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獅城

胡正躍

今年(按:日期為去年)8月,利用假期,到新加坡作了一次私人旅行。二十年前,我曾在此常駐過四年。故地重遊。城還是那座城,國家還是那個國家。只是:高樓大廈增加了,道路兩旁樹木長高了,車水馬龍景況更勝當年。

變化最大的當屬濱海灣一帶。二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灘塗,今天已成該國最具魅力的城區。新建的金沙酒店、藝術中心、室內植物館、擎天大樹和摩天輪等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而鄰近的濱海灣花園則萬木蒼翠、千花競放,似正敞開雙臂,歡迎八方遊客。

魚尾獅公園拓展很多,增加了一頭大型石獅,且會噴水,引來諸多遊客拍照。新加坡河沿岸高樓更多了,但看上去尚屬協調,有點像到了曼哈頓的感覺。小印度一帶變化很多,發展出許多高樓,有些認不出來了。

植物園裡,遊客和晨練者穿梭在各種熱帶樹木和花草之間。自拍成了新景觀。胡姬公園則規模更大、品種更多、擺放更具藝術性。這絕對是我所見到過的最值得一看的熱帶蘭花彙聚地。

100多年前,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舊址“晚晴園”,幾經修整,院子規模更加暇整,室內陳設明顯增多,內容介紹也更加系統。尤為難得的是,在“晚晴園”旁邊又增辟了一個“中山公園”。由此足見當地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也展現了對中國人民的一份情義。

東海岸濤聲依舊。海鮮大排檔裡的黑椒螃蟹鮮美如昔。後港的榴槤鋪子略有裝修,攤主也換了年輕一代。但由於正當季節,來自馬來西亞的“貓山王”還是很解饞。找到了那家肉骨茶老店,令人有不虛此行之感。

過去二十年,國際和地區形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惟新加坡歷經兩次金融危機而屹立不倒,繼續保持蓬勃發展。今日之新加坡,無論怎樣衡量,都仍是東南亞地區最具競爭力和最富活力的國家。

強烈的憂患意識,超前的發展思路,精明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學的市政規劃和較高的公民素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基本特質,也是我二十年同這個國家打交道的一點心得。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二十多年,中新關係也持續得到健康發展。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各領域合作全面推進。新加坡國家很小,人口不多,但對華貿易長期處於東盟十國當中首兩位,去年達到914.3億美元。在東盟國家中,新加坡是唯一同我國簽署雙邊自貿協定的國家。對華投資方面,新加坡更是一馬當先。雙方攜手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迄今仍是我與各國類似合作項目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雙方合作的大型項目還有無錫-新加坡工業園、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吉林現代農業食品合作區等。這些項目都是雙方從實際出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物。中新兩國在金融、勞務、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等領域也有很好的合作。中方重視新加坡的發展經驗。多年來,已相繼派出上萬名各級官員前往考察、交流。目前,我國有3萬多名留學生在新加坡學習,而新加坡在華長期留學人數也達上千人之多。新加坡向來重視人才儲備,派那麼多學生來華學習顯然是一項著眼長遠的舉措。近年來,新方也派出一些高級公務員代表團赴華考察,瞭解中國國情,結交朋友,拓展合作。2012年,中國為新加坡送去一對大熊貓,在當地引起轟動效應,成為名副其實的“親善大使”。

曾經有人問我中新關係的特點是什麼?我覺得大致可以概括為:建交晚、起點高、合作廣、潛力大。回過頭來看,這幾個字目前也還適用。重要的是,雙方要繼續共同努力,不僅政府層面,民間各界都要為兩國友好、互利合作多做貢獻。

看到中新關係良好的發展勢頭,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忘記兩個人。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李光耀。

新加坡是鄧小平出訪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時間是1978年11月。這個時間離兩國正式建交還有12年。但如果我們說鄧、李兩位是中新關係的創始人卻一點兒都不為過。因為那次訪問非常成功,鄧、李之間的會談涉及諸多雙方關心的重大問題,其意義遠超出雙邊關係那麼簡單。當時中國正處於10年浩劫之後重新構劃發展藍圖的關鍵時刻。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及成功經驗對小平同志觸動很深,他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專門指出:“要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李光耀對小平同志極為敬佩。我本人曾多次參加李光耀同我國歷代領導人之間的會晤,他差不多每次都會提到鄧小平和他同鄧之間的談話內容,那種惺惺相惜之情溢於言表。李光耀在回憶錄中稱鄧小平是他所見過的領導人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人中之傑”和“中國歷史上偉大人物”。

記得小平同志去世時,我還在使館工作。李光耀曾親自前來弔唁,表達哀思。當天,新加坡《聯合早報》還發表了兩篇悼念文章。一篇由李光耀親自撰寫,另一篇則是由李光耀推薦給鄧小平的曾擔任中國沿海開發區經濟顧問的新加坡前副總理吳慶瑞先生所寫。李光耀的文章憶及同小平同志的交往及對這位革命老人歷史貢獻的高度讚揚;吳慶瑞則強調鄧小平拯救了整個東南亞,原因是他及時出手制止了某個國家在本地區的侵略擴張行徑。

