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1945年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機場上空一架蘇聯運輸機正在緩緩降落。當飛機停穩後機艙門打開,走下三個人。一位是蘇軍後貝加爾湖前線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的代表蘇軍上校貝魯羅索夫,一位是蘇軍中校翻譯官謝得明,最後一位是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在機場停機坪上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等走上前來,向他們表示歡迎。但這三個人怎麼會同乘一架飛機,在這個時候突然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此行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曾克林率部先機入東北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依照同年2月與英、美兩國秘密簽訂的雅爾達協定,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蘇聯百萬紅軍分三路進入我東北境內,向日本陸軍最精銳的主力關東軍展開猛烈進攻。8月20日,解放長春、瀋陽和哈爾濱。8月22日,解放旅順和大連。蘇軍這次作戰,殲敵67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使日本帝國主義喪失了企圖在中國東北地區最後負隅頑抗的力量。

在蘇聯對日宣戰的第三天,即8月10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佈第一號命令,令所有解放區部隊、八路軍、新四軍、民兵、遊擊隊向日偽軍舉行大反攻,消滅日偽軍,收復失地,積極配合蘇軍作戰。11日又發佈第二號命令,命令幾位原為東北軍將領現是八路軍將領的指揮員率部向東北進發,收復失地。同時令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冀熱遼區黨委、軍區接到命令後,立即組成由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第十二團、十八團、朝鮮支隊、臨撫昌支隊共4000人的挺進東北先遣隊,由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率領向遼寧進發。

8月下旬,曾克林部到達山海關地區。此時,山海關有日偽軍2000餘人駐守,拒不向我八路軍投降。部隊改道迂回出關。8月28日,部隊從山海關西側的九門口越過長城踏上了東北的土地。進入東北的第一仗消滅了前所偽軍400多人。在前所與蘇聯紅軍西路軍的前頭部隊相遇,曾克林和蘇軍交涉共同攻打山海關。山海關是進入東北的大門,攻佔山海關等於佔領了進入東北的大門。30日下午5時,曾克林部與蘇軍發起攻擊。在蘇軍炮火支援下,經過三四個小時的激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被我軍解放。打下山海關後,部隊乘勝於9月4日進入錦州與蘇軍會師,消滅了錦州附近的偽滿軍後,留下第十八團組成錦州衛戍司令部,接管錦州市,控制了遼西戰略要地。9月5日,曾克林率主力第十二團坐上火車向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進發。

5日深夜,火車開進瀋陽車站,曾克林打開車廂門後,遇到的情況與錦州截然相反。蘇軍指揮官告之奉上級的命令,他們不能下車。曾克林與車站蘇軍指揮官交涉,要求與蘇軍駐瀋陽的最高指揮官見面。但與蘇軍瀋陽衛戍司令會見得到的答復是:按《蘇中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最高統帥部是不會同意你們進瀋陽的。

當曾克林第三次赴蘇軍駐瀋陽衛戍司令部時,見到了東北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宣傳部長。曾克林等向這位將軍詳細地介紹了我軍的情況和進入東北的任務。聽完曾克林等人的陳述,這位將軍起身到另一房間,一會兒,蘇軍瀋陽衛戍司令被叫進去。等他再出來時,通知曾克林:你們可以下車,但是不能進瀋陽市區,部隊駐紮在瀋陽郊區的蘇家屯。

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3000多人的部隊正在向蘇家屯行進時,蘇軍又緊急通知曾克林,蘇軍司令部同意曾克林部可以留在瀋陽市里駐紮。

曾克林部在瀋陽駐紮下來後,9月7日,蘇軍請曾克林等前往近衛第六坦克集團軍司令部與蘇聯紅軍駐瀋陽的高級將領見面。集團軍司令員格拉夫琴科上將說:我們是歡迎延安的部隊進駐瀋陽的,但是因為有政治上的制約,許多事情只能在桌子底下進行。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條約十分明確,東北是由國民政府接管。國際上各種勢力的眼睛都在盯著這塊地方,這裏十分敏感。然而,你們又是共產黨的軍隊,與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為此蘇軍提出建議十六軍分區部隊對外最好不要叫八路軍,而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曾克林同意蘇軍的建議,因這樣既可以使我軍在東北的地位合法化,又避免蘇聯政府在外交上被動。蘇軍對我軍態度的改變,除了雙方都是共產黨的軍隊這一因素外,主要是美蘇兩大勢力角力的結果。日本投降後,美國軍隊直接在中國各主要港口登陸,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搶佔戰略要地和鐵路交通線,尤其美軍海軍陸戰隊在秦皇島登陸建立了美軍基地,蘇聯對美國的戰略野心不得不提高警惕。蘇聯清楚,現在中共的力量是平衡國際關係的重要砝碼。這就是蘇軍對我軍進入瀋陽的態度反復變化的根本原因。

曾克林部以東北人民自衛軍的名義,接收瀋陽及遼寧幾十個城市的政權、收繳敵偽武裝、實行軍事管制。在看守日本關東軍最大的倉庫蘇家屯倉庫的幾天中,從倉庫中拉出數萬支步槍、機關槍、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裝備部隊。我軍在瀋陽和遼寧的活動,引起國民政府和英美的重視,國民政府指責蘇聯紅軍允許八路軍進駐瀋陽,不配合國民政府接收官員的工作而處處給予中共軍隊便利,放任其擴大勢力範圍等等,嚴重違反了《雅爾達協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英美政府也據此向蘇聯政府施壓,在這些壓力下,蘇聯對我軍的態度不得不做出些調整。蘇軍駐瀋陽的負責人向我軍申明當前的種種矛盾,並告之根據條約,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將在三個月內交給國民政府,要我軍儘快撤離瀋陽,至少開到瀋陽城外30裏。對此,曾克林等表示,我軍是奉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來的,只有中共中央下令,我們才能撤出。蘇軍駐瀋陽負責人只得向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報告,希望能與中共中央聯繫,溝通情況,妥善處理。馬林諾夫斯基經請示蘇共中央,決定派代表到延安與中共中央直接聯繫。9月13日,蘇軍將派兩名代表和曾克林共同前往直飛延安。

