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聯盟執行委員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執行委員、前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是臺灣統派中較有份量的人物。她外表溫文爾雅,少有女學者的強勢與犀利,卻內心堅強,她放棄優渥生活,追逐理想,不僅長期推動婦運,更透悉島內政治生態,對統一信念始終堅持。

統一理念早年啟蒙

1952年出生在高雄的紀欣,祖籍江蘇,是地道的“外省人第二代”。父輩們的鄉愁,讓她感知兩岸親人分離的悲苦;學生時代的紀欣刻苦研讀,特別是徐複觀先生公開贊許為“海峽兩岸第一人”的中國統一聯盟首任主席陳映真的作品,對她影響深遠。魯迅所著《阿Q正傳》、老舍所著《駱駝祥子》也帶給她極大的震撼,讓她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的必然性與重要性,兩岸統一的理念在心中悄然生根。

1974年大學畢業的紀欣懷揣對中國歷史的好奇與探究兩岸分離成因的熱望,赴美深造,專攻朝鮮戰爭史。在那裏,她不僅更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兩岸問題的來龍去脈,還結識了一大批關心兩岸問題、臺灣命運的志同道合者,一同組織並參與了海外統一運動,壯大海外統一力量。1983年她有幸見到了自己的偶像陳映真,與其探討第三世界人民的團結與兩岸的和平統一,並相約返回臺灣,獻身統一大業。此時統一理念已深入其心。1979年,還在美國留學的紀欣,借由參訪團之便,第一次踏上大陸,並在天安門廣場前許下了希望祖國富強、兩岸儘快實現和平統一的願望。1987年臺灣“解嚴”後,已經在美國取得加州基爾特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的紀欣放棄了美國職業律師的身份,返台發展。

力推婦運初涉政壇

紀欣經歷過美國婦運的狂飆時期,對兩性平權意識有著深入的理解,又擁有美國州政府司法部門工作的經驗和厚實的法律知識,因此,剛剛返台就投身於臺灣的女性權益事業以及女性參政運動,任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創會理事長,借助“婦女新知”與許多同志一起,通過推動修法、開辦兩性講座、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幫助婦女重塑新的兩性關係。她還發表了多篇文章,如《女人為何不選女人》、《讓女性留在職場》、《臺灣女性的政經參與》、《性別與種族因素正在美國總統大學中發酵》、《美國女性參議員人數創歷史新高》等,並出版專著《女人與政治——1990年代臺灣婦女參政運動史》,推動男女平等,並鼓勵更多的有志女性站起來共同改變生存環境,積極參與政治。她為女性發聲,為女性爭取更多的參政機會、更高的社會地位,其最為著名的口號就是“女人要選女人”。

紀欣在推動婦運中的突出表現引起島內政界關注。她被新黨徵召參選“國民大會代表”,逐漸由婦運轉向政壇發展。從政期間,她曾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臺北縣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委員、臺北市選委會委員等職務。在“國民大會”,她痛斥“黑金”當道、法紀鬆弛,為兩岸、婦運等問題大膽直言,言詞犀利,口才便給,贏得了肯定。後來,新黨實行“立委”候選人黨內“開放式初選”,權力結構的重組引發新黨內訌,紀欣痛斥選風敗壞讓新黨腐化,憤而退出“立委”選舉,隨後投入民間和平統一運動。

投身兩岸和平統一運動

受與新黨大佬統一立場的不盡相同與退選風波的影響,紀欣與新黨漸行漸遠。2000年民進黨執政,島內局勢發生巨大變化,“台獨”勢力漸盛,紀欣越來越意識到,臺灣社會不僅需要為統一發聲的進步者,更需要為統一奔前跑後的踐行者。於是2003年,她加入了中國統一聯盟,簡稱“統聯”,這是由中華雜誌社和夏潮聯誼會於1988年4月4日發起成立的島內第一個公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陳映真任創盟主席。

紀欣在2004年當選統聯執行委員與第二副主席,2009-2013年擔任統聯主席,成為統聯創立以來的首位女性主席。統派在島內政治力量薄弱,島內民調顯示,明確支持立即統一的統派民眾僅占島內總人數的2%左右。統聯長期缺乏社會資源與政治力量的注入,也無法從台當局申請到經費,可運用的資源相當匱乏,這些使得統聯幾乎沒有“職業革命家”,3500個統聯成員,僅有7個專職工作人員,主席也是義工。統聯的經費來源於統聯成員每年1200元(新臺幣)的年費。許多年輕人從個人發展前途的角度考慮而不願加入統聯,使統聯存在嚴重的青黃不接的問題。統派不僅人數少,而且流派和理念錯綜複雜,統左派、統右派、中間派、聯合派、主流派、紅派、藍派等,很難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爭取發展的舞臺。在統聯運作的方面,身為主席的紀欣克服了重重困難。