那幾天,我們使館臨時搭建了一個弔唁廳。使館主要外交官分批在現場接待一批又一批前來表達哀思的新加坡各界人士。使館院子裡擺滿了成百上千的用鮮花製作的花圈。這是一種特殊經歷,使我們看到一代偉人鄧小平在海外的巨大影響,也看到了中新關係未來發展的深厚基礎。

此次重返新加坡,恰逢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8月22日)。一下飛機,我便和朋友相約一起去拜謁了坐落在新加坡河邊上的鄧小平銅像。擺放該銅像的建議系由新方提出。我方在報經中央批准後,便由外交部負責具體落實。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該座銅像,心情十分激動。新方所選位置甚好,銅像本身莊重、肅穆,突顯了小平同志幹練、堅毅的風采。銅像背面鐫刻著一段中英文字:“此碑為紀念新加坡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二十周年而立,由內閣資政李光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於2010年11月14日揭幕”。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李光耀同我國幾代領導人都有密切交往。早在中新建交之前,他就多次訪華,建交之後差不多年年都來,迄今已訪華三十多次。他每次來訪都必定會見中國領導人,而且每次都經過精心準備,或為傳遞一些重要資訊,或為推動一些務實合作。他對重大國際問題特別是世界發展趨勢有自己獨到觀察見解,他同西方世界智庫接觸很多,總能得到最新資訊。李光耀樂見中國崛起和發展,相信中國人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同時也看到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等基本國情,認同中國必須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李光耀是第一位走進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講的外國領導人。那次我本人也有陪同前往。李光耀的講話風格坦誠、務實,少客套,但邏輯嚴密、言之有物,很有感染力。我因工作關係,曾多次到機場迎送李光耀夫婦。新加坡很富,李光耀資格很老,但他從不坐專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都帶著老伴柯玉芝女士同行。他們年輕時是劍橋的同學。李光耀從政後,兩人終身牽手相伴,相濡以沫。每次看到兩位銀髮老人攜手扶持、相敬如賓的情景,我總覺得他們身上融合了東西方文明的優良品質,不禁令人肅然起敬。記得數年前,有位我很尊敬的人士問我對李光耀的看法,我說:“他身上流的是華人的血,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維護的是新加坡的利益。”我至今仍這樣認為。

新加坡地方不大,每次出入酒店,烏節路總是必經之地。

在繁華的烏節路兩旁有兩個去處留給我的記憶最深。一個是總統府,另一個是過去的文華酒店。

新加坡總統府始建於100多年之前,昔日是英國皇室代表的官邸。今天則是總統、總理辦公和會客的重要場所,也是重要國事活動舉辦地。

由於中新關係密切,中國領導人訪新十分頻繁。對我而言,無論是常駐期間還是後來隨團訪新,都有機會多次進入這座園林式院落,見證兩國領導人的重要會談。友好、坦誠、務實是中新領導人會晤的主旋律。很多重大合作項目都是由兩國領導人達成原則共識後由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去具體落實的。舉例而言,一個蘇州工業園區項目,不知花去了兩國領導人多少精力。這些局外人是無法想像的。

由於新加坡領導人中不少都懂華語,這對我方翻譯是一大考驗。李光耀系律師出身,用詞嚴謹,對翻譯要求很高。但他也十分愛惜人才,對我國外交部翻譯室譯員評價很高。這麼多年來,李光耀一直堅持學華語,其聽力和口語水準進步之大令人驚訝。吳作棟過去很少講華語,這些年則進步很快,這可能同他主推天津生態城項目和出任博鼇亞洲論壇理事,同中國人打交道日益增多有關。李顯龍總理小學是華校,華語十分流利,但他在正式會談中仍堅持用英文表達,偶爾也會糾正一下翻譯的用詞。實際上,經過這二十多年的交往與合作,不僅新加坡多位內閣成員,即使普通百姓,現在講華語的人多了,華語講得好的也多了。新一代商界翹楚中,精通英、中雙語的人明顯增多。這與中國快速發展有關,也是中新各領域合作不斷加深的需要。

在新加坡歷任總統中,我較為熟悉的有兩位。其一是王鼎昌先生,另一位是納丹先生。王總統華語很好,一手小楷書法相當漂亮。我在新加坡常駐時他還在任。他對中國的發展很關心,有時會讓秘書向我們索要一些介紹中國最新情況的資料和錄影帶等。他是一個平易近人的領導人,見了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常常會攀談上兩句。2001年,我在馬來西亞當大使。恰逢他來雲頂散心。我應邀上山出席新加坡大使為他舉行的晚宴。那次我們聊得很開心。他詳細介紹了當年作為陪同部長接待鄧小平訪新的情況,對小平同志極為敬重。他說因其華文老師是四川人,因而小平同志較為濃重四川口音聽起來不但不吃力,反而覺得很親切。王總統還記得當年小平同志親口對他說“新加坡啥子都好,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緊接著指出,現在中國發展這麼快,短短二十年有些地方如上海浦東和深圳等地,某些方面已經趕上甚至超過新加坡了,有一天,新加坡人會說,我們要向中國學習了。我向他介紹了一些中國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