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圖書館服務品牌助推文產發展

陳觀生

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及文化水準亦不斷的提升,進而對社會文化教育方面都有更大的需求。公共圖書館對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有重大的幫助,近年,特區政府投放大量的資源於各區興建及發展公共圖書館,使得公共圖書館體系日漸擴大,滲透各地區,為市民提供豐富的館藏資訊、多元化的服務及休閒舒適的館舍。日前,位於中央公園內的氹仔圖書館開幕,是本澳目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可以說,近期本澳公共圖書館引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隨著發展的迅速,亦為本澳公共圖書館事業帶來多個發展上問題。

公共圖書館迎來發展新機遇

澳門為遠東最早發展圖書館事業的地區,其第一所圖書館可追溯至1594年成立的聖保祿學院圖書館。于1727年,澳門成立第二所圖書館——聖瑟修院圖書館,及至1895年,澳督高斯達任命一個由中學教師組成的委員會,編寫國立書包章程,成立澳門第一所公共圖書館,即澳門中央圖書館。2005年,澳門共有240多間圖書館,其中公共圖書館47間,主要由文化局中央圖書館、民政總署、教育暨青年局及民間社團等四大系統辦館,平均每間公共圖書館需接待近萬名市民,而以面積計算,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圖書館兩間。

日前,位於中央公園內的氹仔圖書館開幕,館內設有育嬰室及兒童劇場等,並提供自助借還書系統服務。氹仔圖書館是本澳目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這個第一可能很快被未來的中央圖書館取代。可以說,近期本澳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有著令人驚喜不斷的景象,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其一,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長期不足問題得到解決。氹仔圖書館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預計最高藏書量15萬冊,除了有閱覽區和多媒體室,還有兒童劇場、放映室和展示區等。氹仔中央公園圖書館建成之後,未能很快投入使用,主要原因是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長期不足。將合併到文化局的藝術博物館也面對同樣的問題,藝博館只有不足60名員工,期望未來可以增聘1成人手。文化局去年底表示,局方透過中央招聘的技術輔導人員,如得到有關部門全力協助與配合,部分接受基本培訓後預計可以在明年開始工作,暫時紓緩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長期不足問題,為氹仔中央公園圖書館盡快投入服務創造前提條件。氹仔圖書館正式開幕,說明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其二,兩大圖書館系統合併,協調、資源使用及工作規劃會更完善,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據資料顯示,本澳過往的圖書館系統有兩個,中央圖書館系統由1所總館和6所分館組成,整個圖書館系統藏書50萬冊,其中總館藏書15萬冊,而新總館澳門新中央圖書館預計藏書78萬冊,由文化局管理;而民政總署圖書館系統由7所圖書館組成,整個圖書館系統藏書5.9萬冊,由民政總署管理。

這兩個系統的圖書館系統,現時正在合併。按照特區政府的計劃,民政總署的文化職能將同文化局整合,轄下的7間圖書館將被納入文化局的圖書館網絡運作。文化局中央圖書館館長鄧美蓮稱,已經做好準備,希望今年內完成法律程式,連同民署轄下的圖書館,未來文化局的圖書館網絡增至共16間,並計劃在沙梨頭和路環石排灣新設圖書館供市民使用。鄧美蓮稱,為配合服務,當局將增加數十名人手,亦會完善圖書館的管理系統。鄧美蓮表示,現時是前期交接階段,兩個部門的圖書借閱規則不同,館藏資源亦要整合,相信會令圖書館服務更加進步。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浩星表示,相信藝博館合併到文化局後,博物館或圖書館等之間的協調、資源使用及工作規劃會更完善,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其三,新中央圖書館功能規劃完成,今年內或可動工。籌建的新中央圖書館在一再延遲之後,文化局局長吳衛鳴今年4月表示,已完成新中央圖書館的功能規劃,希望爭取明年底前動工。新中央圖書館建設將合併舊法院和司法警察局舊址,吳衛鳴稱,由於建設不能破壞建築物本身,情況較複雜,所以需時較長。中央圖書館館長鄧美蓮表示,根據初步構思,新中央圖書館將設展覽廳、咖啡店、頂樓瞭望台等。鄧美蓮表示,去年已經全部完成新中央圖書館建築設計方案,今年會交給工務局編制施工計劃,需時1至2年,之後會公開招標,預計2017至2018年施工,爭取2019年完成。鄧美蓮指,計劃興建的新中央圖書館是將舊法院和司法警察局舊址合併,樓高約11層,設有咖啡室及書店等。

其四,特區政府未來投入更多資源發展公共圖書館。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氹仔圖書館開幕時表示,希望本澳將來設 24小時圖書館,照顧不同讀者的需要,當局目前首先考慮在紅街市圖書館作試點推行。譚俊榮又強調未來不會削減圖書館的資源,反而會投入更多,提升公民教育。文化局表示,未來會在石排灣、氹仔及沙梨頭開設新的圖書館,新館的面積及館藏量將顧及區內人口發展規模,相信可配合未來20至30年的需求。

