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閱兵路,半部建軍史

    《亮陣——共和國大閱兵》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新中國成立以來,包括1981年華北大閱兵在內,至本書出版時,一共舉行過14次大規模閱兵,其中有13次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本書選摘了開國大典、建國5週年、10週年、35週年和50週年的5次閱兵儀式,回眸曾經的閱兵場景,再現閱兵大典上的精彩片斷。

1949年:開國大閱兵,世界記住了中國

1949年7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了聶榮臻有關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以及楊成武關於閱兵方案中主要內容的彙報。經過討論,《閱兵典禮方案》順利通過了。然而,開國大閱兵的地點選在哪?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8月,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經過反覆研究論證將兩套方案交給了周恩來。第一套方案:閱兵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經過再三斟酌和權衡,周恩來寫下了自己的意見: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

此時,距離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南苑機場上,航空局集中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飛行員和五花八門的飛機,但這些飛機不僅舊而且雜,其機型主要有五種:野馬式P-51型戰鬥機、蚊式轟炸機、C-46型運輸機、RT-19型教練機和L-5型聯絡機。這些飛機各有各的高度,各有各的速度,就是同一型號的飛機,速度也因零件拆換而不同。除了速度,高度也是一大難關。經過認真準備,空軍參加檢閱的計劃圖終於交到大會籌委會,航圖規定所有的飛機在通縣雙橋鐵塔尖會合,分出高度,編好隊形,再飛向天安門。隨後,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計劃表於9月22日正式出臺,它比地面閱兵部隊的組建遲了整整一個月。此刻,距開國大典只剩下200小時了。

那時,我軍還沒有雷達等航空通信設備,也沒有空中導航系統,有的飛機連機艙的儀錶還是壞的。怎樣解決引導受閱飛機準確飛越天安門這個問題呢?當年駕機飛過天安門的空軍原副司令員林虎回憶說:那時候沒有專用的航空地圖,只能用北平地圖當作航圖,用尺子量量算算,把航線標定,選了通縣的雙橋鎮。那裏有個比較明顯的樓房,上頭擺上白布,如果天氣能見度不好,只要到雙橋上空把方向盤對好了,就可以直接飛到天安門上空。通過天安門還有一個問題,不能飛得太偏離地面遊行隊伍,高度也要剛好,觀禮臺上的人抬頭就能看到,下邊遊行的也能看到。

導航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南苑飛行中隊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北平的防空安全,如果在受閱時,北平受到敵機的偷襲怎麼辦?經過反覆研究和推敲,航空局作戰教育處處長方槐向聶榮臻提交了一個連擔任飛行閱兵顧問的前蘇聯專家都十分震驚的“帶彈受閱飛行”預案。而按照世界閱兵的慣例,為安全起見,閱兵時任何兵種都不能攜帶實彈,飛機就更不用說了。況且當時受閱飛機機種很雜、性能很不穩定,危險系數很大。“帶彈飛行”無疑是一件十分危險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即使這樣,這一方案還是得到了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的認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聶榮臻親自來到南苑機場挑選了帶彈飛行的飛機和飛行員。

10月1日,當新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了聲震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聲,閱兵達到了高潮,毛澤東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綜觀整個開國大閱兵,當時是以步兵、騎兵為主,海軍只有兩個排面,空軍只有17架飛機。那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500多萬部隊,絕大多數是步兵。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檢閱的裝備有日制九七式“老頭坦克”、150毫米“花炮”、德制七九步槍、捷克式輕機槍……這些受閱的“萬國牌”武器出自十幾個國家。

1954年:嘉賓雲集,高朋滿座,盛況空前

1954年10月1日,在喜悅的氣氛中,首都北京迎來了一批參加新中國成立5週年慶典的外國友人,包括前蘇聯、波蘭、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越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等11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87個國家的貴賓和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一時嘉賓雲集,高朋滿座,盛況空前。

地面受閱部隊在天安門廣場和東長安街列隊,空中受閱梯隊在北京附近機場待命起飛。10時,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週年國慶典禮開始!”這時,樂隊高奏國歌,禮炮齊鳴。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排列在廣場上的受閱部隊,並向他們致節日的祝賀。

國慶5週年閱兵規模是新中國成立後較大的一次。受閱部隊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編成,組成了包括軍事學院、海軍學校、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坦克學校、航空學校、摩托化兵團、內蒙古騎兵團、傘兵、高炮、航空兵等方隊在內的38個方隊和4個飛行梯隊,共10384人。這次閱兵與開國大典閱兵相比,從數量上遠不如開國大典閱兵的人數多,但在部隊編成和武器裝備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國大典的受閱部隊主要由陸軍編成,海軍和空軍數量很少,技術兵種只佔3%。而國慶5週年受閱部隊由諸多兵種編成,它反映了解放軍的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迅速發展。開國大典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萬國牌”,型號、口徑、出產國極不統一。國慶5週年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蘇式的,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是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一大進步。

1954年閱兵大典上,騎兵部隊最後一次接受檢閱後,永遠淡出了國慶閱兵的行列。騎兵方隊自1949年連續6年參加了國慶閱兵,其中在開國大典閱兵中,步兵、騎兵佔了主角。在戰爭年代,騎兵因為特有的快速力、衝擊力和獨立作戰能力,被譽為“馬刀下的輝煌”。到解放戰爭時期,騎兵部隊最多時達到12個騎兵師。這些被譽為“草上飛”的騎兵部隊,在我軍對敵鬥爭中曾經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我軍以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在歷史上最多時達到10萬騎士的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消失了。

