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趨勢 促進旅遊業持續發展

王希富

博彩收入持續下跌,已至“紅線”,財政收入告急,政府隨即啟動財政緊縮措施,並且不排除會有第二輪緊縮措施。面對經濟龍頭——博彩業深度調整不止,政府及社會自然對另一支柱產業旅遊業更加重視。可惜的是,雖然去年下半年本澳旅遊市場並未雖博彩業調整而出現旅客數字下滑,一度令社會相信本澳旅遊業與博彩並無直接關係。但農曆新年以來,訪澳旅客增長趨勢逆轉,至今未見改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首七月入境旅客共1,740.54萬人次,按年減少3.5%,當中不過夜旅客及留宿旅客分別有949.34萬人次及791.2萬,較去年同期減少1.5%及5.7%。其中內地旅客按年減少4.5%至1,154.2萬人次。

有旅業者表示,今年首七月入境旅客下跌逾百分之三,八月客量難有升幅,最多與去年持平,要在餘下四個月時間追回百分之三的升幅有難度,跌幅收窄已算不錯。今次旅客下跌成因多樣,除了有內地經濟放緩,還有全球匯率走勢,外國加大吸納內地旅客等多個因素影響,旅客上升不易。香港暑假前已加大促銷優惠,七月客量仍下跌逾百分之八,跌幅比澳門更大,可見引客回流不容易。

面對博彩、旅遊雙雙下滑帶來的壓力,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表示,在旅遊業方面,政府很快會主動出擊,早前已跟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商議,統籌旅遊推廣的相關活動,以便更好地產生協同及聯動效應,推動澳門的旅遊發展,挽回旅客數字跌幅,並期望在三千一百五十萬名旅客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眾所周知,本澳一直以來經濟結構單一、以博彩旅遊為經濟發展支柱。雖然從中央政策及社會期望來講,適度多元,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並進發展可謂最好結果。但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多元化戰略雖然已有成效,但新興產業並不能夠完全勝任成為經濟發展的新驅動。所以傳統產業的優化與發掘就顯得尤為重要。博彩旅遊,在過往的概念中其實並未被區分的特別明顯。而今次博彩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作為澳門經濟的另一個傳統支柱型產業,旅遊業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或可首先作出轉變。以回應市場對發展動力的期望。況且,增加旅遊元素,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使本澳朝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方向發展本來就是全社會所關心的。

把握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近年來,環球旅遊市場都在不斷調整,旅遊從傳統的觀光旅遊逐漸向健康旅遊轉變,“醫療旅遊”亦逐漸為社會所關注,狹義的醫療旅遊是指將旅遊和治病、療養結合起來的一種旅遊形式,廣義的醫療旅遊是指健康旅遊。前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稱,中國發展醫療旅遊已到時候。他透露,2011年中國遊客到韓國醫療旅遊的達10萬人次。看好中國遊客境外醫療旅遊需求巨大,有的國家有意給予中國遊客專門的醫療旅遊簽證。而據博鼇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發佈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報告》稱,亞洲已經成為全球最富有潛力的醫療旅遊服務市場。2007年亞洲醫療旅遊服務收入達34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2.7%。據麥肯錫公司統計,2012年亞洲醫療旅遊服務額高達1000億美元。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亦認為,醫療和旅遊結合相得益彰,豐富了旅遊內涵,帶動了醫療保健等相關產業。鑒於醫療旅遊的廣闊市場前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前哥倫比亞大學健康科學委員會主席Dr.Clyde.WU、韓國錦湖韓亞集團會長樸三求、日本千葉商科大學校長島田晴雄還共同倡議,在海南萬泉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創建“健康旅遊國際組織”。並發表《倡議書》稱,醫療和旅遊原本是不同的行業,但客觀上已成為一股潮流,形成一項新型的綜合產業。創建“健康旅遊國際組織”可協調各國各領域資源,更好地研究這一行業,使它更有組織更規範化地發展。

“醫療旅遊”,是將旅遊和治病、療養結合起來的一種旅遊形式。旅遊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遊覽區,在旅遊的同時進行治療。當然,這只是狹義的理解,更為廣義和容易的理解的應該是廣義上的“健康旅遊”,應該說一切與促進身體健康有關的旅遊產品和形式都算作是“健康旅遊”。按照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健康旅遊是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復與修養為主題的旅遊服務,就是把醫院、療養、保健和度假四者結合到一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對生活條件和層次的追求不斷提升。很多人預期21世紀是一個注重養生、崇尚健康的時代。各國對國民健康的高度重視,為保健養生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很多跡象表明,健康產業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在美國,2002年健康產業的收益已經達到了2千億,相當於汽車行業的50%,據經濟學家預測,2012年,增幅將達到500倍。歐美國家的居民平均消費中,保健品方面占了總支出的25%以上,健康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占GDP比例在15%以上。

2009年美國《財富》雜誌在對中國消費品市場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健康產業在未來五年將擴大10倍,中國保健養生市場每年蘊含高達15000億元的市場份額。養生、健康、旅遊、休閒也成為二十一世紀具有前景的未來市場。而健康與旅遊業相融合的健康旅遊前景之廣闊更是非同一般。對此,本澳已經有專家學者進行類似的研究,並推出了“養生”為突破點的理論和概念。而且從其所搜集和提供的資料中,也讓人不得不感歎“若澳門抓住此機遇,作出新的嘗試和突破,澳門旅遊業實現新的飛躍式發展指日可待!”

