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整期 並非只有政府需要謹慎“理財”

賭收持續萎縮,政府已經採取首輪的財政緊縮措施,涉及金額14億元,雖然相對於動輒百億千億的財政預算,14億的數額不大,也有人認為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起碼已經傳遞出一個訊號,就是政府在經濟調整期的“理財”觀念已經有所轉變。古語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澳門雖然只是彈丸之地的小城,但卻也有著複雜的社會經濟關係,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必然有著不可忽視的風險存在。況且,特區近年來雖然得益於博彩快速增長,積累的不少的財富,但這些屬於全澳市民的財富必須得以謹慎處理,才能發揮出應有作用。這也就是政府為何在理財方面一直強調,謹慎與進取並存。

由於博彩業調整導致本澳整體經濟亦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期,政府稅收收入已經大受影響。如何“理財”成為特區政府必須要考量的重要問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亦稱,政府得因應新經濟形勢,做好開源節流。其中節流即節儉行政,在堅持不影響市民服務的效率的同時,政府在辦公室裝修、紀念品、飲宴、出差公幹等將處處節儉行政。開源則是指,透過安全、有效的財政儲備運用,去作新的投資嘗試。這其中近來社會最為關注的是:與廣東省保證保本保息的發展項目投資,以及投資國家開發銀行轄下的中葡發展基金兩大方向。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新經濟形勢下,特區政府的“理財”觀念更趨積極主動。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環境的變化,並非只是對政府產生影響,若本澳龍頭經濟繼續下滑,對個人的影響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逐漸體現出來。政府尚且依靠“理財”觀念的調整來應對經濟變化,何況個人?本澳並非國際或區域的金融中心,居民在理財觀念上也未必非常先進,尤其是青年人的理財觀念是否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曾有調研顯示,大部分年輕人的消費和理財觀是正面健康與保守。雖然社會上陸續有團體開展對青年人,以及在校學生的理財教育,從整體的氛圍來看,卻並不能說是足夠。進一步完善對青少年的理財教育工作,所需要走的道路還有很長。

青年理財應避免不良投機風氣的影響

街總青年政策小組曾進行有關“青年消費與理財”的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受訪的大部分年輕人的消費和理財觀是正面健康與保守,更促請社工、家校等加強培育青年人正確的理財與理性的消費模式,懂得分析和審視自身真正所需。是次調查藉瞭解本澳在高速經濟發展下,有否對青年的消費模式及理財觀念帶來新的衝擊,青年人有否沉迷於非理性和感性的消費中,及時總結意見向政府反映。小組成員分析指,八成受訪青年有儲蓄習慣,每月支出和使用政府發放的現金消費依次為娛樂消費、給家用、家庭開支和學習;近七成過去一年沒有為入不敷支而煩惱,擁有信用卡者八成三沒有“碌爆卡”,可見青年的消費和理財觀都很健康,但理財相對保守。鑑於不少受訪青年人的消費屬非理性,易被廣告影響,胡亂消費。小組強調,除透過暑期活動,協助青少年分析和審視自己真正所需,教導年輕人不應只滿足物質上的需求,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還希望廣大社工與家校等加強合作,協助青少年培育正確的理財及理性的消費模式,父母更應以身作則。

不過,亦有本澳專家學者指出,亞洲地區居民多抱“搵快錢”的投機心態,投機氛圍好濃。相信與文化因素有關,而本澳亦不例外。隨著澳門居民對金融產品熟悉程度加深,不少居民都會“玩股”、“炒外幣”,金管局數據顯示,去年底本澳居民投資在香港證券的市值高達六百三十九億。雖然“投機”與“投資”只一字之差,但當中風險卻大不同。投資是較長遠的行為,例如透過買賣股票、外匯收取利息回報;投機則為短線投資,主要是透過股票價格上落“搵快錢”,多抱“今日買,明天賺”的短線投機心態。這一點從本澳房屋的買賣上亦能看出很重的投機氣味。相對於部分地區設專門課程教育居民投資策略、風險及防騙方法,亦派專家到小學,從小教育學生有關股票等知識等防治過度投機活動,培養爭取投資理財觀念和行為的做法。專家學者認為,澳門政府推行的投資教育工作較為被動,較多在網上提供資料,建議當局主動推行投資教育課程,教導居民正確投資,盡量避免高風險投機。

