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各軍首任軍長的由來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野戰部隊應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稱號,縱隊改稱為軍。”“野戰軍現時分為4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屬於西北建制者有了個縱隊,18個步兵旅。軍的番號由第一軍排至第七軍。”“屬于中原建制者有8個縱隊,20個步兵旅。軍的番號由第十軍排至第十七軍。”“屬於華東建制者有16個縱隊(王秉璋十一縱隊、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及吳化文軍均在內,兩廣縱隊仍保持縱隊名義,暫不編入此序列),42個步兵師。軍的番號由第二十軍排至第三十五軍。”“屬於東北建制者有13個縱隊(曾澤生軍在內),57個步兵師(東北14個獨立師,熱河4個獨立師均在內)。軍的番號由第三十八軍排至第五十六軍。”“屬於華北建制者有11個縱隊,31個步兵旅。軍的番號由第六十軍排至第七十軍。”“各縱隊及師(旅)團改稱後的固定番號,應分由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五大軍區按上述的排列次序規定之,並報軍委備案。”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對四個野戰軍的番號作了重新規定: “去年規定各野戰軍冠以地名區分已不適合,茲決定改為按番號順序排列如下: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務軍首任軍長的由來

1949年1月24日,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簽署命令: “遵軍委1948年11月1日及1949年1月15日關於整編野戰軍命令,決定本西北野戰軍部隊番號改編如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各縱隊一律改稱軍:第一縱隊為第一軍,第二縱隊為第二軍,第三縱隊為第三軍,第四縱隊為第四軍,第六縱隊為第六軍。各軍番號前加中國人民解放軍7字,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等。……(五)改變之番號統於2月1日開始啟用,關防印章由野戰軍頒發。”

2月,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軍,原縱隊司令員賀炳炎任軍長。

同月,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二軍,原縱隊司令員王震任軍長兼政委。

同月,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三軍,原縱隊司令員許光達任軍長。

同月,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四軍,原縱隊司令員王世泰任軍長。

同月,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六軍,原縱隊司令員羅元發任軍長。

正准備參加太原戰役的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也於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七軍,原縱隊司令員彭紹輝任軍長。

3月16日,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李井泉發出通令,由大青山騎兵旅,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十一旅、第十四旅合編的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序列,原縱隊司令員姚任軍長。

12月29日,新疆起義的國民黨部隊一部合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軍,歸第一野戰軍第二十二兵團建制。原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南疆警備區司令兼整編第四十二師師長趙錫光,任第二十二兵團副司令員兼第九軍軍長。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原新疆民族軍軍長列斯肯任第五軍軍長。

綜上所述,第一野戰軍各軍的首任軍長是一軍軍長賀炳炎、二軍軍長王震、三軍軍長許光達、四軍軍長王世泰、五軍軍長列斯肯、六軍軍長羅元發、七軍軍長彭紹輝、八軍軍長姚、九軍軍長趙錫光。

第二野戰軍各軍首任軍長的由來

1949年2月5日,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簽署命令:“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一、著令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二、組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下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以原第二縱隊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以原第三縱隊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以原第六縱隊編成)。三、組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下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以原第四縱隊之兩個旅為基礎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以原第四縱隊之另兩個旅為基礎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以原第九縱隊編成)。四、組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下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以原第一縱隊兩個旅及豫皖蘇軍區部隊一部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七軍(以原第十一縱隊及冀魯豫兩個獨立旅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以原第一縱隊之二十旅及豫皖蘇軍區部隊一部編成)。”

2月,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和第六縱隊分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原第六縱隊政委杜義德和司令員王近山被任命為第三兵團副司令員,並分別兼任第十軍和第十二軍軍長。杜義德成了人民解放軍第十軍首任軍長,王近山成了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首任軍長。在全軍統一編制時,多數首任軍長是由縱隊司令員改任為軍長的,而二縱改稱第十軍時,二縱司令員陳再道調往河南軍區當司令員,空缺出來的第十軍軍長位置,便由第三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了。

2月21日,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在安徽阜陽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一軍,原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升任第三兵團司令員,原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兼皖西軍區司令員曾紹山任第十一軍軍長。

2月,以原第四縱隊第十、第十三旅和豫西的部分部隊為基礎,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原中原野戰軍第十旅旅長周希漢出任第十三軍軍長。以原第四縱隊第十一旅、第二十二旅(曾使用過十二旅的番號),加上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廖運周指揮的第一一O師,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原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政委李成芳任第十四軍軍長。

2月15日,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在河南鄭州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原縱隊司令員秦基偉任軍長。

2月19日,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原一縱司令員楊勇升任第五兵團司令員,原一縱副司令員尹先炳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軍長。

2月18日,豫皖蘇軍區部隊和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十旅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原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出任軍長。

3月1日,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七軍,原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王秉璋任軍長。

劉伯承和鄧小平在調配番號時,感覺不夠用,於是在1949年2月17日聯名致電中央軍委: “(乙)決定夏季後將陝南部隊編為第十九軍。 (丙)擬將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江漢之十二縱隊各編一個軍,皖西部隊編一個師,唯規定給中野之番號已滿額,請予以規定。”中央軍委複電: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江漢之十二縱隊等部隊合編為湖北軍區。

3月,桐柏軍區撤銷,桐柏軍區所屬軍分區劃歸河南軍區和湖北軍區管轄,所轄的第二十八旅、第二十九旅、第三十旅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原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任湖北軍區副司令員,原桐柏軍區副司令員孔慶德任五十八軍軍長。

5月21日,陝南軍區部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軍部由陝南軍區機關兼),陝南軍區司令員劉金軒兼任十九軍軍長。

綜上所述,第二野戰軍務軍的首任軍長是十軍軍長杜義德、十一軍軍長曾紹山、十二軍軍長王近山、十三軍軍長周希漢,十四軍軍長李成芳、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十六軍軍長尹先炳、十七軍軍長王秉璋、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十九軍軍長劉金軒、五十八軍軍長孔慶德。

第三野戰軍各軍首任軍長的由來

1949年2月9日,粟裕以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的名義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簽署命令:“茲將本野戰軍兵團、軍、師、團編制序列番號公佈如左(下):甲、各縱改為各軍及兵團編組序列番號:(一)原二縱改為二十一軍,三縱改為二十二軍,四縱改為二十三軍,另以原三十五軍與魯中南縱隊合編統編為三十五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七兵團。(二)原六縱改為二十四軍,七縱改為二十五軍,八縱改為二十六軍,另以原何基灃部與江淮軍區獨立旅、三十四旅合編統編為三十四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八兵團。(三)原一縱改為二十軍,九縱改為二十七軍,十二縱改為三十軍,另以原張克俠部與原渤海縱隊合編統編為三十三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九兵團。(四)原十縱改為二十八軍,十一縱改為二十九軍,十三縱改為三十一軍,並以上述各軍及兩廣縱隊(仍保持原番號不變)統編為第十兵團。”

2月,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原一縱司令員兼政委葉飛,升任由蘇北兵團改稱的第十兵團司令員。原一縱副司令員劉飛任第二十軍軍長。

同月,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原二縱司令員滕海清任軍長。

2月16日,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軍,原縱隊司令員何以祥因病住院,三縱代理司令員孫繼先任軍長。

2月28日,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軍,原縱隊司令員陶勇任軍長。

2月10日,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四軍,原縱隊司令員王必成任軍長。

2月,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原縱隊司令員成鈞任軍長。

2月9日,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原縱隊司令員張仁初任軍長。

2月9日,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原縱隊司令員聶鳳智任軍長。

2月9日。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