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QE均顯美國自私與霸道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美國退出“量化寬鬆”(QE)政策的決定與其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的做法一樣,均暴露了它的自私與霸道。美國貨幣政策的“進”與“退”可謂矛盾的兩面,均令人嚴重擔憂世界經濟可能遭受的負面打擊。

作為首要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國,美國的貨幣政策無疑具有廣泛的全球影響。然而,其每次相關政策調整,都單純從自身經濟狀況出發,而完全無視其給世界經濟帶去的風險、衝擊等外溢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二十國集團(G20)多次強調各國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然而,美國卻無視此共識,重大政策調整依舊是我行我素,充分暴露了其自私與霸道,也更加凸顯了當前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

目前,國際儲備貨幣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元等,而美元所佔比重高達60%以上,處於牽一髮動全身的主導性地位。全球範圍內的大宗商品交易、資本流動、直接投資也主要使用美元。

數據顯示,2013年底,美元佔全球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的61.2%;2014年1月,美元佔全球國際貨幣支付的38.8%。

鋻於美元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影響當然具有世界性。美聯儲當然有權作出自己的決定,但它同時也應該做到做出決定前的“考慮多維”,因為其所作任何決定的所造成任何影響都是遠遠超出美國國界的。

令人遺憾的是,美國貨幣政策任何調整的出發點,從來都是其國內狀況和一己利益,而無視其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和美元作為國際匯率體系錨定器的責任。

2008年11月,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初期,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推出,持續至2010年3月。2010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復蘇過程出現回調,經濟增速下降,失業率高企,當年11月美聯儲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2012年9月,美國就業形勢依舊嚴峻,“財政懸崖”迫近,第三輪量化寬鬆隨即推出。

美國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總共購買資產約4萬億美元。過剩的全球流動性四處“流竄”,推高全球股市、金價、油價,加大全球通脹和資產泡沫壓力,引發一系列匯率爭端和貿易摩擦。

此次量化寬鬆政策推出,美國給出的理由也是相當的自私和霸道:美聯儲基本上認為近期的金融市場動蕩、歐洲成長放緩,以及通脹前景疲弱不會阻礙美國實現其設定的失業率和通脹目標。換句話說,只要美國好就行,其他國家是死是活與其無關,除非它們會反過來影響美國經濟。

外界認為,此次美國決定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美元升值的預期將導致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本不樂觀的經濟形勢將“雪上加霜”,而國際金融市場也將出現新一輪動蕩,世界經濟增加不確定因素,成為新的動蕩的根源。

作為世界頭號國際儲備貨幣,美元被美國玩弄於鼓掌,為其國家利益服務。美國屢次在自身出現危機後,通過美元超發等匯率操縱手段,將自己的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讓全世界來共同承擔本應美國承受的代價和風險。

美國設計了一個金融怪圈,讓美元不斷流出,再回流美國,以此掩蓋美國對外債務,保持美元國際上流動基本平衡,並形成“美元陷阱”:美國貿易逆差——其他國家外匯增加——多餘外匯投資美國債券、股市或金融衍生產品——美國金融機構或企業獲得資金——大量控制其他國家的金融、企業和資源。

通過以上的循環,不斷把過剩的美元包裹進去,既造成美元強勢,又便於美國企業收購其他國家的資產。這樣既能把美元轉變成實實在在的財富,又讓他國只得到美元紙幣,並隨時面臨美元相對實物的貶值或美元資產的縮水。

該循環還為美國釋放美元提供了儲備,因為一旦美國出現問題,必定造成大量的資金流出,美國順勢發行美元,造成世界市場美元氾濫。

過去數十年來發生的事實一再表明,美元走勢總是與美國經濟復蘇的節奏巧妙吻合,美元週期恰恰與經濟復蘇週期相對應。美元策略調整具有強烈的利己主義和單邊主義色彩,美元看似毫無規律的漲跌其實是與美國的經濟策略密切合拍。

例如,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後至2009年3月,美元持續升值,目的是吸引資金回流美國救助經濟;2009年3月,最危險的階段剛過,美元又開始持續貶值,目的是刺激出口推動經濟復蘇,直至2009年底歐債危機大起波瀾,又開始相對走強;2010年8月,歐債危機出現緩解的苗頭後,新一輪的美元貶值潮又開始興風作浪……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參與方既包括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也有多個國際和區域性組織的G20,成為公認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平臺。G20會議多次強調,“各國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然而,世界儲備貨幣發行者在出臺重大貨幣政策之前,從未通過G20機制進行“充分的”溝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含蓄”地指出,量化寬鬆政策對於美國國內而言可能是一種優化選擇,但從其全球角色來說,則不一定是一個優化選擇,也許會產生其他副作用。當像美元這樣一種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貨幣,如果它的國際角色和國內角色有衝突時,應該反思現有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

美國的自私和霸權,根源在於當今國際金融體系和世界經濟存在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要避免由其他國家為美國錯誤“買單”的情況再次發生,監管政策的完善只是暫時的針對性舉措,根本上的解決還得依賴一系列改革舉措。

短期來看,應該對美元等世界儲備貨幣的發行制定相關國際機制加以控制,給其發行套上籠頭;長期來看,則必須改變由一個主權國家主導國際貨幣體系,必須改變讓一個主權國家的中央銀行來決定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

毫無疑問,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