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協商:面臨的挑戰更大

在去年10月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海峽兩岸之間的不尋常的互動——“習蕭會”與“張王會”,受到海峽兩岸各界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蕭萬長時提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時,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了首次會面,並表達了互訪意願,為未來兩岸政治對話留下想像的空間。隨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上海舉行的“兩岸和平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一些政治爭議儘管可以暫時擱置,但不可能完全及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

大陸中央領導人與涉台主管部門領導的講話,均顯示大陸對推進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更加明確,而且有歷史緊迫感,希望儘快推進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解決政治問題與障礙,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向一個新的階段與高度創造條件。

儘管兩岸政治關係有了新的進展,今年年初還舉行了正式的“張王會”,但沒有涉及任何政治性議題。顯然,要在短期內正式實現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啟動政治協商,也會很快陷入僵局,兩岸的政治問題要比想像的複雜與困難。

對話易,協商難

大陸目前強調的是逐步開展兩岸政治對話,尤其是開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但從大陸高層領導的講話與暗示看,顯然又不希望這種對話僅僅局限於兩岸民間政治對話,而是希望進行正式的兩岸政治對話,因為大陸明白民間政治對話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目前,關於政治對話、政治協商、政治談判這三者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沒有明確定義。其實這三者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別與不同。兩岸政治對話,是指非正式政治對話還是正式政治對話?這兩者有很大差別。

非正式政治對話有多種形式,任何有關兩岸政治議題的討論,都可視為政治對話。事實上,過去3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始於政治對話,從一開始就是討論兩岸的和解與和平統一,後來由於島內政治格局與兩岸關係形勢的重大變化,才讓這一核心議題被淡化,反而讓“三通”、兩岸經貿合作、兩岸人文交流等非政治議題成為主要討論議題。可以說,各種形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兩岸政治對話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是這種兩岸政治對話,主要是通過兩岸各自的政策宣言(領導人重要講話、相關黨政綱領性文件、政策白皮書)等方式呈現,是一種間接的、非面對面的政治對話。至於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每次兩岸關係方面的研討會、座談會,涉及的兩岸政治議題非常多,兩岸各方均在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政治主張,其實這也是一種非正式的政治對話,只是少有交集與共識而已。

正式的政治對話相當於兩岸的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目前,大陸強調的是率先進行兩岸民間的非正式政治對話。去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就是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嘗試。該論壇雲集了海峽兩岸紅藍綠等多方的知名學者參與,討論兩岸政治議題,賦予了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一個新的平臺,從而為兩岸進行正式的政治對話創造條件,積累經驗。

顯然,民間政治對話容易,正式的政治對話難,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更難。大陸強調推進兩岸的政治對話,實質上不是簡單的、間接的、民間的、學術性的政治對話,而是實質性的、直接的、正式的、官方性的政治對話,在政治對話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政治協商或政治談判,將就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簽署和平協議與最終實現國家統一達成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政治談判是不同的,是有區別的: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沒有本質區別。政治對話只是雙方政治立場、觀點的溝通與相互瞭解,不一定要達成某種共識或重要結論。政治協商或政治談判則不同,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是要達成協商或談判結果的。

尚不具備政治協商的條件

不可否認,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在政治,難點在政治,政治問題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政治問題是當前鞏固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挑戰與障礙,不能無休止地回避,這是大陸方面近期以來強烈主張推進兩岸政治對話的重要原因。然而,兩岸關係,尤其是兩岸政治關係之複雜、敏感,超乎想像。推進兩岸政治對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政治準備,要有長期、艱苦的打算,同時必須明白“行穩”才能“致遠”,否則欲速則不達。

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政治協商或談判,需要有足夠的社會、政治條件。依目前臺灣島內的社會主流意識、政治結構、政治形勢、“統獨”觀念等觀察,目前尚不具備進行兩岸政治協商的條件。

從兩岸的政治認知看,由於島內政治格局的重大發展與變化,兩岸的政治認知差距,或者說是政治分歧與政治鴻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持續擴大。尤其是,臺灣方面的政治立場趨於強硬,政治要價越來越高,讓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更加困難。就臺灣島內的社會政治現狀觀察,臺灣主體意識高漲(認同臺灣主體意識的民眾比例超過80%),“臺灣國家意識”日益普及化,祖國意識幾乎完全消亡。這種社會政治現實,很難成為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的助力,反而是很大的阻力。