除了騎兵這個兵種,人民解放軍還相繼有鐵道兵、基建工程兵、探照兵、司號兵和公安兵等7個兵種陸續消失,一些新的兵種又不斷產生。比如: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特種偵察兵、氣象兵等,這些新兵種的出現,見證了我軍的現代化進程。

1959年:10週年慶典,70萬人的狂歡

新中國成立10週年閱兵與5年前國慶閱兵相比,取消了騎兵、三輪摩托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受閱的人數增加了三分之一。

此次閱兵式上出現了一支特殊隊伍———“首都民兵師”。民兵隊伍在1951年國慶閱兵中首次出現,當時被稱作“民兵遊擊隊”,頭紮白毛巾,上穿對襟白襯衣,人數也不多。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大辦民兵師”,民兵隊伍迅速發展壯大。10週年國慶閱兵儀式上出現的首都民兵師,除沒有空軍、海軍外,共含有17個軍兵種,充分體現出“全民皆兵”運動的深入開展。

1954年至1959年是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步和取得重大成就的階段。在1959年國慶閱兵上,最令人興奮的是,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裝備的56式衝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9式坦克、殲-5型殲擊機等新式武器閃亮登場。

1984年:“大國長劍”撩開神秘面紗

1981年,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同志出任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新時代的閱兵呼之欲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盤馬彎弓,蓄勢待發。

1981年3月10日,鄧小平神色凝重地指出,部隊閱兵式、分列式也好久沒搞了。不能說閱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義,這些東西對部隊的作風培養是很有作用的。通過搞閱兵式、分列式,把軍隊擺一擺給人民看。同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1984年10月1日舉行國慶35週年閱兵。

在1984年閱兵村裏,第一次出現了女兵們的青春身影,她們是這次受閱方隊中一道最明媚、最亮麗的風景。女兵方隊組建後,女兵的訓練標準和男兵們完全一樣。要求達到以標準姿勢立正站立1小時以上,齊步、正步每步75釐米,一分鐘走116步。女兵們每天訓練都在10小時以上,腿練腫了,臉曬黑了,腳底的血泡變成了老繭。就這樣沒有一個人人打退堂鼓。

這次閱兵式上,誰也不曾料到,被譽為中國軍隊天之驕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即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突然從神秘的歷史帷幕後面走了出來。如同當年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一樣,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人們好奇于這支兵種的神秘,他們總是穿行於人跡罕至的荒原密林之間,默默無聞地將一枚枚驚天神劍送上天空,人們也驚嘆於它的每一次沉默之後的雷霆“亮劍”。

在閱兵式上,戰略導彈方隊的9輛大型牽引車,載著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戰略導彈首次公開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威風凜凜的“大國長劍”在北京長安街上第一次撩開她神秘面紗時,幾乎震驚了整個世界。美聯社報道說:“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展現了它的實力,它顯示出中國有相當高的製造水準,它的出現足以預防任何形式的戰爭。”英國《泰晤士報》撰文指出:“一條沉睡的東方巨龍醒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引人注意:受閱部隊在這一天全部換上了新式軍裝;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高級將領們的身上,穿的還是舊式的確良軍服。這個細節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透露:我們的軍隊和當時的整個國家一樣,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1999年:50華誕,迎接新世紀的盛典

在人類即將步入21世紀的時候,迎來了偉大祖國50華誕的光輝節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於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13次國慶大閱兵,亦稱世紀大閱兵。

10月1日10時整,隨著大會主持人一聲令下,60門禮炮分28門為一組交替鳴放出50響,宣告慶典開始。走過260米紅色地毯鋪就的通道,國旗護衛隊在國旗桿基座前一字排開,持槍面向天安門城樓肅立。升旗手接過國旗,右手朝天一揮,一道燦爛的紅霞便脫手招展在金秋的微風中。全場肅立,悄然無聲,天安門城樓對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指揮臺上,穿軍禮服、戴白手套的總指揮於海抬起了雙臂。10時04分,隨著於海雙臂有力地一揮,激昂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立時響徹雲霄,全場數十萬人同聲高唱起激越高亢的國歌。

這是50年來13次國慶閱兵中兵種最多的一次。這一天,人們幸運地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誕生的四個新兵種———海軍陸戰隊、特警部隊、預備役部隊與飛行員方隊,第一次昂首闊步地亮相在天安門前。

由坦克、步兵戰鬥車、裝甲輸送車、牽引火炮、自行火炮、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艦艦導彈、地空導彈、地地導彈等409台(輛)地面重裝備組成的25個鋼鐵方陣,獻給共和國母親一首和平、自由、獨立、尊嚴的壯歌。

在25個車輛方隊裏,車載的四個倚天長劍方隊護衛其後。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繼1984年國慶35週年第一次走出歷史帷幕之後,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驚訝地發現,與15年前相比,中國“長劍”變小了,變短了。正是這種變化,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實現了歷史的跨越:體積小了,威力卻增大了,機動性能增強了!它昭示著我軍戰略導彈部隊已經形成核常兼備、高度機動、遠中近配套,具有雙重威懾、雙重打擊的力量,在全球戰略均衡中舉足輕重。

天安門上空,戰鷹矯健,10個空中梯隊組成的強大機群超低空呼嘯而來。25架塗著迷彩的直升機、107架新型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穿雲破霧,陸海空航空兵首次聯合編隊受閱。與以往歷次天安門大閱兵不同的是,這10個梯隊不僅規模最大,而且是由空軍、海軍、陸軍三個軍種的航空兵組成。

這年國慶大閱兵的特點十分突出,是我軍品質建設的時代飛躍,是我軍戰鬥力的歷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