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渡海一代”終身不愈的鄉愁

1949年,隨著中國內戰接近尾聲,國民黨開始退往臺灣,中國大地發生了一場世紀大遷徙。來自青島、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的近200萬軍民,以不同的方式彙聚於臺灣。共同的遭遇,同樣的情緒,讓他們在臺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命運共同體,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渡海一代”。

矢志國家強大統一的馬鶴淩、秦厚修夫婦

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1920年生於湖南省衡東縣(今屬湘潭縣)。在中學讀書期間,因為正值日本侵華,他參加學生運動,為抗日救國奔忙。1941年,馬鶴淩考入重慶南溫泉鎮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畢業前夕,他和師友們一起,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人”的號召,入伍從軍。

馬鶴淩早年曾當過蔣介石的侍衛官,後來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職。1945年日本戰敗後,中國政府收回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3年後,馬鶴淩受國民黨政府指派到臺灣工作。1949年,為了把尚在大陸的老母親接來臺灣團聚,他偕妻女赴香港等候。1950年7月,馬英九出生在香港。次年,馬家從香港搬到臺灣。赴台後,馬鶴淩先後任國民黨陰明山黨部書記、國民黨臺北市黨部組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國民黨知識青年党部書記長、臺灣當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組主任等職,培養出許多優秀青年學子。不過,他一生最大的驕傲,還是培養出馬英九。

馬鶴淩一手將馬英九栽培成為棟樑之材,又將他一把推上政治這條道路。父子倆儘管外貌相似,性格卻南轅北轍:馬鶴淩性子急,直率,馬英九則緩和許多。不過,這種性格上的互補,往往能幫馬英九渡過政治生涯上的難關。20世紀90年代,馬英九擔任“法務部長”期間,曾因嚴厲掃黑受到威脅。面對艱難,馬鶴淩告訴兒子:“文天祥只活(到)39歲,你已多活5年了。”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做得對,就大膽去幹,要有得罪人的勇氣。他還常以曾國藩家書中的兩句話,“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訓勉馬英九,希望能將兒子培養成弘毅之士,鼓勵他勇擔大任。為此,有臺灣媒體曾說,馬鶴淩是馬英九從政道路上的“影武者”——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給予馬英九默默的支持和鼓勵。

馬鶴淩一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活動,追求兩岸和平統一。2005年11月,他以86歲高齡辭世時,骨灰壇上還刻著他生前所作詩句:“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

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192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寧鄉縣。她的爺爺是滿清舉人,父親是國民黨軍官。1941年,秦厚修輾轉到重慶考上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經濟系。正是在大學校園裏,她遇見了同鄉馬鶴淩。1944年8月,二人在重慶舉行了婚禮。婚後,秦厚修一直隨馬鶴淩四處奔波,直到1951年遷居臺北,一家人才算安定下來。2014年5月2日,秦厚修因心肺衰竭病逝於臺北萬芳醫院,享壽93歲。過世前,她曾留下遺言,要求低調治喪,不設治喪委員會,不發訃聞,不設靈堂,僅將骨灰存在臺北市富德靈骨樓,與丈夫相伴長眠。

光復臺灣的政壇名門連震東、趙蘭坤夫婦

連戰父母連震東、趙蘭坤也堪稱“渡海一代”的代表。連震東1904年生於台南,是臺灣著名歷史學家連橫之子。1931年,連震東在父親的支持下,從臺灣赴大陸跟隨國民黨元老張繼參加抗日工作。當時,淞滬戰爭爆發,張繼前往西安,力主設西京籌備委員會,建設西北作為抗日基地。連震東也隨他到西安,任職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並經張繼介紹加入國民黨。

連震東一去就是10個春秋。期間,他一度前往北平,並在朋友的介紹下結識了趙蘭坤。趙蘭坤比連震東小6歲,出身於瀋陽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當時正在燕京大學讀書。兩人一見傾心,雖然相識不久便分別兩地,但靠著鴻雁傳書,情愫日深。1934年,兩人結為連理,當時,趙蘭坤正在河北省昌黎縣美以美教會任民眾教育幹事。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在上海逝世,享年58歲。彌留之際,他給兒子、兒媳留下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致勝之意義,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之象徵。”8月27日,趙蘭坤生了一個男孩,並遵照連橫的遺願,取名連戰。一年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連震東一家人輾轉西安、重慶。戰時生活艱苦,連戰後來曾撰文回憶:“在黃昏暮色中,倚門凝望父親清臒瘦削的背影漸行漸遠,生離死別之感,常令我不禁縱身母親懷抱,相擁而泣。”

連震東出身臺灣世家,又在大陸為國民黨工作多年,因此,他隨國民黨到台後,更加受到重用。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連震東受命接管臺北州,即今天的臺北縣、宜蘭縣、基隆縣市等地,主要負責恢復道路、工程等基礎建設與改制工作。1946年1月27日,《臺灣省鄉鎮組織規程》通過,臺北州接管委員會予以裁撤。運行時間雖短,但在連震東的籌劃下,臺灣的公路、鐵路很快修復通車,市政設施恢復正常運轉,工廠也開工生產,避免了接收時期行政脫節現象。