就島內政治結構看,以民進黨、台聯党為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是臺灣一支龐大的政治勢力,其強烈堅持“台獨”立場,強調“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反對“一中原則”與“一中框架”,將馬當局改善兩岸關係的一切努力視為“傾中賣台”。尤其是,這股分裂勢力的力量不是在衰落或走向衰亡,反而還在發展,甚至有可能成為島內最大的政治力量,在今年年底舉行的“七合一選舉”中,“國敗民勝”的態勢已基本確立。相反,島內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力量在衰落,國民黨則是一個維持現狀的政黨,“反獨不謀統”,“不統、不獨、不武”成為其核心政策。在這種政治結構下,兩岸進行政治協商是非常困難的,即使進行政治協商,也不會出現大陸期望的政治結果。

從過去30多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看,兩岸問題的解決非常困難,每向前一步都不容易。從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看,兩岸經貿關係仍然沒有實現正常化,兩岸關係也沒有正常化:對臺灣大幅讓利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島內受到強烈抵制,多項民調都顯示反對者的比例均高於支持者的比例;陸資、陸配、陸生在臺灣還處處受到歧視性待遇,更別說享受“與臺灣同胞相同的基本國民待遇”;截至目前,兩岸故宮博物院還不能進行雙向交流。海峽兩岸連基本的經貿、文化與人員交流都不能實現正常化,何況更為複雜、敏感的政治議題?   就當前島內社會政治環境而言,馬當局陷入執政困局,根本沒有精力與能力處理兩岸政治事務或政治對話。儘管目前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有了首次會面的象徵性突破,今年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鬱奇也正式訪問了大陸,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舉行了正式會談,“習馬會”也讓人高度期待,但兩岸關係的這種政治進展並不意味著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的開始,就像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到大陸的“破冰之旅”——“胡連會”共同發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一樣,雖然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發展,卻無法改變兩岸政治困境,無法啟動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況且兩岸政治問題,也不單是臺灣的執政黨說了算,還會受到在野黨的強烈牽制與制衡。

“行穩”才能“致遠”

要實現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表面看障礙在臺灣方面,但仔細研究則會發現,兩岸一旦啟動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大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更大。

民進黨一直強調,不排斥與大陸展開互動,甚至進行政治對話或政治協商,但強調的是沒有條件的政治對話,即不應以“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前提。然而,大陸對與民進黨或綠營的互動是有政治前提的,不與堅持“台獨”立場、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開展黨際交流,發展黨際關係,只允許民進黨黨員以個人名義與民間身份參訪大陸。而如果未來民進黨上臺執政,大陸要不要與其互動,考驗的不是民進黨,而是大陸。如果大陸與民進黨政權進行互動,延續兩會協商,預示著“九二共識”政治防線會跨掉,同時還將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置於極為被動的地位。如果大陸堅持“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底線,不與執政的民進黨往來與合作,當然就不會有兩岸的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未來兩岸關係也必將陷於僵局,甚至出現對立與緊張。

在馬英九任期的最後時間內,兩岸若能啟動政治對話或政治協商,的確是兩岸關係的重大政治突破,但啟動之後則會發現,大陸隨即將從主動變為被動。這是因為,馬當局提出的政治主張,基本上是要大陸做出回應與政治上的讓步,否則就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協商的進展與結果。兩岸經過過去五年多的協商,儘管簽署了19項協議,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這些成果的取得基本上均是大陸妥協與讓步的結果。

目前海峽兩岸協商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一事未能繼續推進,主要就卡在臺灣方面提出並要求的“人道探視權”問題上。由於該問題涉及內政與多項法律等重大問題,大陸沒有同意,臺灣方面則不妥協。馬英九公開表示,“人道探視權”問題都解決不了,其他高難度的政治議題就別談了。按道理,政治協商,甚至一般性事務的協商、談判,是雙方相互妥協與讓步的結果。但兩岸卻很特殊,常常以大陸妥協與讓步為結果,否則達不成協議。未來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當臺灣方面提出政治要價後,大陸是接受還是不接受?不接受,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就會宣告失敗;接受,可能又會觸及大陸的政治底線。

對於一般性的政治議題進行討論、對話、協商,顯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對於高難度的政治問題進行討論或對話,如果沒有達成任何共知與共識,同樣難以解開兩岸的政治癥結。對於臺灣方面堅持、不可能妥協與讓步的“中華民國”問題,大陸應該如何面對與處理?對此大陸承認不承認?承認,就會造成“兩個中國”或中國實際分裂的局面;不承認,則兩岸政治對立依舊解決不了,問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