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燦爛的人文之光 ——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傑作,也是體現中華文化的範本,放射出燦爛的人文之光。書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和人文理念,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體現中華文化人文品格

習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道德資源,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人文品格。這種品格,主要體現為中華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親和友善、博採眾長和與時俱進的特徵。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習近平同志強調:“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中華文化是在連綿不斷的民族融合中不斷充實發展起來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這是中華文化不斷興旺發達的內因之所在。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斷增強,而且能融化外來文化壯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這種忍耐力是在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逐步錘煉形成並不斷強化的持久韌性,是中華文化獨特的品性。在歷史發展的波浪式前進中,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興盛、綿延。這是中華民族必然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

中華文化崇尚親和友善。習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中華文化特別重視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國哲學重人生實踐,強調人際關係的調整。《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禮記》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確表達了這些理念。正因為如此,歷史上邊疆少數民族才能自然、情願融入中華民族。習近平同志將這些理念概括為“親、誠、惠、容”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中華文化善於博採眾長、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進、與時俱進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先哲堅守儒學主體地位,但也認為應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論觀點以充實儒學。儒學正是由於以豐富多彩的眾多文化為源頭活水,與日俱進、與時俱進,才有長久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正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博採眾長進而得到長足發展的。

弘揚中華文化人文精神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民族精神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包括責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民族精神還體現在每個國民的素質中,包括個人的修養和行為等,最終體現為人格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人文精神。

重視人的修為。人的修為是人類文化的源泉,人類文化反過來又為人的修為提供背景和氛圍。儒家把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放在一起來討論,認為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孔子從人最基本和生生不息的普通經驗中得出真知灼見,包括孝悌、敬人、交友、知恥、誨人、樂群等。這些真知灼見的持久價值在於其直觀的、令人心悅誠服的力量,在於能夠適應後來的時代。今天,人們依然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增進個人修為。習近平同志把“嚴以修身”作為幹部改進作風的重要要求,並涵蓋了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內容。

具有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文化一向注重價值觀的踐行,在國家發展、社會治理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層次各方面,價值薰染和教化無處不在,表現出極強的柔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傳統價值觀始終是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這種獨特的中國智慧始終為中華文明擺脫困境並實現持續發展提供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直到今天,這些傳統價值觀仍有強大生命力,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習近平同志列舉了經典的傳統價值觀,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這些價值觀,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田學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