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育改革 澳門尋回本土歷史

澳門回歸十年,從城市崛起看,最大轉變是澳門由珠江口邊上的地區性小城,一躍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性特色城市,對外風貌的大幅改變直接影響著本地居民、乃至年輕一代「看待本土」的思維;在澳葡政府時期的澳門民眾,中華傳統文化僅是種「生活方式」,具殖民色彩的文化遺產是個安居空間,欠缺人和家園間連結與認同意識,然現已經改變。

年輕學人為教育扎根

教育是建構年輕一代愛鄉愛土與愛國情操的重要社會化過程,建立居民與社區認同意識的工具,八○年代中期從日本學成回澳門、並積極投入藝術推廣的版畫家王禎寶開玩笑地指出,「長期以來,澳門學校的美學教育,就是比『零』、再多一點點!」相較於王禎寶開始著手為兒童美學教育扎根,現還有一群年輕學人與教師,於二○○二年開始為澳門的「鄉土教育」奔走。

做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期以來澳門當地並無所謂「本土」專業教材。由於澳葡政府對教育採放任管理方式,造就出澳門私校林立的教育體制特色,再加上僅四、五十萬的人口數,教科書市場規模太小讓書商無利可圖,導致澳門的歷史課程教材,出現從台灣、香港或大陸引進的奇特現象。

無官方統一教材、私校各吹一把號,「澳門學生都上過歷史課,對世界、中國、香港與台灣歷史全都很熟悉,獨獨對自己所生所長的澳門不瞭解」,○二年開始投入「鄉土教育」改革的澳門理工學院副教授林發欽感慨地指出,「鄉土教育就是要年輕一代,對本地產生歸屬感、有認同感,最重要的是教材要本地化!」

推動歷史教材本地化

推動歷史教材本地化背後,本地出身的林發欽有切身之慨。澳門的小城小調環境容易造成視野短淺,「澳門的小學就是在大廈裡,好一點的中學有操場,也就是半個籃球場大」,曾在澳門的中學任教過的林發欽笑著說:「有高中生到台灣的大學去參觀,都已經走進校園了,還東張西望的問哪一棟樓是大學?」

林發欽與一群澳門年輕學人,於二○○二年開始推動歷史課程本土化活動,○五年澳門成功申請聯合國取得「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證,加上澳門經濟復甦並成為全球知名城市,從城市定位角度看,歷史本土化更顯重要,「香港是一座文明城市,那澳門是什麼?澳門應該是一座『文化城市』,而文化要先瞭解歷史!」林欽發認真地說道。

培訓骨幹老師教史地

為搭配申遺成功後的愛鄉氣氛擴散效應,澳門的鄉土教育歷史教育學會開始從中小學先著手,四十至五十歲的歷史教師因教育過程幾乎是接受港台教材,所以成為第一批「教育改革」對象,教育學會開班重新培訓這批骨幹教師的澳門本土歷史與地理等知識,「澳門小,歷史老師加起來不過一百人,開班找人很容易,回校後馬上可以落實!」林發欽笑著說道。

對澳門鄉土教育的未來規劃,林發欽將回歸這十年訂為「理念推廣期」,「未來十年要付諸行動,我們希望建立統一的教學大綱、基本學力要求等,這有些制度還要跟台灣學習」,林發欽對改革具信心地指出,希望三到五年內,「澳門的歷史課程都有鄉土內容,中國史佔五○%、世界史三○%、澳門歷史二○%!」

跨國企業入駐 年輕世代走向國際

2010-04-19 中國時報 【林克倫/澳門專題報導】

博彩業在澳門年輕世代眼裡,並非全然是「賭」的負面印象,而是踏入國際商業服務領域與培養國際視野的重要踏板。十年前主唱《七子之歌》回歸歌曲、現就讀大學的容韻琳指出,回歸這十年、澳門的變化真的很大,外資公司(含跨國博彩業)越來越多、往國際發展的機會也越來越大,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未來有很多很多的選擇空間。

目前是澳門旅遊學院大四生的招倩彤也認同地指出,自己有很多同學,畢業後都想進外資博彩公司工作,理由是「這些公司都是跨國大企業,可以培養國際觀以及管理經驗,娛樂場需要很多文職管理人員,並不是都是當荷官!」

事實上,年輕畢業生投入荷官的數量,遠不若外界估計高。仔細研究荷官就業議題的林欽發副教授從升學管道分析指出,澳門高等教育的菁英特色明顯,層層淘汰後導致中學的離校率高,也出現高三班級的升大學率接近百分之一百,而大學高錄取率與中學高離校率的「雙高現象」,反映出教育體系與職場的結合。

亦即,多數中學畢業投入荷官工作的學生,屬於勞動力市場的自然分工選擇,而林發欽副教授也從供給面指出,荷官需求量短時間內由一萬暴增成三、四萬人、缺口兩萬多人,澳門根本沒有這麼多中學生,很多是重新培訓卅至四十歲的中年失業人口來填補,「年輕荷官的數量,沒有外界說的那麼多!」

不僅博彩 澳門要發展知識經濟

博彩?文創?旅遊?澳門未來該往何方向發展,是回歸十年澳門新世代的未來挑戰。據澳門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以「世界級博彩城市」為最理想的澳門城市特色比例僅一四.四%,而有四成六的民眾,憧憬澳門成為一個簡單的「適宜居住、工作及玩樂的城市」。

林欽發副教授從產業轉型角度指出,澳門經濟勢必要從單一的博彩業走出,往多元化、特色化發展,從大環境看,澳門依托大陸市場,經濟面基本沒問題,而博彩業帶來的高稅收,足以養活澳門五十萬人,也讓年輕人有更大發展空間。

在年輕一代的挑戰上,林欽發也以年輕荷官為例指出,荷官工作需要輪班,未來澳門雙荷官年輕家庭的子女教養是一大問題,產業轉型也需要高素質人力支撐,大學菁英教育是否該考慮增加入學學額,而知識經濟是澳門未來必走之路,這是很大的挑戰。

(《中國時報》 林克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