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地溝油事件教訓補強食品安全工作 吸取地溝油事件教訓補強食品安全工作

由於受台灣「潲水油」(內地和港澳地區稱為「地溝油」)事件的波及,使得澳門特區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災區」,澳門已有二十一家餅店或生產商「中招」,而且其中不少還是名店。這些餅店或生產商過於迷信台灣地區的食品安全檢測品質,及以為「貴價油」不會有問題,但結果是被殘酷的事實摧毀了自己理所當然式的思維定勢。這個教訓,值得深刻記取。

實際上,當年大陸的「SARS」及「三聚氰胺」製品襲擊台灣地區時,台灣不少人都痛罵大陸,甚至有人說,只要大陸不再發生「三聚氰胺」等有毒食品事件,兩岸就自然統一了,把食品安全看得比「台獨」政治理念還要嚴重,並以此來標榜台灣的食品安全。按道理,台灣當局的食品衛生檢驗,是極為嚴格的。何況,台灣地區的「立委」、媒體及在野黨,對政府監察無孔不鑽,因而政府做事十分嚴格謹慎。但即使這樣,也是在台灣民眾最噁心、最不敢想像的「潲水油」問題上出事。這可見,一是黑心商人為了攉取暴利而膽大包天,二是「地溝油」的查驗並不容易,兩岸至今都沒有檢測「地溝油」的統一標準,質檢機構也尚未找到可靠有效的檢測方法,要在事前查出有一定的困難。再加上涉及「地溝油」的相關食油產品具有台灣當地的衛生證明文件,也麻痺了澳門特區的檢驗部門,而使得這些「地溝油」在澳門特區可以「橫流無阻」、「氾濫成災」。

也正因為如此,澳門的知名餅店及生產商,過於迷信台灣地區的生產商及食品檢測部門。在內地「地溝油」現象較為嚴重之下,不敢購買內地油品,而轉向台灣進口,而且還是專門進口「貴價油」,但想不到仍是上當受騙,因而損失巨大。資金上的損失雖然也是損失,要說不心痛那是假的,但只要努力生產,而以「個人遊」的盛況,實際上涉事餅店昨天仍然是顧客盈門,人山人海,因而很快就會「賺回來」。但「砸了招牌」的損失,卻不是那麼容易彌補;一旦上了「榜」,並在「壞事傳千里」之後,顧客以後就有戒心。在競爭激烈之下,說不好就此由盛轉衰。實際上,過去的歷史證明,這樣的事例太多了,只不過是一件偶然的小事,就可令原來興盛的事業由此走向式微末途。

這一事件警醒我們,澳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實際上,向來涉澳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不是澳門自行揭發,而是當其他地方發現並釀成「大件事」後,才引起澳門跟追,經過檢驗得以「證實」,才「執口水」地發出警告,對涉事商品予以下架回收。這證明,澳門一方面是人員的技術經驗及儀器精密度「技不如人」,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問題,缺乏主動檢驗的積極性。當然,也可能與人手不足。

對此,本澳的民意代表及相關行業專業人士已提出了警告。立法會議員黃潔貞就批評民署食安中心的檢測技術不足,並指出當局不應把責任推給台灣方面,即使對方有心暪騙,若食安中心有足夠檢測技術,可阻止有問題產品進口,當局應盡快提升檢測和抽樣技術,並繼續與台灣有關製造商聯絡。而本身是本澳一間大型連鎖麵包店的技術總監的食品安全管理學會副理事長鍾雲山則表示,單靠進口商提供的食品檢驗證明,未必能確保進口材料百分百安全,但民署化驗所又不對外提供檢驗服務,麵包店為求自保,只能將每種製成品送到香港化驗,確保食品安全。因此,希望政府推行食品經理,要求每家食肆培訓人才,瞭解食品由入口、生產、儲備和運輸等環節的知識,保障消費者權益。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增添人手和儀器,更須要提高人的檢測技術和主動任事的積極性。經過這一事件,是理直氣壯地擴編民署食安中心的時候了。因為倘是在平常時候提出增添人手的問題,可能本來就是無孔不鑽的反對派,又將會大罵政府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帕金森效應」,甚至連建制派中的「激進分子」也跟風吠叫一陣。而目前的情況,正是「趁機」擴編的時候。如果失去此「良機」,待到風平浪靜時要再擴編,就十分困難。

在今次台灣「地溝油」事件中,儘管食安中心受主客觀條件限制,未能在事前對堵塞台灣「地溝油」流進澳門,也未能檢測出已經流進澳門的「地溝油」,但在時後,卻能夠採取足夠的補救措施,民政總署持續跟進台灣懷疑有問題食油事件,並與台灣及香港相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繫,瞭解受影響產品的最新名單並作出跟進。而民署食安中心已在於食品安全資訊網內增設「台灣劣質食油事件」專頁,公佈台港澳三地受影響的商戶及產品名單;民署食品安全專線亦增加「台灣劣質油事件查詢」服務。行政長官崔世安更是即時與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溝通,並重申政府的工作首要是保障澳門居民和旅客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全面追蹤有關今次食安事件的資訊,並要求有關單位停止使用、下架,甚至銷毀有問題產品,避免危害公眾健康。

實際上,食品安全,關係到人的健康和壽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類生長、經濟騰飛、社會進步、時刻離不開食品,離不開安全、衛生、營養的食品。澳門特區的施政理念之一是「以人為本」,而食品不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市民大眾,因而必須把加強食品安全作為「民心工程」來抓,是心系群眾冷暖安危、真正為市民大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光彩事業。何況,倘若頻頻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將會使社會擔憂情緒增加,嚴重影響市民大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讓市民大眾對政府的監管能力產生質疑,損害特區政府的公信力,甚至還會激發社會矛盾、引發群體性事件,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讓市民大眾吃的安心、吃的舒心,是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科學決策前提,是事關經濟、政治、社會全局發展的大事。因此,特區政府應當在民眾積極配合的協同下,通過教育扶持、打擊、監管等多種手段,倡導營造誠信、公平、負責任的食品安全生產氛圍,打好一場食品安全的「保胃戰」。

盡管澳門居民的平均壽命指數排在世界前列,但食品安全發生問題,醫療系統再好也將會被打折扣。行政長官崔世安在二零一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到了食品安全,指出《食品安全法》已正式生效。新成立的食品安全中心將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力度,採取多項措施,強化對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同時,透過不同的宣傳方式,提升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但遺憾的是,在其參選政綱中,卻似是對食品安全並未給以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失誤。希望能在宣誓就職連任後,尤其是在二零一五年的「施政報告」中,對食品安全工作予以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