“統聯”有25個咨詢委員,7個檢查委員,除了總會以外,還有6個地方分會,紀欣事事親力親為,經常親下基層,與分會盟員溝通工作。為了擴大統派的能見度與影響力,紀欣與統聯成員一起編寫月刊《統訊》,不僅贈送給臺灣有關機構與單位,也寄給大陸的一些智庫。《統訊》每一期的發刊詞都由紀欣親自撰寫,字斟句酌,緊湊嚴密。為凝聚統派力量,增強統派的話語權,2010年3月27日,紀欣與一批統派人士推動成立了“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它是由臺灣島內19個傾向支持兩岸統一的團體與民間人士共同創辦的區域性論壇。紀欣親任“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召集人。

除了從事統聯的工作外,紀欣還發表了大量關於兩岸關係方面的文章與專著,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兩岸上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時期紀欣還在《海峽評論》雜誌社擔任編委。《海峽評論》1991年就已在臺灣創刊,是齊集海外及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共同討論祖國統一、中國前途和世界和平問題的平臺。在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慶典上,紀欣作為臺灣統派的代表之一,觀看了慶典,距離其首度登陸,剛好30年。2013年,紀欣卸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轉任執行委員後,創辦《觀察》月刊,向臺灣目前存在的“可以公開主張台獨,不可以公開主張統一”的政治氣氛發起反擊。

倡導兩岸和平統一的理念

隨著對兩岸關係發展更深入的認識,對大陸對台政策更深刻的瞭解,紀欣的兩岸和平統一的理念由“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人的國家”轉變為認同“兩岸一國”的主張。

她高度讚賞“一國兩制”。撰寫了《一國兩制在臺灣》一書,系統地介紹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內容,以及這一構想在香港和澳門的實施,並論述了島內各個政黨對統一及“一國兩制”的看法,肯定了“一國兩制”是兩岸走向統一最可行的辦法。對於“九二共識”,她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兼顧了兩岸的立場,是當時背景下兩岸最大的共識,體現了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精髓。她認為“九二共識”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實質利益,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和平發展,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兩岸應以歷史事實為根據,給兩岸政治定位一個確切的定義與表達方式,並在此基礎上聚同化異,擴大互信,為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為最終結束政治對立,複歸統一,創造條件。

為了宣傳她的理念,擴大反“台獨”聲音,引導、號召更多人走上和平統一道路,只要身體許可,她就盡力參加“海峽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等各種兩岸交流研討會、座談會、紀念演講會,發表自己的主張。她還在兩岸主要媒體發表多篇專文,解析大陸對台政策,針砭島內政策時弊。

對於“台獨”,她呼籲馬當局堅決反對“台獨”,呼籲民進黨徹底放棄“台獨”立場;對馬當局的大陸政策,她肯定其“一中”立場,批評其“拒統”迷思,指出“民主不是拖延統一的藉口”,督促馬當局正視兩岸問題,積極主動地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她抨擊馬當局“不統不獨”與沒有統一目標的“維持現狀”等同放任“台獨”或“獨台”思潮氾濫,將導致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下滑,導致兩岸國家與民族認同的斷裂。對於史觀教育問題,她希望馬當局“撥亂反正”,撤底清除“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毒素。對於美台軍售,她認為這是美國“以台制中”的一步,臺灣當局應放棄舉債購買武器,與大陸解除敵意,建立互信,才能保障台海的安全。對於釣魚島主權問題,她認為兩岸可以“各自保釣,共同維護”固有領土。在近年的島內民間保釣運動中,她帶領著“兩岸和平發展論壇”針對釣魚島、南海主權爭議聚集學界精英召開研討會,提出兩岸合作共同維護領土主權的建議,並於2012年8月15日、9月12日兩度率領同志前往臺北的“日本交流協會”抗議,呼籲日本要以史為鑒、停止侵佔釣魚島;反省戰爭責任、停止參拜靖國神社,重視兩岸民眾守衛家園的意志與決心,在民間保釣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憑著堅定的理念,頑強的意志,紀欣克服身體的孱弱,捨棄高薪律師職業,身居租屋而心懷兩岸,全力以赴于兩岸和平統一的艱巨工作而無怨無悔,贏得了兩岸同胞的尊敬和愛護。2014年金秋9月,在兩岸關係受到挫折之際,主席在北京會見了臺灣統派代表團成員。作為代表團的一員,紀欣有理由感到振奮和舒暢。她說,歷史會證明統派所堅持的是正確的道路,“統派不是孤獨的,13億中國人是統派的後盾,統派可貴的氣節受人欽佩”。

(楊晶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