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需要廣闊視野和懷抱

陳觀生

早前,第10屆澳門文學奬暨第5屆“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舉行頒獎禮。作為澳門文學界的最大盛事之一,頒獎禮確實顯示出澳門文學近年發展很快。筆者適逢其會,作為文學的門外漢,加上對澳門文學史及具體的文學作品沒有做過研究,就澳門文學提出意見完全是班門弄斧,還好有不少前輩作過論述,借助他們的經驗,結合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筆者只從一個外人的角度從綜合層面就澳門文學的發展談談看法,希望一起共勉。

澳門文學定義應廣闊

甚麼是澳門文學?這是個不斷會有人充滿興趣地問下去的問題。關於澳門文學這個專有名詞的概念,可討論的內容頗多。

一個地區的文學發展,有它的自身規律,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地區的文學,有的時候是深受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影響的,有的時候卻又能超然“物”外,遺世獨立。因此,探討過渡期澳門文學的型態,就成了認識澳門的一個不應或缺而且極為有趣的角度。

澳門文學藝術的發展比較緩慢,長期被人稱為“文化沙漠”。80年代後,隨著澳門經濟的起飛,澳門文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各種刊物、雜誌和專著如雨後春筍,出現了興旺的景象。除了50年代後創刊的《新園地》、《學聯報》、《紅豆》等刊物外,《澳門日報》、《華僑報》還開設了文學專刊,特別是《澳門日報》的《藝海》、《新園地》等專刊,發現了大批文學新人。澳門還出版了很多詩集、散文集,《澳門筆匯》、《澳門現代詩刊》、《澳門寫作學刊》、《濠鏡》、《語叢》等較有水準的文學刊物也相繼問世。

對於澳門文學的定義,有前輩指出,可從幾個角度來看。

(1) 創作作品所用的文字,澳門文學應可以向所有文字開放。我們沒有理由要把用日文寫成的關於澳門的文學作品排擠在澳門文學這個大家庭之外。同樣道理,用葡萄牙文或英文或西班牙文或荷蘭文或其他文字寫成的關於澳門的文學作品,當然也要算是澳門文學;事實上,這樣的作品在歷史上是頗多的。至於中文,它作為澳門這個社會上最多人口使用的一種文字,而且中文作為法定語言,那它當然是創作澳門文學的其中一種最重要的語文。

(2) 澳門文學作者的身份,哪些作者才能算是澳門文學的作者呢?土生土長的,當然問題不大。長大之後離開了的又算不算呢?這一點很可以再商榷。因此只能說在澳門出生、成長並長期居留的才是完全不能質疑的澳門文學的作者。但澳門文學的歷史恐怕又不能這樣寫。難道曾在澳門住過一段時日,著作過頗多的重要文學作品的如屈大均、汪兆鏞等等,都不能在澳門文學史上佔一席位嗎?正如研究香港華文文學史的學者,就從來不會否認茅盾、蕭紅等等對香港文學的貢獻一樣。事實上,許多熟悉澳門歷史的人都知道,澳門人口流動性向來極大,如硬要突出只有土生土長才算是澳門文學的作者這一個觀點,恐將與歷史事實與現實格格不入。

(3) 作品內容,怎麼樣的內容的作品才能算是澳門文學的作品呢?以澳門為主題的或內容與澳門有關的作品,當然是澳門文學。但許多人主張作品的內容必須寫澳門。這位前輩認為,這比否認蕭紅在香港所創作的作品(內容與香港這地方沒有大關係)是香港文學的一部分還要荒謬。因此說,澳門文學作品的內容,絕不能硬性規定非與澳門有關不可。作家的視野和懷抱應該廣闊的,老實說,如果所有澳門的作者只寫澳門,那將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4) 關於出版與發表的問題。這位前輩認為,發表和出版於澳門的不一定就是澳門文學。如現居外地的作者,投稿澳門的刊物而得以發表,不能簡單的說就是澳門文學,但可以考慮其對澳門文學的發展有沒有積極的影響。相反不在澳門發表和出版而仍算是澳門文學的,多有實例,如一些土生土長的本澳作者,剛在文壇亮相的時候,絕少在澳門發表作品,其作品卻在香港、臺灣的刊物上刊登。

因此說,澳門文學的定義,總不能太死板。在界定澳門文學上,首先就要具有廣闊視野和懷抱,根據前輩的經驗,可依據下列兩項標準:一、澳門人的任何作品;所謂澳門人作品是指土生土長並長期居留澳門的作者的作品,或擁有澳門身份證明檔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取得該身份證明檔後所創作的作品為準),更準確地說,是以在澳門生活期間所寫的作品為準;或二、任何人所創作的內容與澳門有關或者是以澳門為主題的作品。

澳門文學影響力不足

對於澳門文學的評價,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一直以來,澳門文學處於“細水長流”的自生自滅狀態。文學創作主要源自文學愛好者的自發衝動,雖保存了創作的原始本,但欠缺制度性的扶持和推動,以致澳門本土文學發揮的能量有限,更造成現在如閱讀風氣不彰、寫作能力下降、文學創作數量與質量不足等問題,而缺乏了文學養分,也或多或少影響澳門影視、動漫、戲劇等領域的發展。

