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強,則澳門未來有希望——對青年問題的幾點淺見

子悠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為,“少年”對國家的重要程度無可替代。排除當時的歷史因素等來考慮的話,對一個社會而言,其實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老年長者,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都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青年,居於承上啟下的位置,直接關係到社會未來的前進與發展。

上周,在中聯辦舉行的兩會精神傳達會上,澳門中聯辦主任李剛再度提出,“希望澳門社會著眼長遠,配合特區政府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高度重視培養鍛煉年輕人才,為澳門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確保愛國愛澳優良傳統薪火相傳”。類似的表示,幾乎是中央領導、官員談到澳門長遠穩定發展的時候必然提及的。而且也是包括本澳在內的全世界各個地區要實現持續發展所一定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近期,本澳最大的青年社團之一——澳門青年聯合會先後公佈兩項調查資料。其一,一月底發佈的“澳門青年夢想調查研究報告”,調查發現,近半受訪者滿意現時生活狀況,十八至廿四歲年齡組滿意程度最高,近六成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四十至四十五歲青年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最低,“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點四。而且處於四十至四十五歲的青年較為消極,擁有夢想的比例亦較低,百分之二十六點二有明確夢想,近四成表示“我沒有甚麼夢想”。反映此族群面對多方面壓力和變化,但卻往往被社會忽視。年齡越小的青年,有夢想的比例越高,且夢想越為明確。

而對國家去年提出“中國夢”,調查指出,有六成青年不確定“中國夢”是否存在,亦有四成多青年認為“個人夢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無關”,顯示青年對“中國夢”認識較少。

其二,青聯上周公佈本澳青年持續進修狀況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有五成五人參與過或正在參與持續進修,其中四成二曾經使用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的資助。有一成一受訪者表示三年內有計劃進修,但有約三成三人沒有打算。究其不進修原因,稱“沒有時間學習”者佔百分之六十五點二,其次是“認為沒有感興趣的課程”,佔百分之三十點八;緊隨其後是“課程時間地點不合適”和“沒有學習的需要”,分別達百分之二十八點五及百分之十七點四。

這兩則調研,其實已經反映出不少的問題,夢想或者說目標的缺失,對國情瞭解的不足,持續進修的動力欠缺。另外,其他社會團體也曾有調查指出,澳門青年競爭意識偏弱。這些都對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以及未來接下建設澳門、發展澳門的接力棒,保持澳門繼續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近年來澳門社會對青年人的教育與培養越來越重視,政府部門有規劃,民間社團有活動,看似一團忙碌,而在實際的積極效果之外,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社團,甚至是青年自身,仍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如此才能實現“青年強”,也在有希望“澳門更強”。

思維上要把握問題關鍵

記得行政長官崔世安曾在立法會談到青年培養問題,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或社會均提供很多機會予年輕人,十五年免費教育、各類高等教育貸學金和奬學金等,可以說由小孩成長至完成高等教育,特區政府及社會均給予年輕人很多支持,確保年輕人不會因為經濟問題影響升學。年輕人在非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畢業後,特區政府還有一系列支持措施,讓年輕人在未找到工作前,可以透過實習吸收經驗。但對青年發展的生涯規劃問題,他則表示,實現夢想是人生樂事,但年輕人成長、就業至實現夢想,卻不一定人人做到。政府與社會只能支持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盡力向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但為年輕人訂立完全的生涯規劃,讓他們可代入實踐亦不一定可行,且有很大困難。因為澳門始終是商業社會,必須要視乎供求和市場,有規劃亦不一定能百分百實現。此番甚至說帶有悲觀色彩的“大實話”可謂切中青年成長問題的關鍵,政府或者社團的幫助,雖然必要,但卻不一定是成就青年的根本因素。

其實,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青年人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關係到社會長遠發展的他們如何加以培養,使之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每當提到這個議題,多數的政府都會強調會積極支援、協助,提供各種機會;而社會意見也是傾向於期望政府擔當更多,從方方面面對青年人給予發展的便利。這些做法和意見本無可厚非。但是若措施過度,培養變成“庇護”可能產生的作用就不再是正面的,反而讓青年人形成依賴心理,認為一切都可以由政府代勞,沒工作政府和社團會安排不計其數的招聘活動,提供職務供其選擇;有競爭者政府可以透過政策規定將之“趕出去”,確保將“蛋糕”留給自己。尤其是本澳有些社團和人士更不斷將青年問題從社會層面上升到政治高度,鼓動部分青年人提出超越現實可能性的要求,藉以向政府施壓,達到其政治目的。相關做法衍生出來的青年人的競爭意識、競爭力已經落後周邊地區等問題也已經被研究或調查所證明。

