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主流媒體評價兩岸關系的視角

長期以來,涉台議題-直是西方涉華報道的熱點議題之-。過去的一年,50家國際主流媒體從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台工作思路、兩岸政治對話進展、深化經貿與人員交流、共同維護海洋領土權益以及台灣擴展國際空間等五個方面,全方位、多視角地評介了兩岸關系。

2013年國際主流媒體涉台報道基本態勢

本文列舉的50家國際主流媒體包括: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俄塔社、俄新社、韓聯社、印度報業托拉斯、泛非通訊社、菲律賓通訊社、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今日美國報》、《華爾街日報》、《國際紐約時報》、《新聞週刊》、《波士頓環球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洛杉磯時報》、《赫芬頓郵報》、《福布斯》,英國《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觀察家報》、《經濟學家》,加拿大《國家郵報》、《多倫多星報》、《環球郵報》,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新西蘭《新西蘭先驅報》,愛爾蘭《愛爾蘭時報》,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新聞報》,埃及《埃及公報》,泰國《曼谷郵報》,菲律賓《馬尼拉公報》,印度《印度教徒報》、《印度時報》、《印度斯坦時報》,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新加坡《海峽時報》,日本《日本新聞報》,韓國《東亞日報》,南非《星期日時報》,香港《南華早報》。

2013年,50家境外主流英文媒體涉台報道總量為4681篇,延續了自2008年以來涉台議題在國際輿論中熱點逐漸降低的態勢。這表明,隨著兩岸關系持續轉暖,台海爆發沖突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涉台議題對國際輿論的吸引力降低。但是與2012年台灣“大選年”相比,2013年的報道量呈現微增勢頭,出現這-情況的原因主要是,2012年僅有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這-單一議題受到國際輿論熱議,而2013年涉台方面出現了多個引發外媒關注的熱點事件:特別是有關兩岸高層及黨際、民間團體的多次會面與互動,台灣方面在釣魚島爭端與南海問題上的動向等,國際主流媒體從中觀察兩岸關系發展。

五重視角評介2013年兩岸關系

積極評價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台工作思路。黨的十八大召開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對台工作思路一直備受輿論矚目。2013年,兩岸高層互動頻繁。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國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會面中有關“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保持對台大政方針的連續性”,“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等表態引發輿論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習連會”打開了“兩岸互動的新局面”。日本《每日新聞》指出,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兩岸關系有了-個穩健的開局”。多家外媒通過密切觀察這些會談,對中國大陸未來對台工作思路給予正面評價。新加坡《海峽時報》指出,“大陸未來對台政策將更加注重實效並且貼近兩岸關系發展現狀”。

兩岸如何破解政治難題引發外媒關注。兩岸關系進入深水區,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是大陸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主張,也是外媒涉台報道的重要關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2013年初對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隨後兩岸智庫專家學者開始利用多個場合展開對話,包括“北京會談”、“兩岸關系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以及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等等,得到外媒積極評價。日本《產經新聞》指出,“這樣的民間對話將為兩岸當局間的政治對話做鋪墊”。與兩岸民間就如何增進互信、展開政治對話的討論熱情高漲不同,台灣當局反應較為冷淡。馬英九關於兩岸政治對話“條件尚未成熟”、“無意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首要原則一直是將最容易且最迫切的議題放在前面”等表態引發外媒關注。不過,在去年10月“習蕭會”後,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鬱琦進行了簡短寒暄。日本《朝日新聞》注意到,這是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公開會面與對話,將兩岸過去以“民間”形式通過視窗機構開展的交流向前邁進了一步。北京作為2014年APEC領導人峰會主辦地,引發了外媒對2014年能否實現“習馬會”的熱烈探討與期待。馬英九本人在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也公開表達了希望參加2014年APEC會議的意願。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表示,無論以何種身份,未來兩年馬英九和習近平會面的機會都十分“渺茫”。她認為,原因除了與大陸一貫“限制”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立場有關,主要還在於大陸擔心一旦創下先例,以後若民進黨執政將難以“逆轉”被大陸視為是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但香港《亞洲週刊》則認為,鑒于目前馬英九任期僅剩兩年多,而下一屆大選綠營的贏面較高,如果大陸拒絕和藍營的馬英九會面,則未來可能要面對綠營的談判對手,這樣障礙會更多。民進黨在遭遇2012年選舉失敗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其兩岸關系主張是失利的核心因素。2013年,外媒對民進黨的關注集中在其兩岸政策的調整。輿論注意到,盡管以謝長廷、許信良等為代表的部分民進党人士認識到要重新思考和處理兩岸關系,但是這些努力難以成為推動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因為目前該黨內部的主流並未放棄“反中”、“仇中”的意識形態。

