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戰:中國一戰做活南海格局

41年前的1974年1月,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和西沙當地民兵在遭受南越軍隊挑釁和攻擊後,被迫進行還擊,在西沙永樂群島附近進行了海戰。

這次海上遭遇戰取得勝利後,中共中央軍委準確判斷了戰略形勢,及時下決心,以陸海空三軍相配合,一舉收復了西沙三島。

此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維護中國主權特別是海洋權益,卻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發揮著長遠的影響。看一下當今的南海形勢,更可以感受到此戰的意義。

1.解放十年後始得進駐西沙

在歷史上,中國最早宣示了在南海的主權,卻因地理條件所限,長期以來難以有效控制。其面臨的三大難題為“遠”“小”“水”。

南沙群島距海南島在1000公里以上,西沙群島距海南島也有330公里,而且那些島子大都橫直不過幾百米(只有西沙永興島最大,也僅1.8平方公里),絕大多數島上沒有淡水,軍隊或居民難以常駐。

西沙群島由宣德、永樂兩個群島和其他島礁組成。永樂群島又由甘泉、珊瑚、金銀、琛航、晉卿等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在法理上早就屬於中國,在近代卻相繼遭受法國、日本入侵。

新中國成立後幾年間,法國在越南進行殖民戰爭,佔領了西沙的珊瑚島(該島有淡水)。1955年法軍撤走後,1956年5月設在西貢的“越南共和國”政府(即南越政權)又宣稱西沙、南沙群島是其領土,並繼承了對珊瑚島的佔領。

對此,中國政府馬上發表聲明批駁。但是,此後一段時間內,解放軍卻難以進駐西沙群島,對南沙群島在軍事上更是鞭長莫及。

在新中國成立後近十年內,臺灣海峽兩岸戰火未息。國民黨當局依仗其海軍力量優勢和美軍支援,經常對大陸沿海島嶼採取“以小吃大”的攻擊。距離閩、粵海岸僅幾公里的多個島嶼上的解放軍都遭受過重兵攻擊,南日島上的部隊1300人還曾被敵“吃掉”。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若是沒有解決海空軍掩護問題,解放軍派兵進駐南海島嶼,只能是把部隊送入虎口。

1958年秋解放軍炮擊封鎖金門,沉重打擊了臺灣當局,迫其在同年10月宣佈對大陸“不使用武力”,此後停止了對大陸沿海島嶼和船隻的攻擊。而此時,解放軍在南海新建的海軍通過修復舊艦和增添小艇,多少有了一些戰鬥力量。中央軍委決定,1959年春海軍到西沙海域巡航,並派部隊進駐了西沙永興島,同西面珊瑚島上的南越軍隊遙相對峙。

解放軍剛進駐西沙不久,1961年美國開始在南越進行“特種戰爭”。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又以海空軍實際控制了南中國海。

當時,美國飛機、軍艦經常侵入西沙海域挑釁,大陸向永興島運送補給物資和淡水的船隻常被跟蹤威脅。緊跟美國的南越、菲律賓當局乘機又佔據了南沙的多數島嶼。而永興島的解放軍駐軍堅守孤島不後撤已屬不易,實難再採取其他維權行動。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後,在亞洲開始收縮。毛澤東敏銳地看到形勢變化,於1970年發出指示,要在適當的時機把盤踞西沙群島的南越軍隊趕走。

隨後,軍隊和地方部門開始在永興島建築能停靠千噸級艦船的碼頭,準備調獵潛艇大隊進駐,同時要求派遣漁民、民兵,以“群眾鬥爭”的方式擠走珊瑚島上的南越駐軍。不過因“文革”的幹擾破壞,至1974年永興島碼頭仍未完工。

此時,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在北方防範蘇聯,對南海艦隊的建設投入很少。該艦隊原有的四艘千噸級護衛艦全部失修,無法出海作戰。只有幾艘百噸級護衛艇、獵潛艇和掃雷艇,能勉強駛到距海南島基地300多公里外的西沙海域。當時解放軍航空兵的主力殲-6殲擊機的航程又很短,到達西沙海域留空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空中打擊和掩護能力均很差。

因此,面對南越政權那支在世界上屬三流的海軍,中國海軍在西沙海域與之對抗,還面臨著裝備上的劣勢。

2.以小搏大取得海戰勝利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在戰略上實行“聯華抗蘇”。1973年1月,美國尋求從越戰泥潭脫身,簽訂“巴黎協定”,撤出了南越,其海軍艦隊也撤到菲律賓的蘇比克基地。這就為中國在南海行動排除了最重要的障礙。

1973年秋天,南越當局面對著北方的軍事壓力和內部越共遊擊隊的攻擊,卻選擇在西沙海域向中國挑釁。西貢政權連續派軍艦到西沙海域,撞毀中國漁船並抓捕漁民。1974年1月,“總統”阮文紹又下令海軍“驅逐”在西沙海域的中國漁民,並進佔甘泉、金銀等島,從而挑起了軍事衝突。

已陷入風雨飄搖狀態的南越當局,為什麼還要對外尋釁?翌年西貢政權崩潰後,其海軍將領大都逃往美國,他們後來發表的回憶說明瞭其內在原因。

原來,“總統”阮文紹錯誤估計了形勢:一是自認為在美軍撤走時接收了十餘艘千噸級軍艦,對中國南海艦隊已擁有優勢;二是認為根據盟約美國有援助義務,若中國反擊應該來助戰;三是想以此彰顯“愛國主義”,刺激民族情緒,並讓受中國支持的北越陷入政治被動。南越當局也清楚,其綜合國力畢竟遠不及中國,對華挑起衝突的目的,是想再把美國拖下水,讓其重返南越。

