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大禮堂裏的最高級別政治儀式——燈光座椅都有意義?發言投票都有講究

中國最高權力機關每年一次的大會即將召開。那一系列的高科技聯動裝置,不過是為這一年度政治盛會服務的龐大而周密系統中的一部分

3月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兩千多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將由大巴車上走下,由人民大會堂東門走進會場。他們服裝各異、配飾不同、所帶物品也千差萬別,但身上都佩戴著紅色的代表證。

那並非普通的證件,裏面安裝有記錄代表信息的芯片。這是他們進入人民大會堂的唯一憑證,且一年一換。曾有人大代表丟失了證件,找了張以前的代表證入場,結果警報當即響起,引來了高度緊張的安保人員。

識別芯片的是入口處的感應裝置。它每讀出一位代表的芯片,就會將其迅速反饋給大會堂的信息系統,門口屏幕上的數字也會因此跳動一下。這意味著到場的代表增加了一人。

剛進大門的代表,還要走上很長一段距離才能到會場裏之前已經分配好的代表席座位前。如果當天大會有需要表決的議程,在代表進門的那一刻,代表席桌子上三色按鈕就亮了起來。那是萬人大禮堂的表決系統。信息系統把確認的代表信息發送到對應的桌子上,分別表示反對、贊同、棄權的紅綠黃三色按鈕便會亮起,直到完成表決程序。

人大代表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缺席,這樣一來,系統就接收不到缺席代表證件中芯片的信息,其原定座位的表決器按鈕也會保持沉睡。“如果我坐在邊上,我去按也是沒有用的,這是為了保證一人一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葉青介紹。

等近三千名代表在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禮堂落座,中國最高權力機關每年一次的大會就將召開。那一系列的高科技聯動裝置,不過是為這一年度政治盛會服務的龐大而周密系統中的一部分。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考量

作為中國最具政治意味的禮堂,這裏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仔細考量。

按照設計要求,大禮堂寬76米,長60米,高33米。觀眾席是扇面形的,一層設座位3693個,二層3515個,三層2518個;主席臺臺面寬32米,高18米,可設座300-500個,總計可容納1萬人。桌椅之間的縱向通道,要與主席臺保持垂直。前排座位不能擋住後排的視線,每排椅子都要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這意味著每排桌子的弧度都不相同,幾乎每一張桌子都是特別定制的。

“每年‘兩會’,國務院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大禮堂1-3層會場坐得都很滿。”在全國人大系統工作的楊光(化名)說,雖然離著主席臺距離有所差別,但“1到3層都能很清楚地看到主席臺上的人物。更神奇的是,從主席臺往上看,不管是2層還是3層,每個角度也都能看得很清楚”。

這些麻繩捆綁、棉花填充的彈簧椅子與特殊製作的桌子,在使用了40年後,終於在2000年“退役下崗”。據《北京晚報》報道,長城傢具公司製作的聚氨酯模塑成型,並以蓬鬆棉填充,經歷了20萬次疲勞試驗的新椅子開始服役。這一次,還針對殘疾人增加了可拆卸的桌椅。考慮到記者搶新聞的衝擊,又特別對一層頭排桌子增加了耐衝擊試驗。

為政治而生,也見證政治風雲變幻

自從1959年9月正式落成後,人民大會堂就成了中國大型政治活動最為頻繁的地方,尤其是萬人大禮堂。中共黨代會、全國“兩會”以及其他一切大型政治會議,都常在此召開。

人民大會堂落成前,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舉辦地為中南海懷仁堂。全國人大一屆以及二屆的一次會議即是在懷仁堂召開,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國務院總理的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是在懷仁堂通過的。

直到1960年3月30日,從全國人大第二屆二次會議開始,才把召開地點定在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機關和辦事機構也設在了這裏。全國政協的會議開進萬人大禮堂要再過兩年,1962年3月23日,全國政協第三屆三次會議在這裏舉行。

1975年,中斷十年後,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此次會議進行時,萬人大禮堂主席團坐席背後,懸掛著毛澤東像。

這是換至大會堂開會後,會場上首次由懸掛國徽改成領導人畫像。此後,1979年7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上,華國鋒像與毛澤東像一起出現在了主席臺上方。

正是在那次會議之後不久,剛剛由上海調到全國人大工作的彭沖,向中央寫了份報告,認為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機關,召開會議時,會場正面應該掛國家的象徵國徽而非領袖像。中央很快採納了這個建議,並為之後歷屆全國人大會議沿用。

現在全國人大在萬人大禮堂開會時,一顆直徑近6米的國徽由大會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懸掛至主席臺後半空,兩邊被十面紅旗拱衛。而在大禮堂裏舉辦全國政協全會時,這面碩大的國徽將被會務人員緩緩摘下,換上政協會徽。

