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由行”向哪里去

3月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會上,當有記者問及“香港各界對內地居民赴港購物有不同聲音,實施多年的自由行政策會否收緊”時,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我清楚記得內地居民到香港個人遊的政策和深圳居民一簽多次往返的政策,是香港在亞洲金融危機時,由香港特區政府建議、中央政府批准實施的。10多年來,對擴大香港居民就業、推動香港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同時表示:“隨著赴港人數的增加,個人遊政策和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任何一個城市的設計,其服務功能、基礎設施、接待能力,對遊客數量都有限制。這是由一個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投入所決定的。中央政府對這些新情況和問題非常重視,有關部門也和特區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繫,已採取了許多應對措施,不斷調整有關政策。我相信,不會對兩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合作產生影響。”

據公安部網站消息,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3月6日在北京會見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並表示,對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和“一簽多行”問題,內地公安機關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措施。

對“是否會收緊赴港自由行政策”,華人首富李嘉誠說:“如果即日叫停內地遊客來港自由行,港股就有可能下跌1000點以上。”

今年兩會期間,關於赴港自由行的討論在持續發酵。

當然,這首先是個旅遊政策問題。從2003年7月廣州、深圳等內地4城市居民首次以個人身份赴港旅遊啟動以來,至今已擴大到全國22個省區市的49個城市,且從2009年起,深圳等城市居民實現“一簽多行”,不受時間、次數的限制。去年,香港接待入境遊客6084萬人次,其中4724.8萬人次來自內地,占4/5;內地遊客中,自由行的又占約3/5。

支持繼續並要求擴大自由行範圍的一派認為,讓更多內地遊客赴港旅遊可以壯大旅遊業,拉動經濟繁榮和擴大就業。而反對自由行政策、特別是反對擴大實施城市範圍的一派認為,香港城市空間有限,赴港遊客進一步增加,會給居民生活造成壓力。雙方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筆者以為,是擴大還是限制自由行的判斷標準非常簡單,就是香港的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是否可進一步增加,赴港遊客是否已超過香港的最大承載力。以旅遊接待中最重要的環節—賓館來看,2002年入境遊客1656.6萬人次,共有客房38949間,客房出租率84%;2013年入境遊客5424.7萬人次,共有客房67894間,客房出租率89%。去年內地過夜旅客1907.7萬人次,只占內地遊客的2/5,香港的客房出租率為90%。可見,由於市場的自動調節作用,10多年中賓館床位翻了一番,住宿設施基本能滿足過夜遊客的需要,並使賓館業的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這與內地賓館60%的客房出租率形成巨大反差。從市內交通看,雖然訪港旅客對市內交通造成了一定壓力,但也未達到不能正常運行的程度。

香港最基本的特徵是國際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並一貫實行寬鬆和開放的出入境政策,對165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實行7~180天的免簽入境政策。對世界各國的國民採取如此寬鬆的入境政策,筆者認為從常理來推斷,對內地同胞如採取限制入境政策,恐怕不僅與自由港的地位與形象不相符,也不近人情,更不符合出入境便利化的世界潮流。

在自由行政策問題上鬧得沸沸揚揚,表面上看是對一項旅遊政策的爭論,其背後隱含的問題已遠超旅遊層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由。

首先,在香港本身的社會生態與經濟狀況方面,內地遊客雖對香港經濟與就業有較大作用,但從旅遊接待中得到直接利益的,主要是旅遊景點、旅館、餐飲、零售、奢侈品、出租車等行業以及物業持有者,而數千萬遊客湧入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如部分地段交通擁堵、某些食品和日用品漲價、居民生活不便等),卻是由大部分不直接受益的普通市民來承受。再聯繫到近年來香港經濟不振、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擴大,基尼係數逼近0.6的危險線,市民生活壓力增加。於是,民怨轉向內地遊客,尤其是朝向多是一日游的自由行遊客,就不難理解了。可見,在人流滾滾與錢流滾滾面前,對自由行的不同聲音代表了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訴求。

其次,是香港與內地關係中深層次因素的浮沉。香港回歸以來,香港來內地遊客從1997年的3977萬人次(占內地入境遊客總數的69%)增長到2014年的7613.2萬人次(占內地入境遊客總數的59.2%);同時,內地赴港旅遊從1997年的225.9萬人次(占香港入境遊客的21.7%),增長到2014年的4724.8萬人次(占香港入境遊客的78%),雙方互為最大的旅遊目的地與客源地。

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雙向旅遊對兩地旅遊業和經濟增長的作用不言自明,對促進兩地民眾之間相互瞭解的正面作用更為寶貴。但毋庸諱言,由於歷史的背景和現實的原因,兩地民眾之間的隔閡、誤解及價值觀的差異依然存在。

近年來,不論是個別香港導遊的惡言劣行,還是少數內地遊客的不良行為,每每被過度渲染和誇大,把少數說成整體、個別當作普遍,產生了廣泛的負面印象。在赴港自由行問題上的過度敏感,折射出兩地關係中的深層次問題,而某些內外政治勢力則借題發揮、推波助瀾。

無論為維護香港自由港的形象、推動香港經濟社會健康行進,還是進一步推進兩地更加緊密的合作、促進雙方旅遊的共發展,自由行政策無疑都不應被取消,而且還應進一步擴大範圍。香港人要發展、內地人要觀光購物,兩地都有進一步開放自由行的需求。筆者一直認為,目前自由行限定在24個城市是暫時之計,最終應包括內地所有城鄉、全體民眾。

當然,在實行自由行的政策措施方面也有需調整、完善之處。如廣、深居民“一簽多行”的旅客人次從2009年的147萬猛增至去年的1485萬,有人每個月往返超過十幾次、甚至一日數次,其中有“水貨”倒賣者,還有買醬油等日用品者。筆者建議,把“一簽多行”改為“一簽若干行”,緩解接待壓力;對那些用“一簽多行”倒賣“水貨”的牟利者應予限制,抑或建立“黑名單”制度;在香港—深圳對接地開設特定日用品商城或開展跨境網購業務,減少為“打醬油”而過境的“旅客”;香港方面研究最大和最佳旅客接待能力並在網上即時公佈到港遊客人數、酒店出租率等信息,發佈赴港旅遊的警示級別;運用價格手段鼓勵遊客網上預訂客房,避免遊客夜宿大巴現象的再發生;在長假期間放開旅遊服務價格,用價格浮動機制分流遊客等方法,以削峰減流、緩解客流過分集中。

應當看到,香港陸地面積僅1104平方公里,僅為上海的1/5和北京的1/15,地域空間有限;常住人口723萬,為上海、北京的1/3,常住人口的密度高於上海、北京。為此,香港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需進一步研究城市最大和最佳的一日游和過夜旅客接待量,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調整城市功能區佈局,合理劃分國際金融、商務、會展與旅遊產業功能區的銜接與互補,妥善安排當地居民生活、休閒與外來遊客觀光度假、購物娛樂區域,使遊客與居民既有交流共享的空間、又有相對分離的活動空間,在完善與擴大商務、旅遊接待的同時保障和改善常住居民的生活環境,並充分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借助智能信息系統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

這是香港和澳門共同面臨的課題,而且,上海、北京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王興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