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司推動醫療改革必會得到各界支持

隨著本澳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整體醫療水準不能與時迸進, 醫院人手不足及病人候診時間長等是不爭的事實,社會對醫療改革期望的聲音不斷,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近日強調完全有把握未來五年會是醫療建設最光輝的五年。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譚司長上任的“第一把火”就針對性放在醫療建設方面,並大拍心口有信心改善現時醫療領域現存的問題,消息傳出之後得到廣大居民的讚揚,居民樂見願景,真切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真正改變居民所需、居民所急的醫療服務不足的問題。

眾所周知,本澳醫療年資源投入超過四十億元,但千人床位數、千人醫師數、千人護士數均低於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準,遠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政府近年不斷加大醫療資源的投入,開支由○八年的二十一點七五億元升至一二年的四十億元。但醫療衛生體系服務千人床位數、千人醫師數、千人護士數卻未達到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準,尤其病床數量嚴重不足,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床位和醫護人手千人比方面,二○一三年本澳每千人口對應有二點七張病床、二點五名醫生和三點四名護士,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地區。在病床數量方面,英國每千人三張、美國及新加坡三點一張、日本十三點四張及香港五張。醫生比例方面,英國二點八名、美國三點二名、日本二點二名、新加坡二點七名、香港一點八名醫生。至於每千人護士比,英國十點三名、美國九點八名、日本十名、新加坡五點九名及香港六點一名。根據統計數字,推算二○二○年總人口約六七十萬人,以及按人口變化制訂可量化的指標。本澳的病床比例應具備一定規模,至少達每千人三張才算符合社會需要,在醫生總數上需增加三百至五百名醫生,護士每人比則需調升至每千人有五名護士的比例,以應付需求。

另一方面 , 就醫療而言,澳門在完善醫療系統工作上投入不少資源,包括改進長者醫療服務,完成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大樓及投入使用。此外,《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法律制度》法案在立法會已獲一般性通過,醫務委員會也已設立。但部分專科醫療輪候時間較長,醫療服務水準有待提升,醫護人員短缺等問題仍然存在。民眾認為,構建完善的醫療系統長效機制,需要繼續加大醫療衛生資源投入,以及健全制度建設等措施,才能真正保障居民健康生活。據當局透露未來四年增一千個安老宿位的“喜訊”,但本澳護理人手嚴重不足,公、私營機構薪酬待遇差距懸殊,特別政府必須釐定老人院舍對護士、健康照顧員對受照顧者的人手比例,循目標佈局人資培養或輸入的詳細規劃,保障長者獲得具質素的服務,決不能在人資短缺的情況下“為開而開”。護理人手不足困擾澳門,屬於社區護理服務的安老院舍服務,更因遠低於公營機構的薪酬待遇,長期請人難、流失率高。要讓公、私營機構的護理服務均衡發展,保證社區護士的工作穩定性,當局必須增加對服務提供團體的資助,有私校教師的職程框架作參考,為社區護士提供直接津貼也是一法。醫務委員會應繼續能就護士職程的修訂展開討論,讓社區護士都能成為專業體系的一部分,保障專業地位,提升專業質素,找到專業發展的空間。誠然,本澳初級保健覆蓋率高,但專科醫療服務有很多改善空間,因人手緊絀出現輪候時間冗長的問題為人詬病。雖然衛生局將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將有利市民分配時間,但長效仍需以縮短輪候時間為施政目標。

據瞭解,本澳門的醫療保健政策,從1985年開始,澳門衛生司逐步在本澳及路環、氹仔以地區劃分方式設立“衛生中心”。至目前爲止,全澳已有近十間衛生中心,而第九間衛生中心亦準備在新口岸地區籌建。每間衛生中心均有全科醫生、護士及行政人員,向市民提供較全面的初級保健服務:兒科保健包括疫苗接種及定期的生長發育評估;婦女保健有產前的監護,產後檢查及提供避孕諮詢的家庭計劃門診;成人保健爲13歲以上的市民提供保健檢查,常見病的預防及治療;口腔保健則主要爲學童作口腔衛生及牙齒的保健和治療。各衛生中心的服務範圍還包括各種各基本的護理服務及臨床檢查。仁伯爵醫院向澳門居民提供的醫療服務是按項收費的。但是符合以下條件者得享有完全免費的待遇所有政府公務員及其直系家屬;全澳的學生和敎育工作者;腫瘤患者、傳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及成癮性藥物依賴者;年齡超過65歲的市民及13歲以下的兒童孕婦;由社會福利處發出享有免費醫療證的貧民或慢性病患者。澳門另外一間綜合性醫院鏡湖醫院是屬於私人性質的慈善醫院。由於孫中山先生曾在此行醫及其設有贈醫施藥的慈善服務而在澳門居民中享有聲譽。鏡湖醫院目前有病床近五百張,多個主要科室均配套齊備,部分科室更購置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在某些方面補充了仁伯爵醫院的不足。鏡湖醫院的收費,門診分免費及自費兩類;住院則分頭等、二等、三等收費。三等病床屬慈善性質,祇收取象徵性的小額費用;二等則主要爲用者自付性質;頭等病房設備較豪華,但收費亦較昂貴。本澳有不少的醫療機構是由民間的社團、機構或宗敎組織所設立的。其中較具規模的有:同善堂診所以前主要免費提供中醫、中藥及跌打門診。近年增設了西醫部,還添置了X光、心電圖及化驗設備。其經費主要由同善堂向社會人士募捐得來。工人醫療所由工聯會設立,目前共有四間分診所。主要向本澳的廣大勞工階層提供收費低廉的西醫門診和檢驗服務。