其實,專家學者非言論並非危言聳聽,猶記得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襲來之時,本澳亦有大批迷你債券的受害者。這其中大部分的人士當初購進債券之時,根本就沒有詳細的瞭解和考證有關債券的風險,只是為銷售人員所介紹的較高收益預期所吸引。這也算是一種投機心態的體現。而且,現時隨著本澳經濟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文化也已經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大家對消費和金錢的觀念也逐漸與以往不同。這從每年伊始的加薪潮、跳槽潮,以及各種社會經濟罪案的發生都能有所體現。總之,現時社會上對金錢的追逐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狂熱。為積累更多的財富,青年人必定會加入投資理財的行列。但是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我們的青年人能夠堅定爭取的投資理財觀念,穩步、正常獲得利潤,遠離高風險的投機行為?尤其是生活在一個投機氛圍很濃厚的環境下,澳門青年人應該如何獨善其身?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少年學生等未來一代,未來如何避免不良投機風氣的影響,從小樹立其正確的投資理財掛念。

這,離不開良好的理財教育。

理財教育應採取多樣化教育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理財素養的培養日益成為當前各國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其中兒童理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 982 年,美國學者安德森指出,理財教育就是能夠讓人們學會如何明確理財目標、認識個人收入基礎、制定詳盡的理財計畫以及應用理財計畫、調整理財計畫、評價理財目標和理財過程的一系列環節。

2008 年年底,花旗銀行攜手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局、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以及新加坡非營利教育組織“培訓協會”,聯合推出了主題為“理財有道”的青少年理財教育系列專案。該專案圍繞一本全新的少兒理財書籍《理財有道》展開,旨在幫助1 5 歲至1 7 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使其儘早掌握重要的生活技能,如人生規劃和財務管理等。可見,

理財教育已開始逐步走進中國學生的課堂,與他們“親密接觸”。但是反觀本澳,雖然時有社團和政府部門舉辦有關理財教育的活動,但真正將理財教育放進課堂卻始終沒有實現。

縱觀各國理財教育的發展,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無論在實踐還是理論上都相對成熟,因而成為各國效仿的對象。在美國,理財教育已經滲透到少年兒童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概括起來主要是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等六方面。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萌芽於20 世紀30 年代的保險業,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已不斷成熟,並形成了以學校理財教育為主,理財組織、社區、家庭為輔的多樣化教育模式。

家庭理財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美國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理財

教育,他們一般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年齡階段,由淺入深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在美國,家長一般都會鼓勵孩子在業餘時間打工賺錢;會通過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並向孩子解釋, 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現在就不得不放棄一些價值相對較小的東西,從而激發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並珍視自己勞動所得,以此教會孩子如何存錢;提供模擬成人生活開支的訓練,並注重培養孩子的“饋贈”意識。

學校理財教育課程方面,自1957 年以來,美國絕大多數州政府先後採取了在中學開設經濟學和理財教育課程的政策。美國經濟學教育國家委員會(NCEE)建議,可以將經濟學和個人理財教育與學校的一些相關專業相結合,使學生們從中受益一生。美國中小學教育開設了財務知識課題,專門進行傳授個人理財開支計畫、企業投資、股票類比貨幣的社會流程

遊戲和申報從事家務勞動所得報酬等活動。關於美國中學理財課程對學生成年後儲蓄行為的長期影響的實證性研究表明,中學的理財教育對學生成年後的財產積累有重要的、漸進性的積極影響。這些理財教育內容主要以如下幾種形式融入美國中小學課程:第一,與其他學科相分離的理財課程;第二,整合進入某個學科中的理財課程;第三,以主幹課程的形式整合進入學科中的理財課程。上述幾種課程模式共存於目前的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中,它們彼此取長補短,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此外,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美國大量的社會組織和金融機構開始致力於理財教育,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為理財教育提供服務。

