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馬英九敗局:好人非能人

“沒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只有千斤重擔必須承受。”2014年12月2日,在一片凝重的氣氛中,馬英九說出了這句話。9年前,2005年7月16日,馬英九第一次當選國民党主席時也說過這句話。同樣一句話,只是從誓師之言變成了請罪之言。

2014年11月29日,國民黨在台灣“九合一”選舉中大敗而歸;12月3日,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正式宣佈辭去党主席一職,為敗選負責。從2008年高票當選的政治明星到現在的“過街老馬,人人喊打”,這是馬英九屢屢失誤的6年,也是馬英九性格悲劇不斷發酵的6年。

繼承儒家傳統,養成“理想主義”

馬英九1950年出生于香港,父親馬鶴淩是國民党高官,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色彩。有這樣一個父親,馬英九從小就受到完整的傳統教育,報考大學時,更是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台灣經濟還很落後,高中生普遍的志向是“科學報國”,馬英九也想學理工科。馬鶴淩得知後和他長談一番,說近代中國之所以落後,根源是制度落後。馬英九立即改變志向,報考文科,入讀台灣大學法律系。

1974年,馬英九前往美國留學,7年間相繼獲得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在這7年裏,從美國學來的現代法學和從家庭繼承的儒家傳統在他身上融合、調適。1981年,馬英九學成歸台後,順利進入“總統府”,當了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在這位“政治導師”不加掩飾的提攜和保護下,馬英九34歲出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早早在權力中樞裏浸淫,卻養成了不可思議的理想主義人格。

1988年,蔣經國去世,馬英九遭到蔣經國繼任者李登輝的排擠,轉任“法務部長”。滿腔理想的馬英九下狠手懲治貪腐,打擊黑道勢力,結果觸及權貴利益,再度遭到李登輝貶抑。他留下一份離職聲明,回到大學校園教書。然而,當時的台灣政壇形勢已變。199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在即,陳水扁風頭強勁,國民黨這才想起蔣經國口中那個“沒有缺陷的年輕人”。多方游說後,馬英九答應參選。他順利地將陳水扁拉下市長寶座,並在2002年成功連任。

在臺北市長任上,馬英九“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受全民監督,像是透明人,連狗仔隊都懶得跟蹤”;他事無巨細,謹小慎微,曾經因為改公文的小貼紙粘不住而與秘書來回寫了9次說明,也曾因為一篇公文有些細節問題連續退回13次要求重寫;他清廉自守,“絕對不碰財與色”,甚至不抽煙、不喝酒,除了工作就是回家。

當時,台灣流傳一種說法:不論馬英九做錯了什麼,只要民眾看到他招牌式的無辜眼神,立刻就會原諒他。時任台灣地區領導入陳水扁每每酸溜溜扔下一句話:“千錯萬錯,馬市長不會有錯!”到2007年,馬英九已經被國民黨視為“中興少主”,來年不負所望,以絕對優勢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信奉“君子不党”,卻致離心離德

困難很快來臨。競選時馬英九強調要“超越黨派”,當選後又聲稱“努力爭取民進黨的合作”。按理,這對政客來說是客套話,馬英九卻一定要付諸實踐——2008年六七月間,馬英九提名因內部紛爭而退出民進黨的沈富雄出任台灣“監察院副院長”,還提名多位有濃厚“台獨”色彩的人士擔任“監察委員”,激起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邱毅的強烈不滿。邱毅曾在揭發陳水扁貪腐的過程中為國民黨立下汗馬功勞,卻沒有得到一官半職。在邱毅的鼓動下,對沈富雄的提名被國民黨控制的“立法院”否決。此後,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分成了“馬系”與“非馬系”,導致馬英九的任何決議在“立法院”投票表決時都難以順利過關。

馬英九還接連得罪了國民黨大佬。首先和他產生嫌隙的是連戰。馬英九一向對連戰“執師長禮”,連戰對其升遷也有過提攜,然而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連戰因陳水扁莫名其妙的“中彈遇刺”而以微弱劣勢輸掉選舉,發動藍營力量抗議,身為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卻表態不堅決,也沒有動用手中資源給予充分支持,連戰的親信們認定馬英九有私心。