從1974年1月15日起,三天內南越軍艦在西沙一再向中國漁輪開炮威嚇,甚至進行野蠻衝撞。1月17日,南越軍隊從已盤踞18年之久的珊瑚島出發,分別登上甘泉島、金銀島,驅趕中國漁民,實施侵佔。

得到報告後,周恩來和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研究並報經毛澤東同意,決定加強巡邏並採取相應軍事措施。經毛澤東指派,葉劍英、鄧小平、王洪文、張春橋、陳錫聯、蘇振華六人組成領導小組,由葉劍英、鄧小平負責,到總參作戰部指揮鬥爭。

此時鄧小平複出僅幾個月,1月初剛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西沙之戰成為他在“文革”中停職七年後指揮的第一個軍事行動。

據當事人回憶,鄧小平到總參作戰部後,言語不多,卻句句有力並抓住要害。而“造反司令”起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到場後只能誇誇其談,說的全是外行話,軍隊幹部轉過頭來都悄悄議論:“真是胡說八道!”

當時,中方還未做好迎戰準備,尤其對美國如何反應還未判明。起初的打算,是制止南越入侵,同時避免擴大衝突。

1月17日,南海艦隊派出四艘獵潛艇和掃雷艇,駛抵西沙永樂群島海域。海南軍區也派出一個民兵排,隨艇進駐永樂群島。

這一部署,明顯是防禦性姿態。首先登島的不是正規軍而是民兵,是想按“群眾鬥爭”的預定方式驅趕入侵者。在之後的海戰中,投擲手榴彈成為讓不少人稱奇的怪事,不明白海軍艦艇為何要裝備手榴彈。其實,這些手榴彈是給民兵準備的。

1月19日上午,南越軍隊登上琛航、廣金兩島,開槍驅趕中方人員。島上的中國民兵馬上開火,將其擊退。

此時,中國海軍艦艇到達永樂群島附近海面,同入侵的南越軍艦形成了對峙。中方奉命不先開火,卻做好了還擊準備。

對峙的中越雙方各有四艘艦艇。南越軍艦總噸位達6000噸以上,裝備127毫米以下口徑火炮50門。中國艦艇總噸位只有1760噸,只相當於南越一艘驅逐艦的噸位,僅裝備85毫米以下口徑火炮16門。

不過,南越軍艦航速不快,火炮口徑雖大,射速卻較慢。而中國艦艇的建造強調應對近戰,噸位雖小卻機動靈活,火炮口徑小卻有較快射速,在近距離交鋒能發揮出長處。

經過一段時間對峙,南越軍艦見無法驅趕走中方艦艇,於1月19日上午9時,首先向解放軍的274號獵潛艇開炮。中方立即實施還擊。

雙方打響後,中國艇隊因後開火一時顯得被動,一名政委和多名水兵中炮犧牲。不過各艇反應迅速,並發揮自身靈活的優勢,不畏敵火力,以最高速度沖向最近目標,很快將距離拉近到2~3鏈,有的還接舷相戰。

在雙方一度僅相距10米時,解放軍水兵用衝鋒槍、手榴彈向對方甲板上猛打,艙面上的南越官兵頓時死傷累累,四處躲避。

經過一小時左右激戰,南越四艘軍艦均中彈累累,炮位多被打壞,都開足馬力南逃。中國海軍有一艘掃雷艇因重傷搶灘,但又有兩艘獵潛艇增援到達,因而咬住敵10號艦緊追。追上敵艦的中國艦艇經三次齊射,南越的“怒濤”號油艙燃燒引起艦內發生爆炸而沉沒,艦上的82名官兵均未生還。

這場海戰歷時4個多小時,以中國海軍勝利告終。

當天,西貢政權為掩飾慘敗,新聞發佈官竟稱中國方面派出“科馬爾級驅逐艦”,使用了“冥河式導彈”。其實,中國海軍在此次海戰中只以2艘掃雷艦、4艘獵潛艇參戰,只使用了火炮、槍支和手榴彈,而且是在噸位、火力都居於劣勢的情況下贏得了勝利。

3.判定美國不會介入,果斷收復西沙三島

西沙海戰獲得勝利,使中國方面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這就面臨著下一步如何行動的問題。

當時,發現美軍從菲律賓蘇比克基地派出一支軍艦編隊,是否駛向西沙方向還不明確。1月19日當天,在總參指揮的鄧小平分析了形勢,與葉劍英商討並得到毛澤東同意後,果斷下達了收復西沙三島的命令。

西沙反擊戰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最後一仗。此仗選擇指揮者得當,在全局判斷上更顯示出戰略家的眼光。毛澤東、鄧小平都看出,美國對華戰略需求的分量更重,照顧南越盟友的戰略利益已放在次要位置,因而美軍不可能幹預。中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完全控制西沙群島。

事實證明瞭這一判斷。時任南越海軍負責指揮作戰的副參謀長杜劍在逃美後回憶,西沙作戰時他一再請求美國第七艦隊支援,卻都沒有回音,甚至在戰後請求幫忙打撈生還者都遭到拒絕。在南越內部,一些官員害怕對華擴大戰事,也不願配合。空軍一味敷洐,不出動支援海軍。

1月19日,中央軍委即命令廣州軍區和南海艦隊發起登陸作戰,以收復1956年以後一直被南越軍隊佔領的珊瑚島,以及剛剛被其侵佔的甘泉、金銀兩島。由於海軍缺少登陸艦艇,還臨時徵用了部分民船。

1月20日上午,執行甘泉島登陸任務的部隊乘海南島漁業公司的2艘漁輪,到達近岸位置,立即換乘橡皮舟和小舢板,實施登陸。侵佔該島的南越軍隊以機槍向中國船艇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