建立完善圖書館法律體系

日前,文化局表示,今年下半年將展開公共圖書館服務問卷調查,作為制定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資料。筆者認為,本澳公共圖書館發展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完善的圖書館法律體系。

公共圖書館是為公眾服務的圖書館,一般由政府稅收來支持,並由公職人員來運作。與專業或學術圖書館不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物件可以針對兒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專業的圖書(包括通俗讀物、期刊雜誌和參考書籍)、公共資訊、互聯網的連接及圖書館教育。這類的圖書館也會收集與當地地方特色有關的書籍和資訊,並提供社區活動的場所和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頒佈了250多項圖書館法規,發達國家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圖書館法律體系,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頒佈了圖書館專門法律。在本澳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新形勢下,如果缺乏法律保障將給發展帶來了各種困難。

本澳有關圖書館的立法,主要是1989年澳葡政府時代的《法定收藏制度》,該制度雖然在2008年以行政法規形式予以修訂,但涉及的也只限於公共圖書館的收藏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圖書館法律體系,有幾個問題需要社會探討。

首先,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應否需要基本的法律遵循?使公共經費投入、工作人員招聘和管理服務等方面有基本法律保障。

其次,需要明確立“大法”還是立“小法”。所謂“大法”,就是針對整個行業的法律,適用於公共圖書館、私立圖書館、社團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圖書館,“小法”則是專門針對某類圖書館而言。有些人提出第一次對圖書館立法應該是統領行業的指導性法律,但面向整個圖書館業,由於牽涉面極廣,爭議可能會較多。有意見認為,“小法”更容易操作,而且公共圖書館最需要立法。

再次,《法定收藏制度》是否有效執行,怎樣監管?需要公開透明的制度保障。收藏制度規定,出版機構應向公共圖書館繳送樣本,但繳送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執行?繳送率多少?法律制度應定明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圖聯於1949年發佈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指出,“開辦和管理公共圖書館是國家和地方當局的責任,必須有具體的法規。”本澳社會經濟近年全面發展,就圖書館服務來說,社會各界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認識、重視程度普遍提高,推進立法、為圖書館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的時機已經成熟。特區政府應該考慮展開社會諮詢,展開《公共圖書館法》的立法工作。

還有,如何利用網路技術,有效擴大服務範圍,是本澳圖書館服務未來發展面臨的第二個挑戰。隨著網路的普及,使用者通過網路獲取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公共圖書館向使用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手段也由實體館藏資源借閱、舉辦各類講座與展覽等拓寬到通過網路提供開放的數位資源免費訪問流覽,這是網路環境下圖書館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所必須經歷的轉型。本澳公共圖書館發展未來的重點是通過各類物理的和虛擬的資訊網路傳輸平臺向全澳市民乃至全球使用者提供免費服務。除了建設整合現有的中央圖書館網站,還要密切跟蹤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出新的服務方式,如自助服務、智慧導航、電子觸控式螢幕閱讀、手持閱讀器、虛擬實境體驗等各種人性化、智慧化、數位化服務層出不窮,為到館讀者提供優質的資訊查詢環境和便捷的資訊獲取環境;還有基於互聯網的服務手段,包括虛擬參考諮詢、線上講座、線上培訓、網路閱讀、開放存取文庫服務等;基於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服務手段,如手機閱讀、短信服務、國圖漫遊、資源檢索服務等;基於數位電視的服務模式,開通圖書館專業電視頻道等。但本澳公共圖書館服務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法律可以說十分缺乏,需要在《公共圖書館法》的立法中進一步完善。

同時,在網路服務方面,還有一個需要十分注意的問題,就是降低提供網路服務的侵權風險。由於網路傳播領域存在複雜的利益糾葛,著作權侵權糾紛層出不窮,圖書館所提供的公益性免費網路服務也未能倖免。依法進行資源建設和網路服務是防範侵權風險的關鍵,推進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寬鬆的法制環境。《公共圖書館法》的立法必須在此方面加以規範,而著作權法也需設置“公益性圖書館無知侵權免於賠償”的條款。

形成圖書館服務品牌效應

據資料顯示,本澳公共圖書館的借閱人次連續四年以 10%比例下跌,網上閱讀平臺同樣出現問題。日前,文化局表示,本澳近年閱讀行為及習慣變化,外借閱讀數量下降,館內閱讀人次則持續增長。文化局今年下半年將展開公共圖書館服務問卷調查,作為制定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澳公共圖書館服務,除了借閱書籍及館內現場閱讀書報外,每年還舉辦各類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活動是原來分屬兩大公共圖書館系統的“親子閱讀節”以及圖書館周。

