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國民教育領域也須「居安思危」 青少年國民教育領域也須「居安思危」

正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多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連署提出支持澳門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的建議,也有多名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類似的提案。他們建議內地相關部門關注、指導及協助澳門編寫切合澳門實際、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具針對性的國民教育教材,以加強青少年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對此,澳門特區政府作出熱烈反應,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昨日在出席澳門青年事務委員會全體會議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澳門居民認識國家和澳門相當重要,因澳門已回歸國家十五年,是國家的一部分,社會完全不需要擔心愛國愛澳教育會變成「洗腦教育」。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日後將向學校和團體進行宣導工作,介紹如何推動愛國愛澳教育,並與學校共同協調和擬定教學內容。

借用國家領導人多次就澳門特區經濟發展定位問題對澳門特區政府提出「居安思危」的忠告,目前澳門特區在青少年國民教育領域,也須「居安思危」。由此,澳門中聯辦主任李剛在全國「兩會」中與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指出,由二零零七年開始,澳門學聯與澳門青年研究會每兩至三年,會對澳門中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進行一次調查。以二零零七年至二零一一年的數據顯示,澳門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水平一直維持在九成左右。去年香港「佔中」事件後,有關團體再對澳門七所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七百六十六份有效問卷中,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學生由過去的九成跌至五成多。他形容跌幅相當大,相信結果是受到香港「佔中」影響,也反映出需要加強對青少年教育,傳承愛國愛澳傳統,不能掉以輕心。

其實,國家領導人每次在會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或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時,都有強調必須加強對澳門青少年的愛國愛澳教育。只不過是此前因為澳門具有「半個解放區」的歷史傳統背景,也由於特區政府和「紅底」學校主動持續努力,「藍底」和「綠底」學校也後發趕超,再加上內地新移民在澳門居民中所佔比例不低,因而此時澳門特區青少年的國民認同感是很高的,比起香港特區來具有很大的優勢。在此情況下,人們對國家領導人的忠告,就有點不以為然,雖然當面連聲說是,但過後卻是不當一回事,端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而在台灣地區爆發了「太陽花學運」,香港特區也發生了違法的「佔中」事件,澳門特區也發生了「反離補」大遊行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出現了李剛主任所引述的調查數據的「逆轉」狀況。回過頭來看,才深感國家領導人當初的忠告,具有極高的預見性,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我們不但是在經濟發展定位的問題上需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積極應對和化解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鞏固和發展當前的局面,就是在青少年國民教育領域,也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積極應對和化解可能遇到的挑戰,鞏固和發展「半個解放區」的良好局面。

李剛主任在作審議發言時,提到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視察澳門在各個場合,均強調要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培養,並專門參觀澳大橫琴校區,與同學座談,體現對青年工作的重視和希望。實際上,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十五週年大會暨第四屆特區政府就職儀式上的重要講話提出的「四點希望」,其中有兩點就是愛國愛澳教育。習近平主席在第三點希望中,希望澳門各界人士要繼續弘揚愛國愛澳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正能量,共同致力於實現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同時,要防範和反對外部勢力滲透和幹擾,鞏固澳門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而第四點希望更是要求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指出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因此,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加強對青少年的國民教育,應分兩部份進行。一是在職青年,二是在校學生,兩者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必須對症下藥,採取適合他們的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實際上,就在職青年而言,必須是精神教育與物質幫助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幫助他們解決上樓難、、創業難及向上流動難等切身問題,不能讓他們失望,並將對民生問題的不滿情緒發展到政治領域。

實際上,由於現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發達,而青年朋友們對外來新鮮事物及概念又頗為感到興趣,因而很容易受到外間一些只是適合於獨立政治實體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並應用於作為中國中央政府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的澳門特區,將甚麼「本土主體」、「自決權」及「公投」等概念朗朗上口。由此,他們就將會把對自身的就業、創業及居住等問題不滿的情緒,代入到政治領域上。對此,首先應是幫助他們解決自身困難入手,清除他們對政治領域不滿的滋生土壤。

至於對在校學生的國民教育,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的建議是切合實際的。國家教育部門熟悉國情,澳門特區教育部門熟悉澳門區情,兩者結合起來撰寫國民教育教材,就既可保證品質,又能符合本地學生口味習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澳門天主教會與澳門特區政府及內地的關係良好,但教會學校的教師,有不少是在台灣地區的師範學校畢業的,他們在台灣求學期間,耳濡目染了當地的「寧靜革命」意識,甚至在實習時親身參加了當地的社會運動,以至是民進黨的外圍組織活動,因而對在港澳發生的類似「寧靜革命」的活動,就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實際上,在香港「佔中」期間,某些教會學校的老師就在講臺上,津津有味地大講「佔中」,佔用了寶貴的授課時間。開始時學生們還頗有興趣地聆聽,但後來卻起了反效果,認為老師「不務教業」。

進行國民教育,還需注意結合澳門實際情況。澳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豐富,如觀音堂內就有第一個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簽署的一邊大一邊小的石桌,蓮峰廟是當年林則徐巡視澳門以宣示主權的駐地,鄭家大屋是鄭觀應撰寫《盛世危言》時的居所,還有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走出第一步的「中西藥局」,及葉挺將軍故居等。應當充分利用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解放軍駐澳部隊,最近也建成了軍事博覽館。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大家一齊來做,這不但是澳門特區政府的責任,澳門中聯辦、外交部公署,和放軍駐澳部隊也宜主動積極合作。與此同時,對於青年參加解放軍,希望能當上國家外交幹部等訴求,也不要澆冷水,相反還應熱情鼓勵,並創造有利條件,滿足他們的意願。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