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事,新思維,新作風,新氣象 新人事,新思維,新作風,新氣象

第四任行政行政長官崔世安和第四屆特區政府,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監誓或見證宣誓下,已經就職半個多月。雖然期間有聖誕節和元旦、冬至等多日假期,但也已開始啟動其五年任期的工作。我們從相關報導中可以見到,各位司長或是走訪中華總商會、工聯、街坊總會等重要社團,或是到本身所統轄的下屬機構考察並與其「兵馬」研討工作,又或是與新聞界座談以徵求意見。總之,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五年任期看首年,首年工作看開頭」。各位司長工作的「起手式」如何,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未來五年任期的政績。當然,現在還是在任期初始,除了是熟悉新的崗位及工作範疇之外,更需為今年三月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及各政務範疇的施政方針作準備,因而工作量極大,而且因為是新人上任,難免經驗不足,倘出現某些「工作不到位」的情況,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如何,既然是行政長官崔世安和中央政府共同挑選了他們,並希望他們能夠體現「新人事,新氣象」,就應當不辜負中央政府和其直接「老闆」崔世安,以及全體「澳人」的期待和重托,以「新思維,新作風」來開展及執行政務,而應比自己過去的工作更為進取,更接地氣。

如何體現中央政府所要求的「新人事,新氣象」?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和檢察長,盡管是「新人事」,但除了個別人之外,大多已經在相關政務領域工作了十多年,對新崗位都已有一定的認識,甚至是對現所肩負的施政領域任務較為熟悉。即使是已經離開澳門十五年的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歸前也曾長期在運輸工務政務領域內出任過主管職務;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也長期從事澳門經濟的研究工作。因此,都應能「駕輕就熟」,很快就能走上正軌,並與行政長官崔世安及其同事「磨合」成功。

但「新人事」是相對而言,在職務尤其是「位階」上,對這些主要官員來說當然是「新」,然而在上述的對相關政務領域的瞭解程度,尤其是原來就已在相關政務範疇中工作的角度看,卻又不能說是「新」了。也就是說,這有利又有弊。「利」是能夠很快適應新崗位,使得其所主管的政務領域可以「無縫接軌」,運轉正常;「弊」是很容易「習慣成自然」,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其前任的臼穴,「穿新鞋,走老路」,難以達成中央政府所要求的「新人事,新氣象」。因此,必須跳出過去的思維定勢及行事習慣,以「新思維,新作風」來「達陣」。

可幸的是,既然崔世安和中央政府都「看中」了他們,就是已經經過長期觀察,認知他們既能承接其前任的優良作風的部分,又有新的思維方式,掌握當代行政操作工具,也密切關注當今社會潮流,尤其是能夠準確掌握「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中央與特區的關係的真諦,以中央對港澳政策為「經」,澳門特區實際治理工作為「緯」,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同時,確保澳門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的利益。因而相信,他們將不負重托,很快就交出亮麗的施政成績單,從而真正呈現「新人事,新氣象」。

「新思維,新作風」,也應該包括更好地借助媒體的力量,協助好自己的施政。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已於昨日分別與中、葡、英文媒體座談,而據知保安司司長黃少澤也將會與媒體餐聚,就是「先行一步」。

媒體既負有監督政府施政的任務,又承擔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責任,兩者不可偏廢,應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對政府施政的失誤提出批評,提出建議的同時,也應為政府的正確決策保駕護航,並對違背基本法和中央決策的行為作堅決鬥爭。總之,是「補台」而不是「拆臺」,是幫忙而不是添亂。

回過頭來,政府也應該善待媒體,協助媒體正確執行職能。這除了是繼續幫助媒體提高競爭力之外,應對媒體的工作,包括前線採訪和後方評論,給予提供方便,主動接觸,只要不涉機密,或是尚未成熟而不宜公開,就宜盡量「餵料」甚至是預先「吹風」,以滿足媒體報導及評論的需要,及準確瞭解、報導政府的政策及決策,當然更是讓市民充分享受「知」的權利。反過來說,政府更可以透過與媒體的互動,宣介自己的政策及施政原意,澄清坊間的誤會,甚至是反駁某些不懷好意的攻訐。否則,媒體在難以獲得政府正確資訊的情況下,就只能是「被迫」單方面刊登批評政府的言論,不但是媒體無法做到平衡報導,而且對政府本身也不利。

但在過去,一些政府機構與媒體的互動欠佳,害怕接觸媒體工作人員,甚至是以「防火防賊防記者」的心態來應對前線記者,因而不要說是媒體想幫忙也不知如何下手,或是因不瞭解真實情況而致「幫倒忙」了,就說是這種心態和行為,等於是把記者當作是自己的「對立面」,因而導致記者們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立情緒,其筆下當然不會有「好話」講。這個教訓,應當吸取,並在「新人事」之下,發揮「新思維」,推出「新作風」,形成政府機構與媒體互動合作的「新氣象」。

實際上,筆者曾聽到不少行家埋怨,澳門回歸後,政府許多部門的作風都得到很大的改善,都能以「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其面向的對象提供較為優質的服務,因而使得受益者都能確切地感受到「澳人治澳」及「當家作主」的優越性。但無論是作為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化妝師」的新聞局,還是各政府機構承擔「發言人」任務的公務員,卻顯然未能完全稱職,甚至還不如回歸前的前澳葡政府。實際上,回歸前的新聞司,就是以「提供服務」的精神來善待媒體,其負責人還不定期地與媒體負責人或前線人員「飲杯茶,食個包」,聯絡感情,或是「吹下風」,關係較為融洽,因而媒體從業員也樂意幫忙「補台」。

尤其是在現今新媒體、自媒體發展迅速,台灣地區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特區的「佔中」,都是新媒體和自爆發揮重大作用的情況下,就更需要借助傳統媒體來發揮補償或矯正的作用。而且,現在有一個輿論趨向,就是「先講先贏」,「反對派」勇於也善於搶佔輿論高地,將林彪的「一句頂一萬句」發揮到極致,當其負面輿論使得公眾「先入為主」後,即使政府講一萬句,也難以矯正。因此,政府各部門應當善用傳統媒體搶奪輿論高地,在提出重大政策或法案時,提前「吹風」,讓媒體充分及準確掌握其原意及要義,在報導時能夠準確闡釋。在出現負面論調時,也能主動應對,至少也是平衡報導。在正負對比之下,受眾也就能從中作出自己的評估,而不是讓負面輿論「先入為主」。因此,政府宜對新聞局及各機構發言人充分授權,讓其就政策決策或突發事件進行解畫,並是二十四小時「候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