高度評價兩岸多個領域互動成果。多家境外主流媒體認為,2013年兩岸在人民幣清算機制、証券及期貨監管等實現合作、《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正式生效以及兩岸兩會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等重大進展,這些都是兩岸關系轉暖進程的重要標志事件,並對其推動兩岸關系朝和平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予以積極評價。2013年兩岸旅遊主管部門繼續推出子-系列政策,外媒認為從赴台遊客數量、台灣方面收益等指標觀察,大陸團體旅客赴台觀光的政策已取得具體成效。有關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議題在2013年受到較多關注。外媒注意到,台灣當局多次表達了對推動此事的積極性。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媒體認為它“將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能消除貿易合作的爭端”、“能夠建立高層次訪問機制”,並發揮“穩定兩岸關系的作用”。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台灣“陸委會”民調顯示,七成以上的台灣民眾贊成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並認為此舉有助於增強兩岸互信、降低敵意。

觀察台灣在地區海洋領土主權爭端中的表現。2013年以來,台灣當局在南海問題上動作不斷,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稱,“台灣是在尋找辦法提醒其他相關國家關於台灣的‘主權’主張”,“不想被忽視或遺忘”。這種看法在國際輿論中很有代表性。5月在南海海域發生的菲律賓槍擊台灣漁船事件引發台灣強烈抗議,台多個駐外機構展開對國際媒體公關,連續向美國《華爾街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多家外媒投文,意在爭奪話語權、強化影響力。在東海方面,台灣當局與日本簽署漁業協議,外媒認為,台灣當局採取搶奪漁業權的“務實主義路線”,既可轉移台灣社會對其政績欠佳的不滿,還能借機証明“活路外交”主張的“可行性”。

在外媒看來,多重因素致使兩岸目前無法攜手維護海洋權益。首先,台灣當局對兩岸合作存在疑慮。盡管兩岸關系有所改善,但台灣仍然把大陸看成是其首要安全威脅,對兩岸開啟軍事聯系異常謹慎;其次,外媒認為,由“美日安保條約”和“與台灣關系法”搭建起的台灣安全平衡戰略已決定台灣不可能與大陸攜手保釣。

渲染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2013年,外媒對台灣與其所謂“建交國”關系中的大陸因素比較關注。岡比亞宣佈與台灣“斷交”引發了輿論對大陸是否捲入此事的猜測。在我領導人出訪、雙邊加強經貿關系等議題上,國際主流媒體多渲染大陸“打壓台灣在該地區影響力”、“壓縮台灣國際空間”。針對岡比亞宣佈與台灣“斷交”一事,日本《外交學者》雜志文章認為,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岡比亞是否會與大陸建交,但是岡比亞鄰國塞內加爾的經驗可能發揮了示範效應,因為此類與北京建交的原台灣“邦交國”都從與中國大陸的建交中得到了很多實惠。但路透社等媒體也注意到,雖然大陸“通過在中美洲的一系列投資協議來強化其軟實力”但是“並沒有要求中美洲國家與之建立聯系”,原因在於“大陸希望避免激怒台灣民眾”。外媒這種表現的原因一方面與台灣當局要求擴展其國際空間的表態密不可分,還體現出在兩岸關系持續改善過程中,外媒仍存在試圖凸顯兩岸力量對比失衡、營造大陸“打壓”台灣印象的用心。2014年國際涉台輿論聚焦議題前瞻

結合2013年國際涉台輿論發展走向,2014年外媒對涉台報道的觀察大致集中在四個方面:

兩岸將如何破解政治問題。當前兩岸經貿關系發展持續深入,人員往來日益密切,大陸方面提出鼓勵兩岸民間學術機構率先展開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對話,兩岸政治對話如何展開成為國際涉台輿論最為關注的議題,預計這一趨勢將在2014年得以延續。而島內執政的國民黨能否堅定推動現行大陸政策值得關注。民進黨基本教義派與務實派在兩岸政策的不同主張,能否帶給該黨兩岸政策根本性的調整,輿論也會留心觀察。

2014年台灣地區“七合一”選舉等政情變化。2014年台灣地區即將進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雖屬地方選舉,但這次選舉的意義非同一般,國民黨視之為鞏固政權的保衛戰,民進黨將之看作是能否重新“執政”的風向標,選舉的意義、影響已遠遠超出選舉本身,不僅牽動地方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關系到各政治力量的實力消長,更影響到對2016年執政權的爭奪。從一定意義上說,取得“七合一”選舉的勝利,就搶得2016“大選”的先機,掌握政權爭奪戰的主動權,未來勝選的機率將會增大許多。

台灣當局尋求拓展“國際空間”。2013年,在多個國際熱點事件中都能見到台灣當局的身影,國際輿論認為這與兩岸關系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