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舊址太公分豬肉政治實務兩相宜

高教辦昨日宣佈澳門大學位於氹仔觀音堂的舊址的分配方案。從整體看,在優先照顧幾所公立大學的基礎上,也適當照顧城市大學的需要及請求。這是一個「太公分豬肉」的方案,對符合相關條件的有求著作出「黃大仙」式的「布施」,人人有份,不分其「背景」的貴賤,基本上公平。

尤其是在「反對派」已經「插手」澳大舊址的分配工作,由澳大公共行政學系前副教授仇國平等人發起一個名為「澳門大學舊校園關注組」的組織,並在社交網站上貼出「呼籲捐款刊登廣告,要求政府公開諮詢如何處置澳大舊校園」的專頁,聲稱擔心政府公產「私相授受」,或未能好好善用造成浪費,因此發起募捐行動,希望在民間籌款一萬元,計劃在澳門報章刊登廣告,要求政府盡快就舊校園處置方法作公開及廣泛諮詢,確保政府按照公平、公開、公正、以及衡工量值原則,把舊校園轉移給相關團體善用之際,特區政府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手法,「三下五除二」乾脆利索地分配完畢,可以避免「夜長夢多」,在一些非高教地位,尤其是地產發展商也覬覦這塊「肥豬肉」的情況下,儘早分配完畢,就可避免「反對派」持續就此議題大作文章,再扯起一個「火頭」,挑起部分澳大學生及校友發動「抗議」活動,甚或是在澳門回歸十五週年慶典過程中,當國家領導人視察澳大新新校區時,籍此話題又跳出來折騰表演一下。

實際上,澳門大學的主體搬到橫琴校區後,舊址就成了一塊「肥豬肉」,許多都想「挖」一塊。各種方案都有,但還算比較克制,大多是以公益事業為主,即使是建議作為弱智殘疾人士的康復機構,都是如此。當然,也有某些「反對派」所針對的,某些發展商仗著特權,要將之作為地產發展項目。因此,澳大舊址的分配問題拖得越久,就越容易成為「反對派」的「可用之材」,尤其是出身於澳大的幾位激進「反對派」人士隨時引爆大規模群體活動的「導火索」。

是否曾經有地產發展商提出過拿來作發展用途的要求,不得而知。現今的分配方案則表明,即使是有,也已拒絕了,而且更是「一錘定音」。這就證明,特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思考問題是既從政治大局出發,又對實際情況考慮。實際上,從實際情況思考,經過三十年發展的澳大舊址的建築群,將之拆卸重建,將會形成極大的浪費;而從政治大局看,主要是分配給公私高教機構繼續使用,也可避免「授人以柄」,讓「反對派」又掌握多一件「修理」特區政府的「武器」。

本來,按照一般規律,自前澳葡政府收購東亞大學之後,雖然曾經歷過由澳門基金會代管等的形式,但澳大畢竟是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其土地及建築群也是公共財產。因此,澳門大學的主體在遷往橫琴新校區後,其舊址應由本澳的公立高教機構接收,甚至是形成澳門特區的另一個公立高教機構群區。

實際上,雖然在澳門的幾家公立大學中,都已有自己的「基地」,如理工學院在新口岸,旅遊學院在風景美麗的「黑鬼山」,但卻也都有一個遺憾的特點,就是校區較為分散,尤其是理工學院屬下的各學院、中心,除了主校區之外,其餘各學院或中心都分散在各棟商住樓宇中,與公立高教機構的性質及應有特徵頗不相適應。倘能將其分散的院系及中心集中到澳大舊址,應是最佳的安排。不過,也有個別院系可能並不適用,如演藝學院的排練場等。昨日宣布的分配安排方案,理工學院獲得分配珍禧樓、研發大樓及兩座宿舍等五座樓宇,合共三萬八千一百零八平方米,作為發展葡語教學和研究基地、藝術高等教學及文創研究中心等。李向玉院長說「知足常樂」,算是表現了高風格。

澳門有多家私立大學,其中最規範成形的是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科技大學本身就有較為完整的土地,設施集中。但由於科大董事會成員成分的特殊性,更由於科大地皮的珍貴性,因而就一直成為「反對派」眼睛緊盯的焦點所在,稍有「差池」就「火力全開」。因而科大沒有提出參與分配澳大舊址的要求,而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實施分配作業中未予考慮科大的需求,是明智的做法,消除了未來可能會有的壓力。

其實,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都設有中醫藥研究機構,如能合作可能起到加疊作用,收到更佳的效果。但為了「瓜田李下」之故,而錯過了這個機會。

城市大學近來發展迅速,其校舍也較為分散,因而曾多次向特區政府要求使用澳大舊址。從昨日宣布的分配方案看,城大獲得分配三點七萬平方米的教學設施,包括澳大舊行政樓、何賢會議中心、王寬誠樓、蔡繼有樓、何鴻燊樓、中葡樓、文化中心及宿舍等澳大「核心區」八座樓宇,成為大贏家。

為何在向政府提出澳大舊址使用申請的四間私立院校中,唯有城大獲得接納並獲分配較多的樓與單位,而且還是澳大舊址的「核心」樓宇,包括舊行政樓及何賢會議中心?據高教辦主任蘇朝暉說,當局是使用「排除法」,並經綜合考慮,認為城大在澳門沒有其他發展空間,但科大及聖約瑟大學、鏡湖護理學院等卻有新規劃及用地,中西創新學院主要為成人教育,搬到澳大對學生不是好事,故城大是最有教育設施需要。

其實,城大之所以能獲得較佳的分配成果,正好是與城大的前身——東亞公開學院,就正是澳大的前身——東亞大學的附屬院校的淵源相契合。而東亞公開學院及其後來改名為亞洲國際(澳門)公開大學,在澳門回歸前的過渡期中,為實施公務員本地化,及提升澳門中青年的教育水平及專業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而今次的「收穫甚豐」,也可說是對其當年的貢獻的回報。但願城大能透過這次「華麗轉身」,為澳門特區的發展,尤其是落實貫徹中央賦予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台等任務的工作中,培養更多的人才。

餘下的大豐樓和教職員宿舍,尚未分配。其實,是否可以作為特區政府教育機構,如高教辦的辦公地點之用,甚至是整個教育暨青年局都搬進去(倘能滿足需要的話)?這就可物盡其用,盡量減少租用私人商業樓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