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政治部”見證港英動盪

“政治部”在港英時代一直存在卻很少被提及,其英文名稱是“SpecialBranch”,縮寫成“SB”。港英時代,政治部淩駕於一切執法部門之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雙十暴亂、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67暴動、廉政公署成立等重大事件背後均有政治部的身影。

一度未被香港政府承認

1934年,作為英國安全局下屬分支機構的政治部在香港成立。成立的原因並非是當時有著什麼具體的政治威脅,而是英國反間諜機構軍情五處1931年被改編成為安全局。通過這次改編,軍情五處被正式確定負責英國本土及所有海外屬土(殖民地)的反間諜及安全工作,安全局也因此獲得了在所有殖民地設立分支機搆的權力和相關預算。在同一時期,幾乎所有的英國殖民地均設置了“政治部”這樣的軍情五處分支機搆。遠東地區軍情五處的總部設在新加坡,香港當時在英國的殖民地中戰略地位排名並不高,所以那時的香港政治部僅為存在性機構而已,直到二戰爆發該機構也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就。

日本占領香港後,政治部官員一部分被日軍俘虜關人集中營,一部分則遣散回家,直到1946年政治部重組。政治部重新建立,國內有很多文獻認為是為了對付國共兩黨對香港的滲透,實際上,在最初的幾年,政治部的主要工作是對被日本占領期間的香港公務員進行背景審查,以確認他們是否可以繼續留任。

1949年後,港英當局和中國政府建立了非常微妙的互動關系,其主要工作轉為瓦解國民黨敗退到香港的殘餘勢力。政治部扮演了秘密員警的角色,他們在域多利道建立了監獄(又被稱為“白屋”),專門用來關押政治罪犯。史料顯示,政治部很少長期關押政治犯或者間諜,他們喜歡用驅逐出境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威脅馬上消除,也不至於造成特工人員背後的國家秘密機關惱羞成怒。

至於政治部在港英政府期間到底押送了多少犯人,迄今為止仍舊是個謎。政治部甚至一度未被香港政府承認,自然也就沒有公開檔案的義務。

重大事件後的SB身影

1956年,反帝反殖民已經成為世界趨勢,香港總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情報工作。政治部不僅派出專人進入港府主要部門作為情報聯絡官,還獲得了臥底進入各大政府部門的行政合法性基礎。於是,政治部從一個不被尊重的部門,一躍淩駕於一切執法部門之上。

同年,香港爆發了雙十暴動。這是國民党控制的黑幫組織14K牽頭發動的一場大規模暴亂,共造成多達60人死亡,超過1000人被捕。而政治部一如既往地將帶頭者用船隻遣送往台灣了事。此前一年,政治部採取同樣的手法,驅逐了試圖通過爆炸“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謀殺周恩來的台灣特工。因此,中國大陸方面認為港府包庇台灣特工。

1950年代開始,港府開始認真搜集情報來判讀中國大陸政府的意圖。1967年,香港左翼華人開始了針對港府的暴亂。在暴亂發生初期,港府並未做出過於激烈的反應。一方面是港府的准備不足,當時香港警隊大部分成員並未受過反暴亂的訓練,也缺乏相關的器材;另一方面港府必須掌握中國政府到底對此是何態度,否則很可能因此而演變成中英之間的戰爭。在這個節骨眼上,政治部通過監聽廣東方面的軍事調動情況,判定解放軍並無異常調動。同時,他們在左翼團體中的情報員,也匯報暴徒並沒有軍用武器。於是,港府開始出手恢復香港秩序。

檔案至今仍保密

1971年新任港督麥理浩上任,他首先命令政治部釋放了大批由於1967年暴動而被關押在白屋的政治犯,借此修復與中國政府的關系。1974年,麥理浩成立了廉政公署,政治部抽調的官員成為公署的主力之一。

1970年代末,國際恐怖主義開始抬頭。政治部除了原有的SpecialBranch之外,重新劃分出保安部(Securitybranch),負責警隊內部和重要政府部門的內部保安工作,防止恐怖分子及敵對國家的特工滲透進此類部門。

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之後,政治部於1995年解散。大部分人員選擇移民西方國家,所有相關檔案則被運回英國本土,至今仍然嚴格保密。

(朱江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