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怎麼開

李克強專門過問新聞通稿的文風,他很關心政策對外公佈時怎樣能讓社會讀懂,更接地氣。

對於這個國家,國務院常務會議意味著什麼?

在關注國務院常務會議達15年之久的學者彭真懷眼裏,它是中央政府“給人民的答卷”;在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口中,它是“政策的風向標”;而在一位中南海的工作人員看來,它是國家治理“行政系統中最高的決策平臺”,也是外界“觀察施政重心的一個很好的視角”。

根據《國務院工作規則》,國務院常務會議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秘書長組成,由總理召集和主持,根據需要可安排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列席會議。

它召開的地點是中南海內國務院第一會議室。1949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當天,在這間會議室,首任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了第一次政務會議。

2014年2月1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本屆政府的第3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與往常一樣,他坐在會場中央的橢圓形會議桌前,身後是一面國旗,桌上擺放著一支紅筆、兩杆鉛筆與一瓶英雄牌的藍黑墨水。

會議伊始,他語氣沉重地說:“霧霾現在成了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這個問題,政府決不能回避。”

一位在場的工作人員清楚記得,坐在總理對面彙報的是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聽彙報時,李克強一直在材料上記錄著。當周生賢彙報結束準備離開時,李克強說:“你先別走,我還有幾個問題要問你。”然後他便對著材料後面的具體措施逐條發問:“這幾條措施以前就有同樣的政策,這次是不是準備加大力度?這幾條措施是新推出的,設計合不合理,有沒有做過足夠的論證?”

圍繞這一議題,他的追問不少於數十問。

這位工作人員回憶,除了周生賢,還有幾位相關部門的部長也依次回答了總理針對治汙措施提出的問題,有位座位較遠的部門負責人直接站起來大聲回應總理的提問。通過彼此一系列現場問答,李克強對一些列出計劃的工作要求“加碼”。他強調,要加強科學論證,一旦做出承諾就一定要兌現,“政府不能放空炮”。

某種意義上,這一幕也可以代表一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鮮明的議事風格。在會上,彙報人彙報時間原則上不超過10分鐘,至於參與討論的相關部委負責人,李克強則要求他們直接提問題,有意見說意見,客套話免說,附和的可以不說。

一位部委負責人形容自己參會的感受:李克強外表看起來很謙和,但決策時有一種毫不動搖的意志和決心,近距離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氣場”。“參加他的會,需要格外備足功課。”他說。

除去緊湊的發言節奏,議題之間的切換也往往是“無縫銜接”。“把討論第一個議題的部長們請出去時,要列席第二個議題討論的部長們就已經進來了。”一位會務組的工作人員說,為了方便離開,他們往往會把只參加一個議題討論的部長安排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而並非完全按照級別、順序排列座次。

“會風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一位參會者告訴記者。他曾經看到,有的事兒剛在會上定下來要做,分管的副總理便馬上起身,叫上幾個相關部委的負責人一起到門口商量。據他回憶,總計召開的3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最多一次討論了7個議題,而會議常常持續到過了午飯“飯點兒”。

相比於如何開會,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議題如何確定,或許更為外界關注。

據一位會務組的工作人員介紹,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議題,上會前都要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比如“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等放寬工商登記條件的方案”,在2013年3月18日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經被要求納入相關部門的工作時間表,到10月25日相關部委準備成熟後才上會。

相較之下,像“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等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議題,則是在複雜經濟環境下由總理親自圈定的。

原則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每週三上午召開。一旦確定議題上會,往往就意味著要“定事”。

一位工作人員將這些上會的議題視為中央政府施政的重要路徑:“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一位知情者透露,並非每項上會議題都能討論通過。他說:“總理的執政理念非常清晰,對於決策的品質是有標準的。如果達不到標準,他絕不會遷就。”

