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委員中的“60后”

出身平民,了解中國底層社會,同時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兼有對國際社會潮流的認識和把握,將是這些“60后”中委執政的最大优勢。這些特點,將會在他們邁上更高的崗位后,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中体現出來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中央委員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調整,遞補中央候補委員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為中央委員,以補齊由李東生、蔣洁敏、楊金山被撤職后留下的空缺。

生于1961年的毛万春被遞補為中央委員之后,中央委員中的“60后”增加至10人,他本人也成為中央委員中唯一的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其他擔任中央委員職務的地方大員都是省委書記、省長或副書記。

這l0位“60后”盡管在205名中央委員中所占比例很小,不到5%,但由于他們的年齡优勢,被外界視為中共政治新星。

目前,這10人中有兩人已躋身中共最高決策層中央政治局,他們分別是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和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二人也因此被外界喻為“60后”官員的領頭雁。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是除胡春華、孫政才外10人中唯一的副國級官員。出生于1960年的周強,是“60后”中第一個步入正部級行列的官員——1998年,他從年長5歲的李克強手中接過團中央的帥印,追平了后者創下的最年輕省部級高官的紀錄。

努爾•白克力則是目前唯一在部委机關任職的“60后”中央委員。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他,同時還兼任國家能源局局長。

在地方任職的“60后”中委中,有4位擔任省府的“一把手”,分別是河北省省長孫慶偉、黑龍江省省長陸昊、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和貴州省省長陳敏爾。陸昊是10人中唯一的“65后”官員。

另兩位在地方任職的“60后”中委,是重慶市委副書記張國清和陝西省委組織部長毛万春,他們也是10人中僅有的兩名副部級官員。

多崗位歷練

從履歷看,這10位“60后”中委從政的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机關內拾級而上,在共青團系統歷練,在國企掌舵。但不論是哪种路徑,一個共同點是10人都有异地交流任職的經歷,有的跨省調動多達五六次。不難看出,多崗位歷練已經成為中共培養高級干部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三類途徑中,從机關拾級而上的最典型的要數貴州省省長陳敏爾。陳敏爾的仕途起步于浙江省紹興市委宣傳部。此前,他在紹興師范專科學校(現紹興文理學院)任宣傳干事。

文革結束后,盡管一大批老干部重返王作崗位,但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還是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斷層局面。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強調干部要實現“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一大批在高校工作的人才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步入政壇。上世紀80年代初,陳敏爾离開高校,走進机關。

步入政壇后,陳敏爾長期在宣傳領域任職,先后擔任中共浙江省紹興市委宣傳部宣傳科干部、副科長,紹興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1990年12月,時年30歲的陳敏爾接任紹興縣委副書記一職,并于次年3月擔任紹興縣縣長。此后,陳敏爾在浙江政壇的晉升速度不斷加快,他用了11年時間,由縣處級正職的紹興縣長,晉升至副省部級的浙江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

20()7年6月,陳敏爾調任浙江省常務副省長。2012年1月,他异地調任貴州省委專職副書記;1年后,出任貴州省省長。

梳理公開資料不難發現,陳敏爾逐級經歷了縣、市、省多個崗位的歷練,是一位典型的由基層起步的“60后”官員。

与陳敏爾一樣,孫政才、努爾•白克力和毛万春三人的仕途也都起步于机關。孫政才擔任過北京順義縣縣長,努爾•白克力擔任過新疆喀什地區行署專員助理,而毛万春到縣里工作之前,還有過多年的鄉鎮工作的經歷——他當過鄉干部、副鄉長、常務副鄉長、鎮党委書記,可以說是一名從最基層走上來的中央委員。

在這10位“60后”中委中,有3人曾擔任過同一職務——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共青團被稱為中共的助手和后備軍,而團中央被認為是中共培養高級干部的搖籃。胡耀邦、胡錦濤、李克強、王兆國都曾擔任過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在進入團中央前,周強曾在司法部工作了10年,從普通科員做到了司長,期間還曾給司法部前部長、最高人民法院前院長肖揚當過秘書。1995年成為周強仕途上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調入團中央,擔任書記處書記;3年后,開始執掌團中央。

2006年,46歲的周強從團中央調任地方大員,任湖南省省長,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省長。2010年,他接替赴新疆擔任自治區党委書記的張春賢,出任湖南省委書記,開始主政一方。2013年十八大后,周強再次轉身,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成為繼肖揚之后最高法第二位法學科班出身的首席大法官。

与周強不同的是,胡春華、陸昊在出任團中央第一書記前均在地方任職,胡春華是西藏自治區党委常務副書記,陸吳是北京市副市長。他們在离開團中央后都成為地方大員,一位是河北省省長,一位是黑龍江省省長。

