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設置醫學院需深思熟慮

陳觀生

崔世安早前進行競選連任活動時,在本澳設置醫學院成為其中一個較為令人關注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有聲音認為,本澳目前本地缺乏醫療專科培訓和資格認證制度,影響醫科畢業生的出路。而另一方面,醫療人才不足也是本澳醫療衛生體系面對的難題之一。設置醫學院解決這些問題自然得到較多人的共識。不過,從政府決策的角度來說,設置醫學院要考慮的問題較多,牽涉很多必要條件,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方能不至於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

本澳設置醫學院呼聲多

早前,有專業界選委建議本澳設置醫學院,並提出檢討免費醫療制度。崔世安當時表示認同,又認為未來若研究設置醫學院,需考慮3方面,分別是學生的理科基礎、本澳的醫院現時並非教學目的,以及本地研究需求及病例數量。崔世安表示,未來會大力推動全民健康調查,由於本澳沒醫學院,沒有西醫培訓基地,他希望本澳能籌建屬於大學的教學醫院。他又稱,會汲取教訓,政府應有效透過媒體解釋事件。

本澳設置醫學院的議題,早幾年已經有不少人提出。其原因一是目前本地缺乏醫療專科培訓和資格認證制度,影響醫科畢業生的出路。有畢業於美國醫科學院的專科醫生表示,澳門不承認醫學超前分科學歷,自己只能以普通科醫生執業;有醫科畢業生回澳後因缺乏發展機會,最後放棄從醫。有執業醫生希望,澳門盡快設立醫學院,提供醫學教育、專科培訓和資格認證。二是衛生局不承認醫學專科的本科畢業生的執業資格,但醫生執業註冊制度又缺乏相關的培訓機制。據傳媒報導,有在內地就讀臨床醫學的學生表示,衛生局不承認醫學專科的本科畢業生的執業資格。衛生局相關負責人則強調,澳門不承認這類沒有全科醫學基礎的超前學歷,有關問題不是一時能夠解決,最理想的方法是重讀。衛生局解釋,環球醫學以全科醫學為主,醫科學生須接受全科醫學訓練再作專科分類,澳門與很多地方一樣不接受內地部分醫學院校提前分科的做法。

在上述兩大因素影響之下,一方面本澳醫療系統一直存在人手不足,另一方面在外地完成醫學課程的學生大多不會回澳就業,如有在台灣讀醫科的學生計劃畢業後留在當地,認為台灣醫生的培訓較好,可以接觸更多病例。希望本澳能設立醫學院,可開設相應課程,讓在外地取得醫科學位的畢業生接受培訓後,與本澳醫療系統要求接軌,解決醫護人員長期短缺現象,也是不少醫科畢業生的訴求之一。

行政長官崔世安回應專業屆別議員問題時稱,本澳雖然沒有西方醫學院,但有科大中醫課程,以及澳大健康科學院。他稱,瞭解到澳大正向美國的院校探討能否成立醫科學院,有研究後將向社會介紹。

據筆者查找到的資料介紹,現時澳門並沒有任何一家醫院獨立地通過國際醫療認證認可。澳門也沒有西式醫學院,故欲主修醫科的澳門人只能在外地修讀(諸如香港大學)。本澳的護士則由澳門理工學院和澳門鏡湖護理學院負責培訓,現時澳門並無提供接生員的培訓課程。而澳門公共和私人機構活動的公共衛生則由澳門衛生局負責協調,衛生局並要通過專科和初級保健服務(諸如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來確保公民健康。2001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立,負責監察澳門各醫院、醫療中心、捐血中心的運作,並注意和預防社區疾病、為醫院和私人醫務所制定指引及發出牌照。

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成立於二零零零年,是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首批,經國家教育部學歷認可的澳門地區唯一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學院自建院以來一貫本著服務于澳門市民健康事業為宗旨,目前已形成教學、科研和醫療協調發展的具有相當規模,以培養應用型中醫藥人才為主的高等教育實體。學院目前專業設置有生物醫學學士、中醫學學士及中醫臨床醫學碩士、中藥學碩士、中醫學博士課程。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應該認真研究業界設置西式醫學院的訴求,並以此為契機,整體檢討本澳的醫療衛生體系,完善醫療政策,提升本澳的醫療服務水準。

醫學院具高門檻設置入讀均不易

醫學院是高等教育體制下的一個學院,課程安排主要是以培養和醫學相關專門人才和研究人員為目的。醫學院的科系和研究所,大致可分為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部分包括了醫學系、中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護理系、醫檢系、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及呼吸治療學系等,以培養醫生、藥師、護士、醫檢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呼吸治療師等直接與維護人類生命安全有關職業的人才。有些藥學系在大學中會獨立成為藥學院。基礎醫學部分主要以培養醫學方向的研究人才為主,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毒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等。

醫學院會頒發醫科或研究課程的學位。其入學要求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美國及加拿大幾乎所有的醫學院都需要申請者先取得一個學士學位方能報讀,而英國及其他大部分地區的醫科課程則是開發給高中畢業生申請。在很多地區,入讀醫學院的競爭一般都很大,很多醫學院的收生要求都很高。世界權威的《戈門報告》指出:“國際上一流的綜合性大學都有醫學院,而高水準的醫學院都在綜合性大學”。加拿大大學排名有醫學博士類院校排名;中國自從2000年以後醫學院多數也是掛靠在重點大學下的。