代表坐席每年“輪換”

成為慣例的還有會議召開的時間。現在人們已經自然而然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年在3月份召開,但這並非一個法定的時間。憲法和全國人大組織法中只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頻率為每年一次,卻沒有涉及到時間。也因此,之前開會的時間並不固定,甚至11月、12月都召開過。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就是在1963年11月17日召開。還有一個多月,這一年就要結束,而這時候人大才開始審查、批准當年的計劃和財政預算。

1982年憲法起草時,曾有人提議將開會時間定下來並寫進憲法,因為擔心執行難度,“寫了不執行就違憲”而最終放棄。近些年來,全國“兩會”已基本定在3月初召開。

而大會準備工作則從前一年的12月份就開始了。 “每年12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會通過一個決定,對外公佈,‘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XX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X次會議於XXXX年X月X日在北京召開,會期約XX’,這段話就標誌著兩會正式進入準備階段了。” 楊光說。

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定召集者,全國人大常委會首先要確定開會的時間、大會議程草案、主席團和秘書長名單草案、列席人員名單以及其他準備事項。

而每年為準備全國代表大會,都會成立許多工作組。有的專門負責接待工作、有的專門負責選票押送保管、有的則負責佈置會場——其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安排代表座次。

代表團都是按列區分的。葉青以當年自己所在的湖北團為例介紹,坐在最前面的是作為代表團副團長的省長,之後是湖北團的代表,按照姓氏筆劃依次排列。而作為團長的省委書記,則坐在主席臺。

“台下坐的近三千代表的座次,每年都是輪換的。”據楊光介紹,輪換遵循兩種規則,一種是針對代表團,把代表團分成五組,每次開會按列輪換一次,讓其中一組有坐在會場中間的機會;另一種是針對各個代表團的代表,同樣分成五組,按行輪換,讓每個人也都有坐到前排的機會。

全國人大目前共有代表團35個,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外,還有解放軍代表團。按照慣例,團長一般由各省、區、市黨委書記或人大常委會主任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般會因出生地或任職履歷,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團當選代表。

坐在主席臺上的主席團成員,也是經過常委會審議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會議預備會議選舉產生。

提名規則並無明確法律規定,而是依照以往慣例。如党和國家領導人、各民主黨派人士等。近年來,主席團成員大都在150人以上。以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為例,主席團成員共178人,其中7人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委員有8人,中央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負責人23人,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解放軍代表團負責人就有48人,其餘成員來自企業、科技、文藝等領域。

主席團成員確定後,會召開會議提名主席團常務主席和執行主席。開會時,常務主席坐在主席臺最前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其他主席團成員坐在其後。“除了党和國家領導人在固定的區域就座以外,主席團成員依序在兩側就座。由於出席情況每次都有變化,所以主席臺的座次每次會議都要調整。”楊光說。

主席團的主要職責除了決定會議議程外,還要提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和委員人選,以及國家主席、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候選人。另外,大會期間,需要對代表進行拘留或逮捕,也要報主席團許可才行。

除了主席團和代表席位外,在開人大全會時,還有列席席和旁聽席。一般而言,一樓是供代表就座,二樓三樓是列席和旁聽者的區域。列席者包括法律明文規定可以列席的人員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大會召開前決定邀請的列席人員,如駐外使節等。楊光說,“工作人員會按照那個規定事先發出邀請,等對方報來名單,再按照報名單統計上 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目前尚未制定旁聽辦法,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的馬韜2006年刊登在《檢察日報》的文章,一般而言“大會工作人員、國內外和港澳臺記者、外國駐華使館官員只能旁聽大會全體會議”。

印刷文件是大事

一般來說,全國人大每年開會時,要開五次全體會議。但若趕上換屆年,“一次會議”期間,要多開三次全體會議,分別產生國家主席、總理和副總理。

對於全國人大代表而言,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是每年非常重要的一項職責。

“上會的文件都是有統一格式的,有一套規範。”在全國人大系統工作的楊光說,“會議文件一到,工作人員都會自覺加強管理,無關人員一律不准接觸。具體負責的人會24小時輪番看管文件,一刻都不敢鬆懈,直到會議開始。”

承擔文件印刷工作的印廠,保密工作做得更是嚴格。據《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文件傳輸到印廠時,都是絕密級別,採用專門光纖、專門電腦傳輸。為了不出紕漏,印廠專門請國家保密局的專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成立了以中共黨員為主的印前文件接收小組,簽署保密協議、設立涉密庫房、涉密殘次品庫房、手機保管箱、密碼箱等,並派專人收集印品的廢頁等涉密物資,送到專門單位進行銷毀。

連續擔任第十、十一屆人大代表的葉青記得,以前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