根據衛生局的統計數據,近年山頂醫院專科醫生人數基本沒有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以血液腫瘤科為例,病人人數逐年增高,但專科醫生人數卻多年維持不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單增加病人的等候時間,更加重了醫生的負擔,減少了醫生對每位病人的關注,影響醫療質素,降低生活品質。隨著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進步,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要不斷提高,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亦相應增加。為服務市民,現時前線醫護人員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期望特區政府能提升醫院的人力資源,繼續加強招聘人手,以應付服務需求,培養並吸納優質醫護人員,強化本澳整體醫療質素,在減低醫生護士壓力的同時,加強病人的信心。除醫生太少這些軟件問題之外,連醫院的配置和硬體設備也未能趕上現時形勢。以病床為例,病人入院,卻一床難求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病人表示入院時一度昏迷,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但由於病床不足,她只獲安排到臨時在行人通道加置的細床上。此外,澳門的醫療器材未能與國際接軌。比如說,澳門因沒有PET SCAN(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器),病人需長途跋涉轉介到香港接受檢查,不但費時失事,更加重病人的負擔。就現時來說,澳門的教育學院只有於2000 年成立的澳門科技大學設有中醫學院,可是亦僅提供中醫醫護人員的教育,卻不包括西醫。而澳門衛生局、理工學院和鏡湖護理學會,亦只進行護士和診斷治療技術人員的基本培訓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或行政人員的進修培訓。因此,本澳的專科醫生,尤其是西醫,需要依靠外僱來補充,大多來自內地和葡國,這一來導致與病人的溝通出現問題,二來人員相對不夠穩定,不利於需要長期跟進的病人。故此,建議特區政府逐步於本澳大學成立醫學院,邀請內地和世界具有專科水準的優秀醫學專家、教授來任教,培養本地的專科醫學人才,使得澳門擁有自己高水準的、穩定的醫療隊伍。

如何以更好服務為居民提供公平、高效的醫療服務一直是一個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澳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不盡如人意,目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健全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深入分析這些模式,其中有非常多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英國是世界上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最早的國家,與其免費醫療服務體系相適應,英國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也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模式。這種模式以政府預算為主要籌資方式,以公立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並通過高薪激勵和嚴格的考評與監控來保障高水準的社區醫療人才和醫療服務。在這種模式下,無論是億萬富翁還是身無分文的流浪者,只要需要醫療支持,都能得到相關服務。不過這種模式要求政府對醫療衛生有較高的財政支出,同時,患者無需付費或自負費比重很低,容易引發對醫療服務的過度需求以及醫療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新加坡現行的社區醫療模式既不同於英國的全民福利模式,也不同於美國的市場主導模式,而是一種政府引導、多元參與、政府管理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中間模式。據悉,在世界衛生組織191個成員關於醫療衛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其全社會醫療費用總額只占整個GDP的4.1%。新加坡用相對合理的社會支出,較好地兼顧了醫療的公平與效率。當然,其醫療制度也並非十全十美,由於政府規定只有在公立機構看病才能享受津貼,公立機構總是很繁忙,病人的等待時間也往往較長。

為了提升本澳醫療服務水準,致力發展社區社區醫療衛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隨著社區的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全,大多數市民看病就醫開始轉向社區醫療服務站、醫療機構,因此,社區醫療應真正面向市民,面向社會,真正直接面對醫療資源進行優化,必將成為國內最大的醫療資源所在地,具備極強的市場潛力。當前,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對於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優化城市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減輕費用負擔,建立和諧醫患關係,意義深遠。社會而搞好社區衛生工作的重點問題是建立並優化社區醫療機構,提升為社區市民服務的品質,滿足社區市民的養生和健康需求,安居樂業。那麼,如何建立完善、健康、有序的社區醫療機構,自然而然的成了擺在政府、社會和各地區單位面前的要事。社區衛生服務定位在“小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醫療,對沒有能力診治的疾病及時轉到大醫院就診。醫院收治的有關病人在康復期也應根據情況轉回社區護理。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要想發展,僅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不行的,必須從自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