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留給今天的歷史教訓

【新華社瀋陽9月18日電】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3週年。中國多位專家學者受訪時表示,在日本政府不斷右傾化的今天,重溫“九一八”諸多歷史教訓仍然值得思考,可汲取智慧和警示。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井曉光說,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是處心積慮、蓄謀已久,也是野心慢慢積累不斷擴大的結果。從歷史上看,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有計劃、有步驟,最終演變成為一種“國策”。

從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一度霸佔遼東半島;通過1904年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勝利,勢力加速在東北擴張,形成了“國中之國”。1927年《田中奏摺》則充分暴露了日本以東北為基礎侵略中國和世界的野心;1928年,日本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成為“九一八事變”的預演。

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邢安臣說,日本關東軍看透了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才敢於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事變爆發後的幾個小時裏,東北軍層層請示,沒人敢擔當敢負責出兵迎敵,即使避戰都沒有應急預案。

史料記載,駐紮在北大營的將官多次電話請示參謀長榮臻,均被告不允許抵抗,導致東北軍死傷無數,潰不成軍。而日軍僅付出了幾十人傷亡的代價就佔領了張氏父子經營幾十年的北大營。

中國抗戰大後方協同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認為,和平不是靠委曲求全換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無原則的妥協求和平則和平無。在處理“九一八事變”過程中,由於缺乏必勝勇氣、缺乏應急軍事準備,“怕”字當頭,戰爭未發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1906年成立的滿鐵實際是日本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工具,且承擔著為日軍侵略行為蒐集情報的特務職能,他們對東北的掌握細如髮絲,在事變前後承擔了總後勤的工作。與此相比,無論是張學良還是蔣介石都沒有制定長遠的、持久地對日作戰的軍事戰略,也沒有看到蘊藏在人民間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