9月14日上午,瀋陽北陵機場,曾克林與蘇軍代表貝魯羅索夫上校和謝得明中校一起乘上蘇軍的運輸機,飛往延安。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制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決策

爭取東北,是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淪陷區中,東北四省淪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產業中心和屯兵要地,我們應當加緊那裏的地下工作。對於流亡到關內的東北人民應當加緊團結他們,準備收復失地。”毛澤東在七大的結論等多次講話中又反復說明了爭取東北的重要性,他說: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和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了。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為什麼不鞏固呢?因為現在我們的根據地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的,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連成一片。   黨的七大提出的爭取東北的任務,由於蘇聯出兵東北,為實現這一任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由於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條約,要把東北主權移交給國民政府,這又使爭取東北的鬥爭變得十分複雜和困難。當時東北的實際情況、我軍進軍東北蘇軍採取什麼態度尚不明朗,所以,曾克林的到來,中央非常重視。因為,黨中央可以最直接瞭解到東北的最新情況,為中央的戰略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當天下午,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曾克林的彙報。參加會議的有朱德、任弼時、陳雲、彭真、張聞天、彭德懷、李富春、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根據彙報中提供的蘇軍在東北只佔領了中長鐵路沿線的城市,許多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並未佔領,很有利於我軍發展等情況,中央政治局連夜開會至次日淩晨,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赴東北工作。中央還決定,由華北、華中調配100個團架子(華中20個團、山東30個團、晉察冀25個團、冀晉魯豫25個團)的軍事幹部,集中一批走一批,各自尋找能迅速到達的路線進入東北。同時決定將炮兵學校(約1000人)由延安遷到東北去。之後,又決定派羅榮桓、林彪、高崗、張聞天等去東北工作,並且還做出了其他派遣大批部隊和黨政軍幹部到東北的決定,決心迅速在東北發展我黨我軍的力量,堅決爭取東北。9月17日,彭真、陳雲、伍修權等,搭乘蘇軍的飛機奔赴東北。9月18日到達瀋陽。

9月19日,黨中央正式向全黨發出《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電,指出“目前我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為了實現這一任務,《指示》對全軍的作戰行動重新作了部署,並明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證中國人民的勝利。”

自1945年9月至11月,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大批部隊和黨政軍幹部陸續進入東北。

十萬大軍二萬幹部進軍東北

1945年9月至11月,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署,大批部隊和黨政軍幹部陸續進入東北。

1945年8月,鄒大鵬、呂其恩率膠東軍區獨立營600余人到達大連莊河地區,實施偵察任務。冀熱遼軍區所署的第十四軍分區2000餘人、第十五軍分區2800餘人到達熱河赤峰、朝陽一帶。

9月初,李運昌冀熱遼軍區三個團一個營5800餘人,到達山海關、錦州、瀋陽一帶。

10月上旬,肖華率山東軍區機關約1000餘人,到達安東。沙克率冀中軍區三十一團約1500人,到達錦州地區。周仁傑率冀中軍區兩個團約4000人到達熱河。

10月中旬,萬毅率山東軍區濱海支隊3500人到達磐石、海龍、東豐、西豐一帶。呂正操率晉西軍區一個小團約600人到達瀋陽。

10月下旬,吳克華、彭家慶率膠東軍區第六師和第五師兩個團約8000人到達營口地區。楊國夫、劉其人率渤海軍區第七師三個團共1.2萬人,分別到達山海關和古北口,1946年2月到達東北。三五九旅劉轉連、晏福生所部約3000餘人,到達本溪、撫順地區。鄧克明率冀魯豫軍區一個團約1000餘人,到達瀋陽以西地區。文年生率陝甘寧邊區警備第一旅約3000餘人到達錦州地區。黃永勝率教一旅二團、教二旅一團共3000人,到達錦州地區。

11月上旬,羅榮桓率山東軍區機關及警衛部隊和幾個獨立營共4000餘人,分別到達安東及瀋陽地區。羅華生率山東軍區第二師約7500人,到達瀋陽以西地區。

11月中旬,梁興初率山東軍區第一師約7500人,到達錦州以西地區,山東軍區田松支隊約1000人,到達牡丹江地區。

11月下旬至12月初,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包括七旅、八旅、十旅,獨立旅及三個特務團)共3.2萬人,到達錦州以西地區。羅舜初率山東軍區第三師和魯中軍區警備第三旅一萬餘人,到達遼陽、鞍山地區。

此外,還有延安抗大1000餘人,炮校1000餘人,先後到達南滿地區。

至1945年底我軍前後到達東北的部隊總計為十多萬人。

與此同時,由各解放區抽調的黨政軍各級幹部及各種技術人員也先後到達東北。其中隨冀熱遼部隊進入約2500人;從延安調入5372人;從晉綏調入517人;從晉冀魯豫調入1844人;從晉察冀調入1604人;從山東調入1511人;從華中調入1307人;從華東調入163人;從中原調入103人;再加上後來調入東北的幹部,總計兩萬人。這裏包括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約占當時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總數的1/4,其中有四名中央政治局委員,約占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總數的1/3。

十萬大軍二萬幹部出雄關,在與國民黨爭奪東北地區的鬥爭中搶得先機,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戰勝國民黨軍,奪取全東北的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拾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