從專家學者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到: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健康旅遊支出達到1.9萬億美元,在亞太地區有時候每年增長高達200%。日本、韓國因其在醫療、美容、健康上的優勢,日本醫療旅遊、韓國美容旅遊在亞太地區頗具盛名。除了亞洲,歐洲旅遊目的地也紛紛以“健康旅遊”作為未來旅遊業的發展重點。以德國為例,2010年德國國家旅遊局的研究顯示,15%前來德國的國外遊客想特別從事一些對健康有益、修身美體方面的活動。根據羅蘭貝格決策諮詢公司研究顯示,所謂“第二健康市場”(是指以“預防”為核心的健身、健檢、營養補充和生活方式改良等形成的市場)的業績在近些年裏增長了6%,並且當前擁有400億至600億歐元的市場潛力。根據2010世界旅遊監測結果顯示,健康旅遊者在德國人均花費124歐元每夜,明顯超過普通度假者平均水準。德國國家旅遊局局長何佩雅表示,“健康旅遊業存在巨大潛力:許多國家人口統計學調查結果近些年來發生了一些變化。資料的變動顯示,人們對於健身保養的興趣與日俱增,自費開展的保健項目也不斷增加。這也影響到度假地的選擇:在度假休閒的同時強身美體、積極投入健身訓練已經成為新的旅遊動機。”

目前,國際養生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很多國家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養生旅遊目的地。如泰國的美體養生、印度的瑜伽冥想養生、韓國的美容養生、日本的溫泉養生、中國的中醫養生、中東約旦的生殖養生與沙特的口腔養生,古巴的皮膚養生等等。拉美阿根廷與巴西在整形美容養生旅遊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歐盟瑞士、德國等國家也在大力投資美容美體的養生保健旅遊,而奧地利以高山養生旅遊為特色居於國際養生旅遊產業的領先地位。

學者認為,隨著養生旅遊消費行為的成熟,追求新奇和個性的心理特徵更加突出,對生活與生命品質的關注,對健康、對回歸自然的渴望與和諧理念的深入,對養生健康旅遊產品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澳門具備發展優勢

從各地研究結果看,與普通旅遊相比較,發展健康旅遊不僅對旅遊資源的特色和稀缺性有要求,而且旅遊者對旅遊地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配套的健康設施是健康旅遊地發展的基礎要求;而豐富的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健康人文風俗習慣則是對發展健康旅遊的軟體要求。這些方面,就澳門而言都具有相當的優勢:

第一,正如本澳研究學者所指,在自然環境方面,澳門全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約20℃,全年溫差變化在16℃至25℃之間,濕度較高,約73%-90%,全年降雨量在40-80吋之間。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四季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澳門是華南地區日照時數和太陽能資源較多的地區之一,太陽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清新的海風,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正是清新的自然環境與潔淨空氣令當地居民盡享健康與長壽。2009年《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0~2011)》公佈資料,澳門人均平均壽命更攀升至82.4歲,在亞洲僅次於世界第一的日本83歲,是名符其實的長壽之城。可以說,稱澳門為健康城市也不為過,如此的一個城市,對追求健康與長壽的現代人而言,應該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關鍵是如何將這些特質表露和宣揚開來,真正為區域乃至世界的遊客們所嚮往。

而且,澳門三面環海,幾乎無重工業,空氣品質與周邊相比屬於較好一類。尤其是發展當中的路氹城區,雖然面積較小但環境之幽靜為區內所少見。

第二,基礎旅遊資源方面,澳門長久以來以旅遊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基礎旅遊服務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敬仰和條件。比如伴隨博彩業大發展澳門湧現出一大批的特色度假村等接待硬體,永利、金沙、威尼斯人、星際、銀河、新濠天地,以及即將開幕的金沙城中心等既集中又分散,各種特色風情交相呼應。而且他們在博彩度假之外也有進行健康旅遊相關的嘗試和積累。比如:2009年初在澳門威尼斯人開幕的 MALO CLINIC 及 MALO CLINIC SPA,就是進軍健康旅遊目的地之列的很好見證,此兩所屬MALO CLINIC Health Group 旗下的公司,成為亞洲區內其中一所最大型及最具規模的建設,提供全面的醫療護理及水療服務。

