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該如何改版

改版,對於身處轉型社會的我國報業來說,已是一種常態。回首2012年,從2月6日《北京晨報》改版開始,《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新京報》《廣州日報》《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華西都市報》  《深圳晚報》  《生活新報》  《都市時報》《山東商報》等一連串的報紙都出現在改版名單上。

這些報紙何以在2012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改版?集體改版潮的背後說明瞭什麼?報業改版的方向又在哪里?

報紙的改版對於報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促進。但是,也有人擔心報紙的改版會不會變成一種“都流行西裝了,還在那裏研究中山裝怎麼改進”的方向性錯誤?這種擔心實際上也是近年來一直困擾報業發展思路的反映:報業的明天在哪里?互聯網來了,移動互聯來了,報紙還有明天嗎?路在何方?

對於報業的未來,業界與學界一直有三種態度--“消亡派”認為,盡管很難說清報紙消亡的時間,但認為報紙必將走向終結;“悲觀派”認為,“紙死報不死”,紙可能消失,但“報”不死:“樂觀派”認為,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報紙長久的晶牌積澱,以及它的攜帶性及獲取信息的便利性和相對廉價,報紙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光明的。

筆者認為,報紙應當還有較長的存在週期,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報紙作為一種媒介,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縮。很難想像,未來30年後報業仍能維持黃金歲月裏“一枝獨秀,一報獨大”的格局。

眼下,報業可以做的有兩件事。一方面,在現階段,報紙需要深入探究如何借助改版,使報紙在網絡時代留住更多的讀者,並通過改版,創新機制,使報社的釆編隊伍爆發出更大的活力。在改版前,首先要研究多媒體環境下受眾對媒體的消費習慣。比如其消費媒體的時間是有限恒定的,還是會適時增長的?當受眾擁有多媒體渠道時,他是如何分配消費不同媒體的時間及場合的?會重點使用一種,還是會同時選用?這種多媒體平臺的消費習慣對報紙的閱讀有何影響等。但對於這些問題,國內幾乎沒有任何組織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美國的報業協會做過的調查聲稱,一方面,80%使用互聯網的成年人,有74%會通過各種形式的媒介平臺閱讀本地報紙(即印刷版和網絡版),另一方面,擁有手機、平板電腦及網絡的人事實上增加了觸媒時間。但中國讀者消費媒體的習慣是否與美國人一樣?特點又是什麼?卻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

其次,對於一直讓報紙恐懼的“讀者老化問題”,各家報紙是否能準確地知道自己這些“老讀者”老到什麼程度?有什麼需求?對於非常渴望吸引到的年輕讀者,如何通過一系列的系統工程,讓他們接觸到報紙、喜歡上報紙,成為報紙的讀者?報紙僅僅意識到危機是不夠的,只有維系好老讀者,吸引新讀者,與讀者一起成長,才能順利地實現轉型。

另一方面,報業也需要適時進行戰略佈局。今年的報業廣告形勢被業內稱為繼2005和2008年後的“第三次低谷”,有關學者甚至再一次提出了“報業拐點論”。業內人士也認為,單純依靠廣告收入的報業集團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而不少報業集團因為進行了多元化的發展及新媒體的戰略佈局,分散了風險,整體收入預估仍能增長。這也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在做大做強報紙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全媒體的建構,而在進行建構的同時,對集群內容進行合理分配與創新,也應該是報紙改版的新命題。

(任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