著名中國當代文學家王蒙稱,讀過部份澳門文化、教育等文學作品。王蒙表示,評論文學作品的水準很難,亦很視乎個人喜好,最重要有好的創作環境和條件,他又指澳門不像內地有一套支援文學創作的制度,尤其經濟上的支持,建議澳門可透過補貼,優化作家創作條件,支持和鼓勵作家用更多時間創作。

二是澳門近年經濟發展迅速,但澳門的文化藝術及文學發展未與與經濟同步,甚至是有所退步。本澳文學界前輩寂然認為,經過數十年的培養和經營,澳門早已存在一支穩健的本土作家隊伍,但不少人仍然以為外來作家才是澳門文學的主力。澳門並未有成熟的文學市場,即使出版機構以履行社會責任的姿態盡力支援文學作品,但澳門文學仍然給人不成氣候的印象。人們對澳門文學的認識,長期停留在回歸前後的繁盛宣傳時期,對於特區成立後澳門文學的發展動向少有關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李屹表示,澳門近年經濟發展迅速,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亦需與經濟同步,他認為本澳應加強與各地文化交流及透過教育,提升本地文化藝術的競爭力。

三是澳門有較好的創作環境。除了濃厚的中西交融的文化底蘊,本澳文學界前輩寂然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文學活動頻繁,文學愛好者可以輕易買到世界各地的書籍。澳大中文系主任朱壽桐表示,本澳文學出版生態特殊,雖然固定出版文學期刊不多,但發表途徑不少,因政府多個部門包括文化局、澳門基金會或民政總署,經常資助文藝出版,數量不少。《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認為澳門擁有良好文學氛圍,從頒獎禮到城巿文學交流會,藉著活動能培養年青人多投入進行文學創作,年青人得到比賽評審的認同,正是說明年青人的創作具份量,是文學的未來希望所在。

四是澳門缺少文學家和具有普通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由於作品太易發表,門檻較低,本澳亦缺少文學家和具有普通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開埠三四百年以來,澳門還沒有誕生過影響時代、影響世界的文學家。

“澳門筆會”理事長李觀鼎敎授在《論澳門現代文學批評》一書當中,認為讓澳門文學要加強推廣文學的工作,若推廣工作做得不好,所有為文學付出的一切功夫都會白費。

總結文學界及社會有關人士的意見,澳門文學面臨著不少問題,值得關注。

首先,澳門文學最大的問題是: 老老實實坐下來寫作的人太少, 有才能寫好作品的人又太忙。本澳文學界前輩寂然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出版市場規模較小,專職作家原則上不存在,所有文學工作者都要應付忙碌的正職工作,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創作和參與文學活動。寫作賺不了錢,養不了家 ,供不了樓。雖然文學比賽能吸引更多人踴躍參與寫作,但需要注意不要讓參賽者誤認為爭取得到更多豐富獎品,就是現在社會當中所提倡的寫作心態。有參加過澳門文學奬的獲獎者承認,動機跟很多人一樣,不外想贏奬金改善生活,想借比賽的截止日期推動自己寫作,想證明自己的作品會有人欣賞。

其次,澳門社會急速發展,社會閱讀氣氛改變,澳門文學發展未能跟上。澳門文學一方面書經常出,但少有推廣;年年辦讀後感比賽,偶有好書推介節目,少有推介本地作品。另一方面,澳門文學雜誌也是有,但徵稿和推介方式極度低調,且期期虧蝕。新媒體不斷湧現,讀者群變化極大,文化速食成為主流。有文學界人士認為,對澳門文學來說,網絡是個好東西,為甚麼不分批把作品上載網路供人傳閱呢?那至少多幾個人看——看的人多了,自然多了人想投稿;並且澳門文學自然衝出“小地方”,面向世界讀者群,澳門文學因此真正做到無界限。

第三,澳門文學缺乏持續的推廣與推動。回歸前,澳門文學曾被抬得很高的階段,那時出了很多文學書,但有前輩指出,那叫做回歸效應, 不像是文化的真像。現在澳門文學的問題是寫的人少了,寫得好的人也少了,沒有了競爭及互相推動。所謂文學的競爭是看見別人寫了一篇好文章,自己會想方設法寫出一篇更好的,互相推動,則是建立交流的管道,文友之間時常見面,交換最新的文章,互相評比,這樣的活動才真的有助文學的發展。

在澳門舉辦許多文學比賽,得獎者的人數也許多,每屆文學奬都產出不少佳作,但頒奬禮之後,作者和作品都歸於寂寥。文學界前輩指出,然辦了那麼好的比賽,如果能多花一點心思,多想一些方法推廣這些作品,讓更多讀者可以讀到這些佳作,讓這些作品有機會跨媒體展示(例如把得奬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把得奬的劇本演出來),長遠而言也是為澳門文學建立品牌和形象,這些事情過去未必沒有做,但都只是民間自發零星地做,但願掌握資源的機構未來可以想更多做更多。

第四,和澳門很多行業一樣,“家長式”的社團文化其實對澳門文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窒礙作用。這一方面表現在澳門各種文學獎的評審上,雖然不斷有青年作者湧現,但獲獎的作品作者擺脫不了澳門社團的頑疾——“來來去去幾個人”,以致有些經常獲獎的年青作家放棄參加文學獎,其理由就是“已經不再需要這種希望和鼓勵。”;另一方面,澳門文學的載體和平臺過於單一,由於文學發展的主要載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