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的博士生王毅

讀了15年還沒拿到學位,外長王毅仍沒抽出時間寫博士論文,也就沒能拿到博士學位。在他的老師眼中,這樣不弄虛作假足以冷人讚賞。

|  3月8日的記者會最後,外交部長王毅用中式禮節合掌,主動結束了發佈會,前往出席就馬航事件處置緊急召開的部級聯席會議。

這算是王毅以外長身份出席的首個“兩會”記者會,關注度僅次於總理記者會。

“我想強調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做榜樣,”面對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拿當下中日關係與一戰前英德關係作比這一問題,王毅的回答乾淨利落,“只有認真清算過去,不再出爾反爾,才能走出僵局,開闢未來。”

有外媒將此解讀為,這是中國外交要走“強硬路線”的表現。而王毅此前在數個場合對釣魚島主權的重申,早就引發了日本各界的關注。

王毅的老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北二外”)退休教授潘壽君也承認,自己的這位學生講話“確實是一板一眼,而且沒有廢話”,他的“知日”背景,也成為其發言的底氣。“學日語的,對日本瞭解更深一點,談得就是正中要害。”潘壽君告訴《博客天下》。

從小,王毅就是個好學生,畢業進入外交部後,憑藉其勤奮上進,發展也是順風順水,典型的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1978年,25歲的“高齡學生”王毅進入北二外日語專業學習,是“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生源複雜,工農兵各種身份都有。當時日語專業有3個班,每個班有十幾個人,三班的學生是直接從外語學校畢業的,年紀最小,一班和二班是“零基礎班”,王毅就在二班。

“我跟王毅是我們班最大的,比最小的同學大7歲,”王毅的大學同班同學孫傑強(化名)說,“當時選班長都考慮歲數大的,我還比他大半歲,所以我去了學生會,後來是校學生會主席,他就當了班長。”

上大學前,王毅已經在黑龍江建設兵團當了8年知青,讀大學的時候,比他的老師潘壽君小不了幾歲。沉穩、老練、“有兄長的感覺”,是當時的師生對這位外長的總體印象。

王毅學習很用功,每次上課前都會把所有的單詞學會,新課文聽到能聽懂為止。聰明加上勤奮,王毅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標兵”。

學習上如果出現問題,他就會很著急。有一次王毅考試沒考好,“特別不高興,臉老那麼繃著,發誓一定要學好日語。”孫傑強回憶。

“學外語,最後拼的是漢語功底,這東西是相通的,歷屆學生都是這樣,只要你漢語功底好,你的外語就能學好。”潘壽君對《博客天下》說,王毅漢語基礎非常好。

“他寫文章不是一般的好,我作文一般4分,他從來都是5+,”孫傑強說,“他高考語文考了八九十分,這是非常高的分數,是我們班第一。”

好文筆得益于王毅在兵團的練習。下鄉期間,除了日常的農業勞動,愛好文學的王毅在業餘時間看了很多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不僅字寫得漂亮,也會搞文學創作,寫小說、寫詩,還在兵團和黑龍江的雜誌上發表過。

大學期間,他把大家組織起來搞讀書會,閱讀書目不限,王毅來提問題,大家暢所欲言,共同分析問題,碰撞不同觀點,有時甚至針鋒相對。“有些東西不辯不明,一辨就清楚了,他們同學當時跟我說讀書會是很有收穫的。”潘壽君說。

據《南方人物週刊》報道,王毅擔任部長助理時,兼任外交部青年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覺得抓青年的學習工作非常重要,就提議在部裏成立“青年讀書會”。外交部青年讀書會成立於1996年,在中央各部委中是成立最早的,王毅擔任會長。

大學學習之餘,同學們會踢踢足球、打打排球,不過王毅的水平一般。登山的愛好他則保留到現在,不僅新婚蜜月是在黃山度過的,而且擔任了外交部登山協會會長。2006年,六上黃山的王毅專程帶外交部駐外使節團成員攀登黃山。

“偷偷摸摸”去看外語電影是王毅的娛樂活動之一,“當時日語電影很少,法語系的法語電影特別多,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我會跟王毅悄悄溜過去看。看不懂也看,看熱鬧。”孫傑強說。

