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桃源市長鄧文燦

2014年11月29日,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籍候選人鄭文燦以49.2萬票、51%的得票率、近3萬票的微弱優勢,險勝國民黨籍候選人吳志揚,當選升格後首屆桃園市長,終結了國民黨在桃園連續執政13年的歷史,爆出此次選舉最大冷門。這位昔日的學運領袖、深受蔡英文倚重的實力派文宣幕僚,在歷經兩次選戰洗禮後成功上壘。未來,他將如何帶領團隊在傳統藍營大票倉的桃園市接受選民監督、交出施政成績,頗受外界關注。

一、出身貧苦熱衷政治的學生運動領袖

鄧文燦於1967年7月6日生於台灣省桃園縣(今桃園市),台灣大學社會學學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現還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新潮流系”總召集人。

鄭文燦祖輩世代務農,在家裏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老五。父親鄭連墩生前任職于桃園縣(今桃園市)糧食局,薪水微薄,日子過得較為艱辛。由於家境貧寒,鄭從小就下田務農,小學期間還在瓷磚、木器廠打工以補貼家用,但他自幼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985年從建國中學畢業後順利考入台灣大學電機系,一路半工半讀。大學期間,時逢台灣社會巨變,學生運動、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鄭決定降級改讀社會系,投身校園改革。作為學生會副會長,他參與了台大“自由之愛”運動,推動完成“學生會自治規章”;1989年策劃了台大第一場公開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追思會;1990年3月在“野百合學運”中還擔任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積極促成“國會全面改選”等訴求的實現,也醞釀了日後從政之路。

二、投身民進黨歷練完整的文宣幕僚

鄭文燦中學時代就喜歡閱讀黨外書籍,大學期間即接觸民進黨“新潮流系”成員,學運結束後先後擔任“新系”的“新國會研究室”助理、《新潮流》雜志編輯。大學畢業後,鄭考入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師從當年“自由派”學者葉啟政,與郭正亮、陳鴻榮、李建昌等人同門,並繼續與“新系”成員保持密切聯系,1991年7月加人民進黨,同時加入“新潮流系”。研究所畢業後,鄭被“新系”派回家鄉桃園經營基層,1997年底當選桃園縣議員,2001年底在桃園縣長選舉時負責黨籍候選人彭紹瑾的選戰文宣工作,開啟幕僚經歷。

2003年3月,陳水扁為“大選”全面展開佈局,鄭文燦在時任民進党秘書長李應元的推薦下擔任民進党文宣部副主任,由此進人黨務系統專營文宣。2004年“大選”期間出任陳水扁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發言人,極力為陳辯護,大肆炒作“國民黨党產與黑金問題”,攻擊連宋;他還推出“手機短信攻勢”,將“二二八牽手”、“第一次公投”塑造成“正面價值”,呼籲支持者展開“幸福連鎖”,大量轉寄親友。2004年5月,陳水扁正式連任後,鄭被扶正為文宣部主任。2005年3月,在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之際,鄭於短短14天內籌備完成“百萬人民守護台灣大遊行”。2006年1月出任“行政院新聞局長”,2008年“大選”中又擔任謝蘇競選總部新聞部主任、發言人。民進黨下臺後被蔡英文先後委以党主席特助、民進黨發言人重責,成為民進黨的專責“化妝師”。除了擅長經營文宣,鄭文燦在黨內還以超人的記憶力聞名,看過的數據、經手的事情,皆能牢牢記住,可以隨時為決策者提供數據查詢,作為參考過去經驗、處理模式的依據。

三、二度參選二度締造“奇跡”的“胖周瑜”

鄭文燦外表斯文,平日裏總是笑容滿面、溫和謙遜,一旦遇到困難,又沉著冷靜、毫不退縮。2009年底的縣市長投票前58天,鄭文燦接受民進黨徵召投人選戰,在大環境不利和資源相對薄弱的條件下,仍獲得近46%的得票率,以不到5萬票的差距敗給吳志揚,創下民進黨近十年在桃園縣最高得票率,撐住了民進黨2009年整體戰績,締造了“58天奇跡”。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即比喻鄭“文式雙全,能屈能伸,有如三國的周瑜”,加上鄭本身體重偏重,因此獲得“胖周瑜”之名。隨後,深受蔡英文倚重的鄭文燦進人民進黨中央党部主席室任特別助理、民進黨發言人。多年的從政經歷使鄭練就了周密的規劃力、強勁的執行力和精准的判斷力,2010年5月,他成功當選民進黨桃園縣黨部主委,並於2012年5月順利連任,持續耕耘基層的同時也在為卷土重來做足准備。