“親子閱讀節”由民政總署主辦,主要以嘉年華會形式,鼓勵家長帶子女參加,嘉年華設有精彩舞臺表演,攤位遊戲、親子工藝坊、兒童彩繪、親子品茗等,節目豐富多彩。主辦單位冀透過系列活動,加強家長重視親子閱讀。據介紹,民署圖書館過去十年,一直致力推廣親子共讀風氣。每年圖書館舉辦超過六百場閱讀推廣活動,當中約有八成活動是以親子及兒童為物件。親子閱讀節活動期間,還有多項配套活動,如攝影比賽、皮影小課堂、工藝坊、專題講座等。

圖書館周由澳門中央圖書館與民政總署、教育暨青年局等合辦。今年“澳門圖書館周”已踏入第十三屆,多項活動包括“逾期期刊義賣”、“荒島圖書館——舊書回收活動”、“書刊漂流”、“閱讀角”和主題多樣的工作坊等營造愉悅的閱讀氣氛。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澳門圖書館周”,主要為回應每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推動全民閱讀文化,在澳門散播閱讀種子。今年“澳門圖書館周”,在四月至五月期間陸續舉辦多項不同類型閱讀推廣活動,如專題講座、故事劇場、工作坊和比賽等,主辦單位還根據不同圖書館的定位和主題,精心佈置主題閱讀區及舉辦相關活動,讓讀者感受主題圖書館的特色及閱讀氛圍。

據活動主辦單位稱,活動舉辦至今,參加人數逐年上升,有一定成效。

不過,當局也承認本澳近年閱讀行為及習慣變化。如何轉型及推出提升閱讀風氣的措施,以及如何支持和引導文化傳播產業發展?成為未來本澳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向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就此,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問題值得考慮。

第一,加快各個公共圖書館“換血”,保持圖書館對市民的吸引力。“圖書館運轉好壞,圖書資源是關鍵。”圖書館如果幾十年沒有購買一本新書,就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公共圖書館要吸引讀者,需改善圖書館圖書更新速度慢、資源不豐富等問題,除了特區政府保障公共圖書館運作經費,還有一個更節省及有效的公共圖書館“換血”方式,就是在整合了兩大公共圖書館系統之後,成立本澳圖書館圖書配送服務中心(主要由中央圖書館承擔),建立一套為公共圖書館總館和各社區圖書館定期補充“新鮮血液”的長效機制。其操作方法是:採用現代物流配送方式與傳統圖書館送書上門、集體外借服務方式相結合,通過圖書流通、交換,加速圖書資源在本澳區域內的共用,説明市民身邊最便捷的圖書館逐步實現“小館藏、大資源”的目標。圖書配送服務中心(中央圖書館)要有明確的配送方案,分館和直屬的社區圖書館,每月定期補充新書。參考其他地方經驗,可以採取每個社區圖書館向中央圖書館辦理集體借閱證等方式,這樣配送就相當於社區圖書館向中央圖書館集體借閱。每個證可借一定數量圖書,一次可借較長時間(如半年),如需要還可續借。

同時,圖書配送中心也要按不同圖書館的需求配送。如原來民署屬下的圖書館以兒童圖書閱讀為主,照顧市民習慣,中心給這裡著重配了少兒圖書;而有些靠近旅遊點的圖書館,可以考慮配送多些介紹本澳旅遊推廣的書籍,一些社區中老年讀者較多,因此配送圖書中應以歷史、文學和養生類圖書較多。配送時間和數量也可根據社區圖書館的需求調整。

作為一項公共文化服務,配送服務可以讓越來越多的社區圖書館煥發活力。為社區圖書館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可讓更多居民感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

第二,拓展公共圖書館服務品牌,打造圖書館文化價值。圖書館不僅是閱讀、查找、借閱文獻的地方,還是讀者的活動場所。除了傳統的閱讀節和圖書館周,與其他地方相比,本澳圖書館服務中的圖書館講座服務開拓似乎較為落後。21世紀,人們對新知識、新文化的渴求日益強烈、迫切。社會發展呼喚文化支撐,文化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講座熱”悄然興起。作為圖書館服務社會的重要文化產品,幾乎每個圖書館都把講座列為它的核心業務之一。而不少圖書館致力塑造自己的圖書館講座品牌,公共圖書館講座的興起和品牌的塑造,能夠為圖書館聚合人氣、聚合資訊資源、聚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寬圖書館的發展空間,樹立公共圖書館的新形象,促使圖書館進入一個良性迴圈的發展階段。本澳不少專業社團均有很多專業講座,但其影響僅限於業界之內。如果與公共圖書館加強合作,形成一定的品牌,調動廣大市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將可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第三,本澳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應積極參與到當前政府大量推動的文創產業中。衡量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有兩個重要維度:一看政府是否為市民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二看市民是否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兩個也是文創產業的基礎和土壤,發展一大批高水準、高品質的文化場館,社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服務,在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市民的文化修養得到了薰陶,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極大增強。文創產業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有茁壯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