輩的議政從政人才,經過時間的浸淫,或許日後會成為政治精英。但畢竟立法會的議席就只有那麼三十幾個,而且還須讓老資格議員繼續發揮餘熱,並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因而能從此渠道發現、發掘及培養的人才並不多,還須從其他途徑著眼。而且,應當搶時間爭速度。在回歸前的「公務員本地化計劃」,或是回歸後的公務員培訓中,都較為重視法律和公共行政領域的專業知識,而忽略了政治學的專業知識。但反對派可沒有忽略對政治學專業知識的自我培訓,先後有多人考取了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碩士生資格。而台大政治所的學術水平是數一數二的,培養出不少藍綠各陣營的政治精英,舉目藍綠兩陣營的領袖或政務官、民意代表,出身於台大政治所的佔了較大的比例。由於台灣的特殊政治生態環境,台大政治所的不少學生,以政治選舉為研究項目;而本身就有政治色彩,甚至就曾經出任過藍綠兩陣營政務官的教授,也刻意地指導他們到藍綠政黨的選舉活動進行田野調查。而到目前為止,尚無政治立場偏向於建制派的學子在台大政治所就讀。而在未來一段時間後,「新澳門學社」實現新老交替,曾受台大政治所深造者可能會成為該學社的主導者,澳門立法會選舉及立法會內活動,就將會出現「台灣化」甚至是「民進黨化」的現象。對此,建制派有必要未雨綢繆,挑選己方有潛質的青年,保送他們到倫敦政經學院或美國哈佛大學的政治學系深造,以為未來有可能出現的新現象作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