1946年,連震東出任臺北縣長,並在臺北市當選制憲後的首屆“國大代表”。不久,他調任行政長官公署參事。同年省參議會成立後,他又出任參議會秘書長,直至1950年。1952年,連震東被指派為出席聯合國第七屆大會代表團的顧問。隨後,他從“省建設廳長”一直幹到“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等,成為臺灣政壇響噹噹的人物。

相比之下,連震東的夫人趙蘭坤可算是個理財高手。1946年到達臺灣後,她便靠著自己過人的投資智慧與眼光,賣掉了連家在苗栗的3甲(1甲約合9700平方米)多土地,用這筆錢在臺北購房出租。緊接著,她又以這些房作為抵押,貸款購地建房,再次出售或出租,以滾雪球方式,積累起雄厚的房地產家底。趙蘭坤還是個炒股高手,通過購買銀行及其他公司的股票,讓連家賺了不少錢。連家的財富到底有多少?恐怕連戰自己也不清楚。在《我心永平》一書中,他保守地估計“應不少於60億元新臺幣(1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上世紀90年代,連家每年納稅平均在5000萬元新臺幣上下,連續多年名列個人納稅榜前列。也有媒體稱,“因參與臺灣經濟建設、土地改革等制度,且與一些商賈關係密切,連震東迅速成為島內的富豪,為連戰留下巨額財產”,並認為“這是連震東備受爭議之處”。1986年,連震東逝世,享年82歲。趙蘭坤則於2011年去世。

經濟奇跡的推手李國鼎

除了政治上的名流,以李國鼎為代表的“技術派”,也曾為臺灣經濟、社會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李國鼎1910年出生于南京,1934年考取庚子賠款留學名額,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已獲得博士學位獎學金的他決定放棄學業回國效力。回國後,李國鼎曾任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航空委員會防空學校照測總隊少校機械員及修理所所長等職,並積極參與機械人才的培養。

1948年,38歲的李國鼎來到臺灣,後歷任臺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李國鼎的專業素養極其紮實,這一點,讓曾和他共過事的人都讚歎不已。1967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的科學顧問訪台,欲就科技合作的事情與相關部門展開討論,李國鼎被臨時要求在會上做個發言。他看了一下會議報告,覺得資料還算齊全,但應加強一些應用科技研究的內容。時間緊迫,再請工作人員補充已經來不及了。李國鼎以便簽當做稿紙,奮筆疾書,頃刻就列出了臺灣應用科技現況表,包括農、林、漁、牧、工礦、衛生、電子、電訊、氣象等類別,讓眾人傻了眼。

1959年,臺灣發生“八七水災”,共13個縣市、30余萬居民受災,死亡人數達667人,總損失約為新臺幣37億元。許多離開故鄉的臺胞積極參與災後重建,並希望回台投資。然而,當時的法令十分繁雜,主管投資的官員有時都弄不清該怎麼操作。針對這樣的情況,李國鼎提出廢除所有不合時宜的法令,制定“獎勵投資條例”。1960年9月1日,該條例在“立法院”停留了短短3個月後便得以實施,並很快見到成效。此後7年中,臺灣“國民生產總值”從620億美元(按現行匯率,1美元約合6.22元人民幣)增加到1460億美元,到1975年,更達到5600億美元。島內經濟進入長期增長階段。

除了制定“獎勵投資條例”,李國鼎還積極推動加工出口區,協助策劃科技發展方案,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為臺灣邁向現代化、科技化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經濟發展奇跡的締造者”“臺灣現代化之父”“科技教父”。2001年,李國鼎以92歲高齡在臺灣去世。現在,李國鼎在臺北的住所已規劃成為李國鼎故居,供世人懷念其對臺灣的貢獻。

不拿回扣的“交通部長”孫運璿

孫運璿也是“渡海一代”中傑出的技術官員之一。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進修。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孫運璿奉命負責修復臺灣電力系統。當時,臺灣經過盟軍的轟炸,已經千瘡百孔,發電量只有正常的1/10。孫運璿在日籍技術人員紛紛返國、手中缺人又缺料的情況下,找來一群在校學生,四處拼湊零件,一邊修理、一邊學習,在5個月內便復原了臺灣80%的供電系統。20世紀50年代,孫運璿確定了臺灣電力“火主水從”的策略,大力發展火力發電,結束了臺灣輪流停電的歲月。此後,他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並不惜成本推行鄉村電氣化,使臺灣電力普及率達到99.7%。

1967年底,孫運璿擔任“交通部長”,在全臺灣島廣建道路,奠定了臺灣汽車交通的基礎。在臺灣當時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中,與交通有關的就有6項,包括北回鐵路、中正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均由孫運璿負責規劃。這些工程完成後,不僅打通和擴大了臺灣與外部世界之間的空中、航海交通線,也將臺灣各地緊密地連在一起,使整個臺灣的交通運輸面貌大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