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中秋受捧 科技精品本月中旬亮相廣西

【新華社南寧9月7日電】“這是從台灣運來的文旦柚,果肉飽滿,汁液甘甜如蜜。非常適合中秋節送父母,或者全家一起分享。”在廣西南寧一家商店內,服務員正熱情向顧客介紹店內的台灣食品。

原產地為台灣的鳳梨酥、竹炭花生、沙茶醬等多種美食,如今在南寧的商場超市已屢見不鮮。市民王越說,台灣的美食很有特色,價格也不貴,中秋節前他購買準備與朋友分享。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相關人士介紹,廣西與台灣兩地緯度相同,氣候環境和農業條件相近。近年來,桂臺雙方成功開展了水果、花卉、蔬菜、水產漁業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台灣農產品在廣西市場受到歡迎。

除農產品之外,台灣的高科技精品將於9月16日集中亮相廣西。每年一屆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台灣企業進入大陸和東盟各國開闢了捷徑。為滿足臺商開拓東盟市場的需要,即將舉行的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設“台灣精品展”,安排多個展位供臺商參展。

台灣貿易中心南寧駐點代表介紹,在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將在南寧會展中心設60多個展位,展出電子、通行、精密儀器等方面的“台灣精品”。

“台灣精品展”負責人稱,參展中國-東盟博覽會,看中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巨大商機,同時也希望人們能更深入瞭解台灣。

兩岸交流“復活”中秋博餅民俗

【中新社廈門9月7日電】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臨近,由兩岸民眾共同參與、預計將吸引500萬人次參加的中秋博餅王大賽,在海峽兩岸同步展開,如火如荼。

“臺灣早年也有博餅習俗,是鄭成功到台後將此民俗帶到臺灣,後來逐漸消失,現在又得以流行開來。”前來參加“中秋文化論壇”的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這樣對中新社記者說。

廈門大學中華傳統文化論壇之“中秋文化論壇”是繼清明論壇、端午論壇之後,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等機構連袂主辦的第三場論壇活動。兩岸學者9月6日晚應邀與青年學子面對面,圍繞“中秋團圓夜,兩岸共此時”主題,從文學、歷史學、民俗學等不同視角切入對中華傳統中秋文化展開全方位解讀和對話。

廈門市政協特邀研究員、知名學者彭一萬稱,《臺灣府志》對博餅習俗曾有記載,且明示此習俗是從漳(州)泉(州)帶去的。

在徐泓看來,正是兩岸交流的深入發展,使得博餅民俗最近幾年在臺灣重新趨於活躍,尤其以台南最盛。“中秋節之於臺灣的意義,在於延續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兩岸交流等因素。”

作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一向深受兩岸民眾的喜愛和重視。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各地中秋民俗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不同的特色。而兩岸的中秋習俗在兩岸民眾交流互動中,則呈現了大同小異的演變軌跡。

當晚,2014中國廈門中秋旅遊嘉年華活動同時開幕,舉辦中秋博餅旅遊節、中秋美食節、兩岸民宿發展與高峰論壇等八大主題活動。主辦方稱,舉辦廈門中秋旅遊嘉年華就是要深入挖掘廈門獨有的中秋文化和博餅民俗內涵,將其推廣到兩岸及港澳地區,打造成為福建省重要的旅遊節慶品牌,助力海峽兩岸的旅遊互動交流與發展合作。

此前,歷時一個月的中秋旅遊嘉年華博餅活動已啟動,將在9月21日“High”到最高潮,產生博餅王大賽的幸運兒——“狀元王中王”。廈門已連續三年舉辦以“中秋博餅”為主題的兩岸博餅王大賽活動,相比2012年首次舉辦僅有50多萬人次參與、2013年第二屆84.3萬人次參加,今年預計兩岸參與民眾將飆升至500萬人次。

顯見,閩台民眾十分喜愛的中秋博餅民俗,正是在兩岸交流中得以“復活”光大。

千余名臺胞珠海經“省親通道”出入境

【中新社珠海9月7日電】珠海邊檢總站灣仔邊檢站7日向媒體通報,中秋節前7天先後有千余名臺胞經灣仔口岸時,從“省親通道”出入境。

珠海邊檢總站灣仔站綜合辦主任雷傑介紹稱,由灣仔口岸出入境的臺胞數量呈大幅度增長態勢,該站開通了臺胞中秋出入境“省親通道”,為急於返鄉團聚的臺胞提供便捷的出入境服務。

8日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7日,臺灣新竹市44歲的梁昌睿帶著一個18人的臺胞團由灣仔口岸入境。為快速驗放,灣仔邊檢站加開了兩條省親通道。

梁昌睿原籍廣東臺山,他告訴記者,自己帶著兩位堂哥和一位元表弟幾個家庭的全部成員回故鄉省親,其中有5名6歲左右的兒童。

“今年的中秋團圓飯會在故鄉吃”,梁昌睿說,“這樣可以讓這些在臺灣長大的小孩體驗一下故鄉中秋的祭月習俗,感受故鄉的文化。”

與往年不同的是,剛剛從臺灣基隆歸來的臺胞曾榮盛婉言拒絕了邊檢民警提供的“省親通道”,因為他已經習慣使用邊檢自助查驗系統。曾榮盛對此解釋說:“我在珠海辦企業,今年邊檢送給臺胞最大的中秋禮物就是可以使用自助查驗系統,那樣出入境確實十分方便。”

據雷傑透露,9月1日至7日,先後有千余名臺胞享受了通過“省親通道”出入境這一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