張慶偉、蘇樹林和張國清在走上仕途前,都是大型重點國企的老總。可以說,他們都是“商而优則仕”的代表。

54歲的張慶偉在擔任河北省省長前,曾在航天系統工作近20年,40歲出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總經理、党組書記,被外界譽為“航天少帥”。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則因屬虎且做事雷厲風行,在中石油有“東北虎”之稱,在石油系統工作近24年,先后擔任過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和中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

2013年4月“空降”到重慶出任市委副書記的張國清,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任職,在兵工系統深耕27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技術型官員。2008年,張國清開始擔任兵工集團總經理,并在2011年帶領兵工集團成為首家營業收入邁上3000億元台階的軍工集團,他也因此贏得了“兵工少帥”的美譽。

外界分析,軍工產業在重慶重工業發展歷史中有過一段輝煌史,張國清的到任或意味著重慶將更為注重工業化。

國企老總在把現代企業管理和經營意識帶到地方的同時,也彌補了自己地方工作經驗的不足。輿論認為,隨著干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政企交流正成為干部仕途發展的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國企老總實現了向地方人員的轉變,為今后出任更高職務積累經驗。

抱負和自信

“60后”中委作為一個群体,与同齡人相比,他們中不少人很早就顯示出個人抱負。比如胡春華在1983年大學畢業時,本來被安排在北京工作,他卻選擇了去西藏。

當年,《光明日報》在頭版刊登了他主動要求到西藏工作的消息。《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繼進行了報道,在全國引起轟動。那一年他剛滿20歲。

据胡春華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回憶,他決定去西藏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經過了反复考慮。為了將來能适應西藏的環境,他在大學期間就到民族學院學習藏語,還每天早起鍛煉身体。

胡春華的師弟陸吳很早就顯示出了參与改革的抱負。1985年11月,他作為學生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舉行的“一二•九”運動座談會,他在發言中說:“我們大學生不能做改革的旁觀者,或滿足于評頭品足,而應該為党和國家分憂解難。”陸昊的這种自覺,在他以后的從政之路上越發顯現。

除了有遠大抱負外,這個群体還顯示出很強的自信心,表現為具有決斷力.張慶偉斗。歲即出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總經理。航天發射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其成功离不開強有力的領導。作為一名年輕的領導者,他手下的骨干都比他年長,這种情況下如何樹立自己的權威?

張慶偉的回答是,在關鍵時刻必須敢拍板、敢決策、敢決斷。如果你拍板的事情實踐証明都是對的,權威自然就樹立起來了。而決斷的基礎是你掌握了多少信息,而信心則來自過硬的專業技術。敢于拍板、信心十足的他,在一次一次的成功發射中樹立了權威。

自信的另一個表現是敢于直面敏感問題。2012年11月舉行的中共十八大上,有記者質疑內蒙古自治區在錫林郭勒盟群体性事件中處理不當。時任內蒙古自治區党委書記的胡春華主動接過話題,進行解答。他第一句話就說“你今天問的算是最平和的了”,語調平和,面帶微笑,顯示出沉穩与自信。

平民出身,有底層生活經歷,是這10位“60后”中委的另一個標簽。他們雖然在青年時期恰逢國家改革開放,但當時中國社會貧窮的面貌并末改變。因此,在他們早期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有物質匱乏的記憶。輿論認為,這种記憶將使得他們在執政中更注重民生。

蘇樹林1962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克東縣一戶普通農民家庭,14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母親帶著他們兄妹7人艱難度日。蘇樹林后來回憶說,小學四年級時他每天起早撿糞,為的是掙几個工分交給生產隊。在學校里,他吃飯經常是玉米面就咸菜。

走上仕途后,蘇樹林從不回避兩個問題:一是自己來,十六屆中共中央政當過石油工人。他說,這內容是世界文化產知道農民和工人“最需要什麼發展戰略,張同樣出身寒門的胡春華之一,當時予了很多關注。他在河北期間,曾家級扶貧縣怀安縣的葉家房村考察論局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后,他強調最多中還是“占全省面積近70%的粵東西北,人均GDP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

2009年,時任農業部部長的孫政才在接受央視“共和國部長訪談錄”欄目專訪時透露,在2007年參觀江西省的一處共產党歷史舊址時,他收到兩張欠條,是中央紅軍戰士在1934年向當地農民借糧后給農民開具的。從那以后,他就把它們放在錢包里,提醒自己農民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輿論認為,出身平民,了解中國底層社會,同時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兼有對國際社會潮流的認識和把握,將是這些“60后”中委執政的最大优勢。這些特點,將會在他們邁上更高的崗位后,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中体現出來。

(龔如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