所以,解決青年問題的首要一個關鍵就是思維上必須認識到,青年人自身努力才是社會各項配合措施產生積極效果的根本所在。激發青年人自身動力應該是所有政策措施,以及社團活動宗旨所在。

其次,為青年成長提供幫扶是必須的。但提供之後給予其怎樣的發揮舞臺,如何處理好“老中青”各個代際之間的配合關係也尤為重要。筆者曾經認為,要實現愛國愛澳力量薪火相傳,必須要學會“放手”,給予青年人足夠自由的展示舞臺。其中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的現屆領導層最值得肯定,現時工聯主要負責人的年齡層較之前下降更全面,呈現出“老、中、青”共存的局面,真正的在努力實踐工會事業的薪火相傳。

工聯亦實際行動確保事業薪火相傳值得欣賞和肯定,但是縱觀澳門整體,作為一個社團社會,卻很容易發現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始終是一些熟悉的“老面孔”,這一代傳統的愛國愛澳資深人士從回歸前到回歸後,見證著澳門的發展變化,也始終在為澳門的發展盡心盡力,固然是澳門的寶貴資源和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澳門已經開始逐漸呼喚新一代的接班人。因為在澳門幾十萬萬的人口中,學生及青年人數超過10萬,30歲以下的人口更是超過一半,澳門是個“年輕的城市”。澳門的未來,澳門的希望,都寄託在年青人的身上。

筆者認為要讓本澳更多年輕人走向社會各個層面的前臺,首先要從觀念上加以改變,老一輩應學會“放手”。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年輕人由於年齡小、閱歷少,社會經驗不夠豐富,難以擔當重任,所以老一輩的人才會不放心讓年輕人獨當一面。但是也要知道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難以承受風雨、繈褓裡的孩子永遠不會學會自己走路。只有放手讓年輕人自己去闖,去磕磕碰碰,去跌倒了再爬起來,才能為澳門的未來打造出新一代的合格接班人。

當然,所謂“放手”並不是“撒手不管”。老一輩的澳門建設者們所積累的經驗是澳門發展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經驗,這些經驗應該傳承給澳門的新一代,讓他們少走彎路,並且把握正確的方向。其次,要實現“放手”必須在制度和機制建設上作出合理調整,無論是社團還是政府部門都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評和晉升機制,摒棄資歷為主要標準的人員任用方式。不斷發掘和提拔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人,不拘一格起用年輕人才。實現“老、中、青”共存,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局面。使建設澳門主力軍的接力棒可以順利交接。

行動上不重形式重內容

澳門近年來青年社團不斷湧現,各類針對青年人的培訓活動以及服務專案也是層出不窮,似乎全社會已經將青年一代的培養作為相當重要的一個重點工作。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只有堅定他們對澳門、對國家、對國家與澳門關係的正確認識,才能使澳門“澳人治澳”、“一國兩制”的事業不會走調、得以傳承。在青年培養上強調思想性、政治性的確有必要。也正因為如此,本澳政府和社團才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舉辦各種以此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當可觀。這一點近年來青年人對自我身份認識的變化及參與社會積極度的提高都可以予以佐證。

但是同樣的,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出現,就是類似的打著增強青年“愛國愛澳”情懷旗號,活動內容重複、形式單一的活動在不少社團出現。課程培訓、專題講座、外出考察交流,不少團體和機構以“人有我也要有”的觀念紛紛舉辦或準備舉辦雷同的活動。甚至給人有種將青年“愛國愛澳”培養教育作為“政治任務”的感覺,似乎不辦這個主題的活動就不是“愛國愛澳社團”一般。當然,筆者並非是完全否認這些活動作用。相反,正如前面所言筆者還是認為這些活動應該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不過,這些雷同活動的舉辦是重質還是重量,或者說如何舉辦卻需要好好考量。

其實,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何為“愛國愛澳”?“愛國愛澳”並非只是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而是要真正在實際中踐行,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對澳門青年來說也只有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當中才能為澳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延續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就,壯大“愛國愛澳力量”。因此,在政治教育堅定信念的同時,如何讓青年人掌握更多本領,更好的成長起來也是至關重要的。

澳門要延續“一國兩制”的成就,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其具體就是表現在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青年的繼續努力,尤其是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而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的方面,正是青年培養的各個方向。

雖然筆者並無意在此討論澳門人才多寡的問題,但是卻要強調因為特區成立時間不長,經濟社會要經歷巨大轉型,澳門現今青年人才缺乏的確是現實。無論是經濟、社會或者政治方面,能夠擔起重任的青年人才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澳門青年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個方面著手,只是強調青年人政治素質培養明顯有失偏頗。

前面說到只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