或許在馬英九心中,信奉的是“君子不黨”,但這種做法真能樹立君子形象嗎?2009年,馬英九想再度出任國民党主席,以便黨政-體,放手施政,但又擔心違背選前“不兼任”的承諾。猶豫之際,他便放任親信不斷放話,影射時任國民党主席吳伯雄,吳伯雄深感“人格受傷”,只好宣佈不再參選党主席。馬英九雖然如願兼任党主席,但失去了道德制高點,也讓公眾產生了“馬英九也會玩陰謀詭計”的印象。

這種負面印象在“馬王之爭”中達到極致。“立法院長”王金平為人八面玲瓏,馬英九一直看不慣,僅與王金平保持著表面上的禮節關系。2013年9月,馬英九根據台灣檢察部門監聽得到的資訊,認定王金平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柯建銘涉及的賄賂官司說情,責令黨紀部門開除王金平國民黨黨籍。馬英九宣佈調查王金平時,王金平正在海外參加女兒的婚禮。台灣社會講究“情、理、法”,沒有了“情”字,就是玩陰謀、搞偷襲。馬英九從此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進,無法贏得綠營支持;退,國民黨內已離心離德。

盲目觸動利益,步子邁得太大

馬英九的理想主義人格,使他立志要“給歷史一個交代”,因此一上臺就想改革台灣的積弊。他的“政治潔癖”又決定了他選擇從自己人開始改革,以示不懷私心。然而,“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逐漸建立起一套社會福利體系。隨著經濟低速增長,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支出逐漸成為難以承擔的施政包袱,馬英九的目光投向了軍公教群體。盡管他們占台灣人口總數的比例不足10%,但受教育程度高,又是國民黨非常穩固的支持群體,因此,國民黨執政時不敢改,民進黨執政時改不動。馬吏九上臺後,立即啟動了相關工作,取消軍公教人員的免稅政策,將新徵收來的稅用於改善軍公教人員的待遇。這項改革還算進行得比較平順,為他贏得了連任,卻使得他再也不能停下改革的腳步。

第二任期開始後,馬英九著手推動軍公教退休金享受高利率的改革。蔣介石在位時,台灣利率較高,軍公教人員的收入較低,蔣介石規定,他們可按職級交存一筆錢,退休後按每年18%的固定利率從銀行領取現金。1990年以後,隨著銀行利率不斷降低,軍公教人員18%的利率開始高於銀行利率,差額由當局編列預算補貼。近年來,島內銀行利率長期徘徊在2%左右,當局的補貼額越來越大,難以為繼。馬英九意在徹底取消此項制度。

與此同時,馬英九還陸續叫停了發放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底慰問金。一名資深國民党高級幹部表示,退休後本來可以每月領取20多萬新台幣,女口果按照馬英九的改革方案,只能領2萬多。面對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少國民黨員對馬英九破口大罵,絕不投票支持。

此外,島內其他的社會保險制度,如勞工保險、公務員保險等也都有巨大的財務赤字。按照估計,這些保險部將在今後十幾年內面臨破產。馬英九近兩年陸續提出了改革方案,這種觸動每家每戶利益的改革,必然得罪大多數人。從長遠來看,馬英九的改革計劃終將有利於台灣的發展;但多數人不能理解太過長遠的政策,認為馬英九的改革脫離了社會現實,步子邁得太大。

馬英九的失敗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理想主義不能算作褒義詞,至多是個中性詞。不懂得尋求理想和現實的契合點,使他脫離了現實;一心想事事求得完美,反而成了“既忙且盲”、無力大局:儒家的教養固然有益,可是不識變通,就變成了“笨”和“迂”;即便是最引以為傲的個人操守,如果沒有相匹配的施政能力,也不過是“平庸的好人”。

(胡石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