“食客”是王毅的另一身份。孫傑強當時有工資,一個月40多塊錢。星期五下午沒課,孫傑強就跟王毅等幾個同學找個地方吃北京的美食。好在當時北京的飯館不那麼多,“都吃遍了,八大菜館我們全去了,松鼠鱖魚當時還很便宜。他雜胃口,什麼都吃。大家湊點錢,我掏得多一點。”

直到現在,七七級的同學每年都會組織班級聚會,只要在北京,王毅都會來參加。老同學們會找個安靜的餐廳聊聊天,敘舊,很少談工作上的事。孫傑強說,“大家是AA制,一個人一兩百塊錢。”

“每次看到我(他)就開玩笑說潘老師又年輕啦,我們請他做什麼事他也是有求必應的。”潘壽君說,學校有時候會請王毅回來作一些國際形勢報告。

王毅的同學邱華盛曾向媒體介紹,在兵團時,王毅像其他北京青年一樣,政治敏感,憂國憂民,對國家前途與個人命運都頗為憂慮。孫傑強說,1981年,28歲的王毅在他的介紹下成功入黨。

《人民日報》主管雜誌《環球人物》曾在報道中提及,學校專門召開全校範圍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王毅在會上作了發言。

那時,學校對黨員的考核標準極為嚴格,成績優異、政治覺悟高是必備條件,還要在老師和同學中具有極高威信,“只要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就不能被批准。”

當年,包括王毅在內,有3名同學成為候選人,但最後只有王毅一人順利通過了所有考評。據王毅當年的輔導員宋春林老師回憶:“他是‘七七級’第一個入黨,也是唯一一個入黨的學生。”

畢業後,王毅進入了日後他大展拳腳的外交部。王毅“筆頭好”的特長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發揮。

1980年代,胡耀邦任總書記後第一次訪問日本,在某個場合的講話稿交由王毅來起草,當時他還是外交部亞洲司的一個科員。這篇講稿,胡耀邦只修改了兩處,還在稿子上寫了個批語:“此稿寫得很好!”

《環球人物》還報道稱,王毅與外交有著另外一個緣分,他是知名外交家錢嘉東的女婿。錢嘉東曾任周恩來的外事秘書,後來擔任過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大使,現退休在家。

在工作上,王毅很好強,“他和別人在一起工作,一定要想方設法比別人強一點。”孫傑強說,他人很正,不會幹出圈的事。

熱愛學習的王毅在工作後繼續深造。1996年,時為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王毅在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讀在職碩士研究生,1998年4月獲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9年9月起,王毅在外交學院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的博士學位。“從組織關係上來說,他是我們的領導(外交部部長助理),但是在我們面前,他對老師是很尊敬的,完完全全把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學生。”外交學院教授周尊南對《博客天下》說,他當時為王毅講授《現代國際關係史》。

去年5月,“好學生”王毅陪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德國時,參觀了波茨坦會議舊址。當時,李克強強調,“不允許破壞、否認戰後的勝利果實”。次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中國領導人的講話無視歷史”,王毅一句讓日本“老老實實做一回學生,重新看看《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就把對方頂了回去。

作為廳局級博士生,王毅上課很低調。有時候工作太忙,沒辦法來學校上課,他就會請一起讀博的同學把老師授課的內容錄下來,再傳給他。老師推薦的參考書,他也是通過同學瞭解。“他不像有的官員,叫自己的秘書去聽,從來沒有。”周尊南說。

由於工作忙碌,自1999年註冊讀博以來,王毅至今沒能抽出時間寫博士畢業論文,也就還沒拿到博士學位。

王毅大學畢業時,並沒有寫作論文的要求,只需要翻譯一篇原著,北二外教授陳燕生記得“字數要過萬”,文筆好的王毅很輕鬆地完成了。此外,王毅還在《日語學習與研究》上發表過一篇論文《試論日本語的朦朧風格及翻譯上的處理》。

《日語學習與研究》至今仍是中國日語學界唯一的核心期刊。

“當時相當轟動,大家都很驚奇。那時該雜誌還是季刊,受頁數限制,發表的文章是相當有限的。現在日語專業的老師想在這本期刊上發表論文都非常困難。”陳燕生對《博客天下》說。

“我很讚賞的就是這一點,”周尊南說,“他完全可以對付啊。他當時已經是外交部副部長了,完全可以讓秘書或者外交部的幾個筆桿子湊一篇博士論文,但他沒有這樣做。”

(趙良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