2014年5月,鄭文燦獲民進黨中常會提名,參選首屆桃園市長,再度挑戰吳志揚,喊出迎戰“政治世家第三代”,打響“庶民對權貴”之戰,由蔡英文親自擔任其競選總部主任委員,蔡還表示“願意把民進党主席的前途押在這裏”。期間,鄭與無黨籍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相互支持,2014年1月,作為“新系”總召集人的鄭文燦就親自帶領柯文哲拜會藍綠政壇人士,為“在野大聯盟”的成型起到了關鍵作用。隨後,柯多次到桃園為鄭助選,提出“‘北北基桃’新生活共同圈”概念,並為鄭製作推薦信與錄音,柯提到,“鄭文燦是野百合學運世代的領袖,為台灣打開了民主大門”,“臺北正在改變,桃園也不能落後,要變桃園,唯一的選擇就是鄭文燦”。最終,鄭成功翻轉選情獲勝,“胖周瑜”再次書寫“奇跡”。

四、“台獨”立場明確對兩岸交流態度務實

鄭文燦的政治理念,擇要而言,一是不承認“九二共識”。針對2010年12月馬英九稱“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基石”,鄭明確表示,“‘九二共識’不符合歷史真相,是用後來說法扭曲歷史事實”。

二是聲稱“台獨黨綱”不必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系最重要依據。鄭於2013年12月對中評社表示,“‘台獨黨綱’是當年為了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而提出的,是與台灣民主化是結合在一起的,是民進黨發展過程的一份歷史檔,沒有修改問題”;稱“1999年擬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照‘憲法’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認為“決議文等同黨綱,根據民進黨的慣例,後法優於前法,‘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是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處理台灣地位與兩岸關系最重要依據”;表示“如果有必要性且經過全黨的共識,提出新的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或‘台灣前途決議文’也不是不可以”。

三是認為民共交流不可避免但反對預設前提。鄭於2014年2月針對“習連會”表示,“如果民進黨與對岸交流前提設定,要民進黨主動調整政策,無疑是讓北京政府在兩岸交流當裁判者”。同年6月針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強調,“蔡英文應該坦率表達台灣民間社會、公民社會主要看法以及民進黨核心價值,讓張志軍第一手體會台灣主體意識與價值”,稱“或許民進黨主張與北京有落差,但民進黨代表台灣主流聲音,北京政府也要面對民進黨,不可能繞過民進黨認識台灣”。

四是主張民進黨適時調整兩岸政策,深化擴大兩岸交流。

2014年3月,針對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兩岸政策滿意度全面落後國民黨,鄭即表示,“民進黨處理兩岸政策,必須與時俱進,要有新眼光,必須更有策略智慧,撕掉‘逢中必反’的標簽,必須証明有能力與北京政府對話,一方面保有原有立場,一方面具體處理兩岸事務,讓大家都接受民進黨可以執政”。同時,鄭主張“兩岸應該持續深化交流與擴大交流”,希望“有秩序地推動兩岸經貿交流,既要把握大陸市場機會,也要保護台灣的經濟自主性”。此外,鄭還強調“不反對兩岸學者間的交流,也不反對兩岸城市間的交流”,稱“不應由國民黨壟斷台灣的發言權,民進黨應擴大交流面向,與大陸非政府組織或異議人士交流”。

五、選戰的落幕意味著挑戰的開始

鄭文燦如今順利當選,正式從幕後走上台前,成為繼許信良、呂秀蓮之後的第三位非國民黨籍桃園地方首長,不僅為其個人政治生涯贏得重要一役,更成功使民進黨力量進一步向北台灣推進。然而,當選的同時也意味著挑戰的開始。

一方面,鄭與青年世代的關系值得關注。出身“學運世代”的鄭文燦在去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中對學生表現予以高度肯定,並號召“野百合”成員聲援。選舉期間大量邀請青年幹部加入團隊,35歲以下成員占到團隊的60%,還邀請“太陽花學運”青年公開為其助講,瞄準年輕與中間選票,稱自己“選擇和年輕人站在一起,打造桃園市為青年的第一哩路”,獲不少年輕選民支持。而桃園是台灣“六都”中最年輕的直轄市,全市平均年齡僅35-36歲,故鄭今後如何與年輕族群保持互動、能否經得住青年選民的嚴格監督進而影響2016年“大選”桃園市關鍵選票走向,外界都在關注。

另一方面,鄭的施政能力面臨考驗。桃園縣長期由國民黨執政,是藍營大票倉。此前,朱立倫執掌兩屆桃園縣長,施政滿意度很高,吳志揚五年施政也無重大失誤,而鄭長期擔任党的文宣職務,僅有一屆兩年的桃園縣議員民代經驗和一年多的“新聞局長”經歷,因此,缺乏一線行政歷練的他如何無縫接軌、交出施政成績,仍有待觀察。

(鄧夢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