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的危害及防治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是生命細胞基礎代謝的必需物質。一般說來,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中膽固醇主要用於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而甘油三酯則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

膽固醇大部分由肝臟製造合成,稱為內源型膽固醇;一部分來自富含膽固醇的食物,例如蛋黃、奶油、腦髓、動物內臟等,稱為外源型膽固醇。膽固醇必須和脂蛋白結合才能運送到體內各部發揮作用,主要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與膽固醇結合將其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時,便積存在血管壁上,而引起動脈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與膽固醇結合後,將其從周圍組織運回肝臟排出體外,以減少或避免血管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扮演著血管清道夫的角色,因此它被稱為“好膽固醇”。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脂症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等的危險因素;是促進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高血脂症還可導致脂肪肝、肝硬化、膽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周圍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高血脂的危害,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不少人對血脂認識存在以下誤區,應該加以糾正。

誤區一 肥肉有百害無一利

有些血脂升高的人,非常害怕吃肥肉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其實,膽固醇除了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係外,還有許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例如能轉化成膽汁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腎上腺皮質激素,發揮對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轉化為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發揮其對生育的調節作用等等。這種膽固醇主要來自脂肪食物,因此,應該適當的攝入肥肉。

誤區二 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有人總認為血脂就是甘油三酯,其他項目異常不重要。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質的總稱,主要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起嚴重危害的主要是總膽固醇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過高,它們是形成動脈粥樣斑塊,引起血管狹窄或破裂,導致急性心梗、腦中風等重要因素。甘油三酯的增加與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病關係不明確,但可以誘發胰腺炎。

誤區三 化驗值正常就平安

血液中總膽固醇的理想值小於5.2mmol/L,臨界值在5.2~6.2 mmol/L之間,超過6.2 mmol/L就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理想值為3.4 mmol/L,臨界值為3.4~4.2 mmol/L,大於4.2 mmol/L就是升高;甘油三酯的理想值應小於2.3 mmol/L,臨界值為2.3~2.7 mmol/L,大於2.7 mmol/L就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理想值應大於1.3 mmol/L,臨界值為0.9~1.3 mmol/L,低於0.9 mmol/L就有危害了。

健康人群血脂各項不超標準可視為正常。如果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甚至曾經發生過心梗、腦中風、腎功能不全等的患者,血脂目標值不單是正常,要求控制的更低,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應低於2.1 mmol/L;易患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絕經女性、肥胖、有黃色瘤、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LDL-C不應高於3.0 mmol/L。

誤區四 膽固醇不達標無大礙

有些患者認為膽固醇異常是一種慢性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時半會兒不會導致健康出大問題。實際上,動脈粥樣硬化的特點是:“慢性進展、急性突變、全程炎症。”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形成動斑塊,就像一個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急性心梗、中風等。北京市一項統計表明:近10年內,35~44歲之間的男性居民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率增加了111%,45~54歲之間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所以,應該儘早控制。

關於高血脂的治療

當通過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後,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準時,就必須開始藥物治療。目前調血脂藥物有他汀類和貝特類。他汀類主要有舒降之、立普妥。它們的功效,一方面可以抑制膽固醇和合成,一方面又清除游離的膽固醇,還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保護血管內皮、抗血栓和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對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預防療效;貝特類主要有非諾貝特、力平脂。它們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

“三高”患者或曾發生心肌梗塞、腦卒中等患者,需要長期服用他汀類降脂藥。降脂藥應在每晚睡覺前服用,因為膽固醇是在夜間合成,此時療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