第三,說到軟體方面,首先不得不提澳門社會對中國傳統中醫中藥的推崇。“澳門大街小巷的中醫診所和中藥店鋪隨處可見,目前澳門共有200多個中醫診所,近400個西醫診所,中藥店所售的藥材約有1000多種。中醫診所的比例非常高,已經形成了富有澳門特色的中醫藥發展和服務模式,中醫診療服務+中藥材中成藥+廣式養生飲食”。而且社會上每年的農曆四月廿八日,澳門中醫中藥界還有拜祭“藥王”神農的傳統。而其與中央一道特區政府亦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澳門近年來,在中醫藥科研機構推動下,不少中藥以保健飲品、食品名目進入大眾飲料市場,已成為澳門居民飲食的常用材料,傳統中醫中藥在澳門已根植民心。”尤其是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區已經在橫琴破土動工,相信這對澳門中醫藥的發展將會注入更為強大的發展動力,而中醫所追求的傳統養生與健康理念又與現代人的追求不謀而合。預期可以成為澳門發展健康旅遊的強大後盾。

而且,隨著近年來澳門經濟的發展,特區政府在醫療上已經有十年期的長遠規劃,預計投入約100億澳門元,用於完善澳門醫療系統建設。而且康體運動設施興建,以及健康的體育活動,文化藝術演出等方面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都在逐漸加大力度。這些不僅營造出身體健康追求的氛圍,亦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所幫助。共同為澳門健康旅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區域合作做大市場

相關專家學者認為,澳門所具備的硬體條件,相對於廣東、香港、新加坡等周邊地區和國家,澳門健康旅遊應當突出自己的特色,為高品質的遊客提供皇家式奢華尊貴的健康體驗,打造複合型高端產業。並提出,發展“三力合一”(三力指:休閒旅遊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的特色養生文化休閒旅遊,以及打造五種資源型養生文化,包括:海洋資源型養生文化、人工資源型養生文化、山資源型養生文化、GOLF資源型養生文化、文化資源型養生文化等建議。但是綜合來看,學者所提出的發展方向重點是定位高端,目的地放在澳門。然而在整個周邊及全球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健康的追逐,對健康旅遊的需要並非僅僅是停留在高端人士一個方面。中端甚至是普通遊客中間所蘊含的健康旅遊市場潛力亦將不斷體現出來,單體的消費雖然不大,但是集腋成裘,整體的市場也是不可小覷。其實,想必大家都能明白為何研究學者未有將高端之外的市場重點關注,無非是因為澳門自身的力量未必能夠完全吃下這個市場。這固然是因為澳門自身的限制所決定的,澳門本身就是地少人多,現時的遊客數量已經接近澳門社會承載力的極限,本身的土地幾乎連基本民生設施的興建都難以為繼,更何況大力拓展健康旅遊發展所需要的健康設施!再者說,就與健康旅遊發展有最為直接關係的基本醫療,在澳門都存在極大的壓力,可以說連本地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都難以滿足,何談提供特色而高端的醫療服務給外來遊客!

不過,若要說因此而放棄高端客之外的健康旅遊市場又著實可惜。那麼出路只有一個,就是區域合作。以澳門的優勢,打造品牌,透過區域間合作,利用周邊城市的基礎資源、人才、技術等相對優勢,共同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健康旅遊產業。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在國家規劃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此類的合作已經幾乎沒有政策方面的掣肘,關鍵是看本澳及周邊城市相關業界和政府部門如何協作與推動。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一體規劃與研究也必不可少,還應廣泛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經驗。

其實,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行業,健康旅遊的興起時間並不算長,它的成長過程所面對的挑戰亦有不少。雖然近幾年,選擇“醫+旅”消費模式的旅遊者數量逐年遞增。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2年度報告》也稱,亞洲已經成為全球最富有潛力的醫療旅遊服務市場。不過,正如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醫療旅遊與國際合作圓桌會議”上的表示,全球醫療旅遊業面臨難得發展機遇,但全面快速發展還需克服法律限制、權益保護和語言溝通三方面困難。陳竺說,全球醫療旅遊服務業方興未艾,但還面臨三方面挑戰:部分國家限制本國人員赴他國醫療旅遊;醫療旅遊者權益保護不夠,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醫療旅遊者後續醫療措施不完善;醫療旅遊者的語言溝通障礙難以有效克服。他建議從三個方面強化全球醫療旅遊服務業發展:一是解除法律限制,取消本國人員赴其他國家進行醫療旅遊的限制;二是探索建立高效的國際醫療旅遊、醫療保險政策,為醫院和旅遊業之間的協調合作提供優惠政策;三是發展多種形式的醫療旅遊、醫療服務,利用社會資本,大力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和特色醫療服務。而對本澳來說,這些總體的困難也是不可回避的,已經被明確提出的方向性建議固然值得借鑒,但是如何在具體行動上轉化為可行措施,所要走的道路還有很遠,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