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同時採用了系統的、循循善誘的、激勵性的和必要的實踐性教育,使孩子隨時隨地都處於一種強烈的理財氛圍之中,最終達到全面性的認識。通過這種因勢利導、切合實際的理財教育,美國的中小學生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經濟意識,在經濟事務上具有很強的管理和操作能力,這為美國培養造就大批的優秀經濟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本澳理財教育的缺失

本澳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已經令到舉世側目。居民家庭收入日益增高的同時,雙職工家庭的增多,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有更多的金錢用來表達對孩子的親情。這在內地也是一樣,曾有調查顯示,現時的中小學生,他們中間普遍存在著一種不正常的高消費現象,正所謂:“吃喝講排場,穿衣要高檔,稍稍不滿足,哭鬧來一場”。體現在他們亂花錢、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財教育的缺乏,研究認為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家長缺乏理財意識。家庭教育往往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思想言行經常會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中國“視金錢如糞土”的傳統思想,使我國家長的理財意識總是顯得消極或有失偏頗,很多家長把理財與存銀行、按計劃花錢等概念等同起來,並不清楚理財還是累積存儲和投資再生的元素。正因為如此,家長很少在這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

第二,學校缺乏相應的理財教育課程。迄今為止,尚未出版正規的學校理財教程,學校教育中有關學生理財課程的開發也尚無突破性進展。這具體表現為:一是教育普及面窄,受教育的人數有限;二是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財教育;三是起步遲、起點低,像娃娃理財教育、幼兒理財教育等基本無人關注。近年來隨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推行,理財教育有時會以主題板塊的形式進入一些學校課堂,但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不甚重要,理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可想而知。此外,許多教師本身缺乏科學理財知識,以及相應的理財教育教材和經驗,更不要說能對青少年進行系統的理財教育。

和美國的中小學理財教育相比,本澳中小學理財教育是一項亟需填補的空白,諸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支持等在中小學理財教育方面的缺失都讓人憂慮。而金融風暴的襲來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古人雲“倉廩足而知禮節”,理財也是一樣,先有財,才有理財訴求。如今,社會的急速發展迫切需要孩子們具備一定的理財知識,否則,他們很可能輸在起跑線上。

而且,良好的理財觀念與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資本良性流動也是促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動力所在。尤其是在當前本澳經濟朝向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若能配合以良好的居民投資行為,將極大的加速這一過程。而對於未來本澳的持續發展,未來一代的良好投資理財意識更將是不要的保障。所以,因應現時的確實,加強理財教育勢在必行。

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理財教育

綜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以及本澳所存在的理財教育缺失。筆者建議,本澳亦應改變傳統觀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理財教育工作。

首先,轉變傳統金錢觀,樹立多元文化教育觀念。華人正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傳統的經濟價值觀以德本財末為主要特徵,在思想上造成了“重義輕利”的傾向。但在市場經濟下,我們要對傳統思想進行揚棄,樹立多元文化教育觀念,尤其要加強對理財教育的關注。

其次,理財教育走進中小學生課堂。中小學理財教育應該規範、有序地開展。第一步是要編寫出圖文並茂、事例生動、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孩子使用的理財教材,其內容包括怎樣購物和退貨,如何使用支票和信用卡,以及關於個人所得稅、儲蓄、保險、股票等知識。第二步要開設理財教育課,使理財教育課程常態化。同時,要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並吸收國外中小學理財教材中的有益內容。

再次,創造條件讓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學會理財。社會生活是理財教育的大課堂,應該在理財教育中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第一,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家長應首先告訴孩子家庭的財政收支情況,然後為他們提供實踐家庭理財的機會。第二,讓孩子參與勤工儉學活動,體會勞動、工作與金錢的關係。家長應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幫助廣告公司、商家散發廣告傳單,參加一些公益演出活動等。第三,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投資。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接觸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機會,當孩子上初中和高中以後,可以鼓勵他們把課堂上學到的股票交易、金融債券投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最後,應動員全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參與理財教育工作。目前,學校還是開展中小學理財教育的主要場所,相較而言,家長和社會對理財教育的貢獻還有所欠缺,他們應該體現更大的影響力。諸如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和組織應投入相應的財力、物力、人力,開發、研究、推廣理財教育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