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客廳”什麼範兒

通過電視轉播和圖片報道,無論是萬人大禮堂“水天一色”的穹頂,亦或是懸掛於東大廳的巨幅山水畫《幽燕金秋圖》——這些頻繁出現在國家領導人周圍的人民大會堂經典佈景,早已成為公眾最熟悉的“國家符號”。依靠燈光、舞臺、裝修紋飾的設計,和數千件藝術品的配合,作為獨特政治空間的人民大會堂,形成了氣質獨特的審美哲學。

一磚、一瓦、一字、一畫,出現在大會堂裏,是藝術更是政治。

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

大會堂內部還有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的數十個廳堂,為突出地方特色,這些廳室均由各地政府主導室內設計,負責佈置和裝修。“各省、市人民政府抽調領導幹部和專業人員,組成‘佈置北京人民大會堂XX廳辦公室’成為常態。”馬祥林告訴本刊記者,“各地政府都力圖展現出自身最好的風貌。”

時至今日,位置對各地方廳室的影響仍然存在。大會堂內曝光率最高,最為公眾熟知的幾個廳室大都得益於此。例如,恰好位於迎賓主要場所北大廳後面的福建廳,因通常作為領導人之間的會談場地而曝光率極高。而河北廳更因位置得天獨厚被當做國家級對外會談的貴賓休息廳 。

儘管各個廳室位置相對固定,但它們的內部裝飾卻時有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大會堂管理局便會安排各處輪流進行修補、翻新甚至重新裝修。而相較於公共部分,省、市各自負責的地方廳裝修則顯得更為頻繁。

通常各地方廳的裝修都是分散、輪流進行。最特殊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廳的裝飾都有一部分被當做“四舊”清除出大會堂,直到1979年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後,中央通知各省“恢復、調整、佈置”各省廳,於是人民大會堂有了一次統一的整修。囿於當時各省的經濟條件,那次修繕只限於表面裝飾,比較簡單。1984年前後個別省市又對廳室進行了重裝。

2007年,江蘇廳重新裝修時,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特別提出:整體效果要蘊涵深厚的文化氣息,燈光要明亮,石材顏色要明快,有較好的視覺效果,“要體現出江蘇經濟大省的地 位”。

據大會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透露,管理局也會不定期“建議”某些省市重修地方廳。因材料原產地與北京之間氣候條件的差異,有些廳的裝修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難免會出現木器變形、開裂,或裝飾磨損的情況。

要技藝,更要寓意

相較大會堂莊重大氣的硬裝修,由字畫、瓷器、掛毯、刺繡、雕刻作品等組成的裝飾品往往更引人注目,成為大會堂審美的點睛之處。

一般來說,大會堂的裝飾品都要通過各地方政府指派的專家委員會挑選把關,報送政府一把手和人民大會堂管理處審核通過,然後才能予以展示。在畫家汪鈺林看來,能夠被選入人民大會堂的作品,除了要求藝術家技巧精湛、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作品寓意要符合“官方審美”。

由於大會堂的空間設計本身就尺度極大,一般的作品很難鎮得住場。無論世界最大的鋼琴(長4.4米、寬1.72米),還是重達7000公斤的翡翠玉石雕刻,任何超乎常人想像的“特大號”裝飾品,放置在人民大會堂裏都不會給人突兀和誇張感。參觀時,很多人甚至不會注意到自己頭頂重達2.5噸的吊 燈。

大會堂的裝飾也喜歡以“大”的極限強調藝術的獨有性和精緻性。“不但作品的尺寸一定要大,作品的主題也必須恢宏大氣。”在馬祥林的印象中,大會堂的裝飾畫大都以山水、松竹和花鳥為主題,很少出現人物。尤其是領導人以及現當代可辨識出身份的人物畫作更是少見。“這也許是大會堂裝飾中一項不成文的禁忌。”

事實上,對人物作品的避諱早在大會堂最初裝修時就已出現。負責湖南廳裝飾的夏紀慎清楚地記得,最早湖南廳選擇《毛主席到湖南考察農民運動》這幅油畫進行裝飾,但毛澤東在前往巡視參觀過程中明確表示不要掛人像,該畫很快被撤。

除繪畫外,書法也是人民大會堂懸掛極多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懸掛於金色大廳的書法作品《中華頌》、東大廳的隸書作品《到韶山》,以及澳門廳的《九九歸字圖》。

地方廳側重呈現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 ,例如,江西廳的景德鎮瓷瓶、四川廳的雙面蜀繡《芙蓉鯉魚圖》、安徽廳的鐵制屏風《迎客松》(後由周恩來總理決定移往貴賓接待廳)、湖北廳的立體貝雕船《黃鶴玉龍舟》。

清華美院的退休教授常沙娜早前曾專門研究過大會堂的內部裝飾。在她看來,建造初期大會堂的裝飾紋樣設計強調意識形態。“萬人大禮堂的紅色五角星、金色放射線、葵花瓣,迎賓廳地毯上火紅的煉鋼爐、玉米、小麥、棉花、水果等圖案,都帶有深深的時代烙 印。”