某種意義上,觀察這38篇常務會議新聞通稿的表述方式,也是解讀的另一種角度。在這些新聞通稿中,時常會出現一些“非常親民”的詞句,比如 “同呼吸、共奮鬥”、“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多設‘路標’,少設‘路障’”,等等。

一位工作人員透露,李克強專門過問過新聞通稿的文風,“他很關心政策對外公佈時怎樣能讓社會讀懂,更接地氣”。

在一位工作人員印象中,李克強風度儒雅,遇見像袁隆平這樣的老科學家,他會彬彬有禮尊稱“袁先生”。但有時候,他也會“拍桌子”。

在去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談到,有一位副部級官員,村幹部為了“討好”他,一直給他父親發放低保。“這用得著嗎?難道一個副部長級幹部沒錢供養自己的老子?說白了這就是送人情嘛,這堅決不行!”說到這裏,李克強重重拍了下桌子,“所以,一定要把信息披露制度嚴格建立起來,防止暗箱操作,低保金的發放要像劃分土地那樣,讓老百姓監督。”

也是在這次常務會上,李克強還講起,自己有一次去農村調研,遇到一個考上大學卻上不起學的孩子,原因是父親重病,她為給父親治病不得不輟學打工。

“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大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李克強說。後來省裏給他打報告,說孩子上大學的事情安排好了,但他心裏還是不踏實。“她遇到了我,解決了困難,要是沒遇上呢?對這些特殊情況,不能只用特殊辦法解決。必須要有一個制度。”

事實上,去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推進以法治方式織牢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而在1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再次強調,要把救助制度普遍建立起來。

“孔子講,君子周急不濟富,這就是說,百姓真有緊急的事,政府就得救。民政部要統籌救助制度的實施,把底線保住。”

最近一次對“安全網”的表述,出現在2014年2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聞稿中,會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

事實上,民生問題始終最讓李克強牽掛。他在多個場合反復闡述過自己的觀點:“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網,其中包括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他強調:“要堅守網底不破,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群眾消費、創業的後顧之憂,“有人真正在就業創業中遇到困難,掉下來了,要有一個安全網兜著他”。

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形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就像高鐵一樣呼嘯前行,但在總理的執政理念中,決不能把任何人甩在站臺上不管。”

2月7日,進入馬年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關於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的彙報。

一位與會者告訴記者,這項議程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他記得,2月7日那天,國務院的同志照例先行彙報,彙報內容對工作總體評價較好。

“看起來你對你的工作挺滿意的,但我們還是要讓人大政協的同志發言,他們的意見才最重要。”李克強扭過頭對準備發言的全國人大工作人員說,“你來講,不要受他的制約。”在這位工作人員發言結束後,李克強又追問一句:“說說有什麼問題?”同樣,在全國政協的工作人員結束發言後,李克強也照樣補上一句:“說說還有什麼意見?”

會議的基調很明確: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各項工作和決策必須體現人民意志。國務院各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相關建議、提案,是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全國政協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而受領、辦理建議和提案,即是“接受人民監督、回應人民呼聲的重要渠道”。

“改革的目的就是讓人民受益,而回應關切正是通過兌現承諾來增進信任。”談及新增的這一議程,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評價道。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讓幾位年輕的國辦工作人員印象最深刻的,同樣是總理對於承諾的重視。他們記得,李克強多次在常務會議上聽取有關議題落實情況的彙報。而在會下,也有專門的督查室負責匯總落實情況。“常務會議的議題不僅是‘決’,也越來越多的‘督’和‘查’。”

在去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曾強調:“古人說,無信不立,政府必須有公信力,施政就是要以信為本。國務院和各部門確定的事,如果最後沒落實,群眾就難以對我們有信心。”

不出一個月,在另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再次強調,國務院各部門不但要圍繞改革“出題目”,更要為推進改革“做答案”。

一位參加了新一屆國務院所有常務會議的工作人員,總結這38次參會的感受時概括道:“就是要扭住改革不放,讓改革之箭,箭箭中靶。”(林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