據就讀台灣某大學的本澳醫科生介紹,宏觀全世界的醫學系,美國是領導者,但在近年,美國依然用著很久以前的醫學方針,對比現今世界,有點不合時宜。但由於美國英國科學發展發達,所謂爛船都有三分釘,它們依然是醫學的領導者。加拿大深受美國文化影響,醫學方面也十分出色。澳洲有著十容易考上的醫學系(以國際生來說),G8跟以前一樣具有很高的影響力。日本,可以說是「自己野益自己人」的國家,科技非常發達,但要考到他的醫學系,比美英加澳更難得多。而本澳周邊地區的醫學院,沙士之後,大家都見識到香港有著全世界最頂尖的醫療團隊,但要考他的醫學系,要先問一問香港的十優生吧;而大陸自己行自己的一套制度,沒有跟全世界接軌,讀5,6,7,8年的醫學系都有,外國的醫學院基本上完全不接受大陸醫學系畢業的學生;很多澳門學生選擇去台灣讀醫學,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學費不費,第二個原因是「台灣的醫學教育,也是很強的」,在台灣讀醫,因為跟美國有很好的交流,除了可以去名校實習,畢業之後去美國念書也變得很容易。台灣醫學深受美國和日本的影響,美國的醫學文化改變了整個台灣的醫學教育,也是所謂的「最強出最強」。第三,台灣與澳門距離近,語言文化等容易溝通。

一般來說,歐美醫學院具高門檻,入讀不易,以美國為例,醫生是由美國社會的精英組成,入學競爭十分激烈,學習艱苦,出師過程漫長。美國的醫生是中學和大學裡學習最好,智力最高的一批人組成的。想進醫學院,大學本科的成績一般要求在GPA3.5以上。這個GPA3.5不那麼容易拿到,許多大學老師給學生成績是按正態分佈的曲線給的。想拿到GPA3.5你就要基本上門門課程都是在前茅,這在那些個優秀大學裡很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是中學來的好學生。一般醫學院的學生是在四年本科畢業後才能考入,雖然不必是生物、化學、數學、和物理專業的本科生,但必須主修了許多有關這些專業的課程,這些專業本身就是大學裡比較難的學科。除此之外,學生一般要求有打義工的經歷,好的推薦信,以及為什麼要學醫的自薦信。不同於其它專業,醫學院一般要求去學校面試,費用自付,這又增加了過程的複雜和申請的花費。

美國醫學院聯合會估計在未來的十五年裡,按現在國內培養速度來計算,美國將缺乏15萬醫生。美國的醫生數大約是95.4萬(2010年統計數),其中基礎護理的醫生大約是35.3萬。美國缺乏的醫生要靠國外的醫生補充,不過,外國來的醫生想弄到美國行醫執照不容易。首先,無論你在國外有多少年的行醫經驗,你到美國後必須經過三年以上的住院醫師訓練。語言不過關,那三部分考試就難以通過,或者通過了但成績不高。另外如果你不在美國有一個同醫學、衛生有關的工作,你就沒有有關人士能給你寫推薦信,尋找住院醫師的機會。最後,在這一切過程實現之前,你還要有在美國的合法身份。雖然外國醫生可以申請H1簽證,但手續比較麻煩。

有人問了,美國缺乏醫生,為什麼不多建立幾所醫學院呢?首先是建立醫學院費用很高。德州的一項研究表明:要建一所每年招六十人,有170名教員的醫學院,在六年中要花費9千6百萬美金,還要有6千5百萬美金的一次性投入。都說醫學院學生的學費高,看來辦醫學院並不賺錢。另外,想通過醫學院的資格審評,平均需要8年的時間。沒有人願意花那麼多的學費,去一所沒有通過資格的醫學院。

國際醫學界認為,醫學是一個最難的學科之一,又是人命關天,所以需要學習的時間也最長。在美國,醫學院畢業後根據專業不同,住院醫生的學習年限從3年(家庭科和普通內科)到10年(心臟外科)不等。美國的住院醫生是正規的教育,住院醫生跟著有臨床經驗的主治醫生學。每年國家還有住院醫生考試(年考),考試合格才可以畢業。畢業後離開該醫院,去各地工作,該醫院每年又招新的住院醫生培訓,新老住院醫生在這所醫院進進出出從未間斷,而沒有做過住院醫生的醫學院畢業生在美國不能獨立工作。

本澳醫學院需與國際接軌

按照國際標準,本澳設置醫學院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其中醫學院必須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接軌,是重要的考慮問題。

首先,本澳要加強中學外語教育。當今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的,變化中的醫學文獻都是用英文寫的。醫學是一個變化中不斷進步的科學。在美國,大量的科技人力和金錢投入到醫學研究和實驗中去,出來的成果很快進入臨床。醫學院的學生要不停地“自己吃”西方的用英文發表的新文獻,才能緊追國際水準。

其次,要關注及追蹤研究目前國外醫學教育發展的一些基本態勢。有學者指出,目前正處於醫學教育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