這些年“解放式”風格日趨淡化,體現濃厚時代特徵和歷史底蘊的裝飾則越來越被官方青睞。例如,香港廳通往科技廳的樓梯口特別選用了圓明園遠瀛觀的雕花柱,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不忘國恥。而科技廳內北面影壁上的鍛銅浮雕組合壁畫,則希望呈現香港百年滄桑史。壁畫左面描繪了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港人抗英等歷史事件,又將“香港故事”拉入“中國事”的大歷史中。

“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也是大會堂裝飾的特點之一。” 常沙娜說。紅色地毯鋪滿走道等公共部位,不但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紅色象徵喜慶,還與“革命性”相暗合。人民大會堂公共部位和廳堂中多處放置了各種工藝品花瓶,這是在利用諧音——瓶諧音“平”,表示平安、平靜、和平。

人民大會堂建築裝飾對圓滿寓意也相當偏愛,大多數裝飾圖案都被要求塑造得豐滿圓潤。卷草、蓮花、寶相花等紋樣造型飽滿富麗,枝葉婀娜婉轉,凸顯了一種花團錦簇式的圓滿。

《中國新聞週刊》曾報道,2011年接到人民大會堂的創作邀請時,畫家崔如琢“智慧”地提出畫荷。他說,“荷”象徵“和”,有“和諧”之意,畫名《荷風盛世》裏的“風”諧音“逢”,意味著“和諧逢盛世”,得到官方好評。

為大會堂定制作品的“附加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民大會堂共收藏了數百位藝術家的各類作品,創作者既包括齊白石、關山月等書畫名家,也包括各個省市瀕臨失傳的各項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者,還有被名師舉薦的年輕畫家。

政治素質過硬是藝術家有機會為國作畫的首要條件。1959年, 汪鈺林被工藝美術學院推薦完成大會堂西藏廳作品時還只是壁畫系四年級的學生。回憶起來,汪鈺林深感家庭出身好,政治態度比較積極是自己當選的重要原因。

大會堂各地方廳在裝飾品選擇上很講究避免工業化生產、複製的工藝品,而選用由名家手工製作的有升值空間的藝術品。因此,各地方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大師也是人民大會堂邀請藝術家時的熱門人選。

1994年,湖北仙桃市的貝雕大師路光榮被湖北廳裝修領導小組特別選中創作123cm×96cm×36cm的巨型貝雕。2012年,四川蜀繡“繡女”孟德芝也因技藝高超第二次受邀為人民大會堂繡制巨幅蜀繡。

創作《幽燕金秋圖》時,畫家侯德昌需要幫手,先後指派他的兩位學生耿安輝和竇憲敏幫忙。而後,人們發現侯德昌的得意門生耿安輝也得到機會,單獨為東大廳休息廳創作了一幅作品《大河長歌》。

這些為大會堂量身定制作品的藝術家,在創作期間待遇一直不俗。早在大會堂初次裝飾時,儘管正值國家物資供應緊缺,藝術家們仍能在很好的環境下進行創作。

傅抱石的女兒回憶,1959年,傅抱石和關山月被召進京創作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得知傅有飲酒作畫的習慣,時任總理周恩來為他特批了兩箱茅臺。大會堂還專門成立了磨墨組、制筆組、接紙組,並抽調多位工作人員為兩位畫家服務。

“只要作品能夠被大會堂展出,很多藝術家都不在乎物質報酬。”馬祥林表示,“成為大會堂‘座上賓’的諸多影響,太難用物質報酬來衡量了。”

畫家侯德昌是近年來這方面最好的例子。他1994年創作的《幽燕金秋圖》,幾乎每晚都能在《新聞聯播》中閃現,成為中國公眾最常見的“領導人背景”。因這幅畫的巨大成功,他不但五次受邀為大會堂進行創作,中南海、中央軍委等部門的“訂單”也紛至遝來。甚至在2009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訪美時,還將侯德昌的作品《山高松青》贈送給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作為禮物。

“將來說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大師,但如果連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都沒掛你的畫,說明國家沒認可你,算什麼大師啊。”接受媒體採訪時,浙江畫家金曉海曾這樣談及作品被國家認可的潛在意義。

自己的作品《雍容華貴圖》能夠懸掛在大會堂北廳,一直讓金曉海頗為自豪,除此之外,他還有六幅作品被大會堂收藏。據他自己透露,若憑畫畫賺錢,他一天畫40個平方尺就可以賺二三十萬元,但“那和為國作畫完全不一樣”。

“不少著眼於現實目標的文藝界人士認為,作品進入人民大會堂通常說明藝術家的成就獲得了官方認可。他們願意把大會堂當做身價和臉面的標準。” 這讓汪鈺林每每哭笑不得。對於他來說,五十多年前,為西藏廳所作的那幅壁畫“只是件政治任務”。

(易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