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擇校,台灣家長也糾結

臺灣社會也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大多數臺灣家長,也希望孩子借由教育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臺灣島內學校眾多,教育資源豐富,但家長們卻常常糾結孩子該上什麼學校。選擇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是就近入學還是跨區擇校?有時候,孩子尚未出生,這樣的選擇焦慮就伴隨著臺灣家長。

多數人就近入讀公立學校

在臺灣,公立小學叫“國民小學”,簡稱“國小”,公立中學叫“國民中學”,簡稱“國中”。

不論是在繁華的通都大邑還是在偏遠的鄉村,不論是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公立學校通常招收依戶籍所在學區就近入學的學生。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介紹說,現在臺北市教育資源分佈比較均衡,大多數市民會選擇孩子就近入學。

按照臺北市制定的小升初相關法規和操作細則,國中新生入學工作每年3月開始啟動。小學將初審後的新生入學卡依學生學區送至相應的國中,國中審查學生入學資格後,按照資格排名進行錄取。如果某國中名額滿了,學生會被調劑到附近學區的學校。

陳順和就此舉例說,離臺北市政府最近的是信義國小,如果市政府公務員的戶籍不在這個學區,他的小孩就無法申請入讀信義國小,如果信義國小的招生名額沒滿,即使戶籍不在這裏,市政府員工也可以與其他民眾一樣,提出申請送孩子來此入學。

陳順和說,小升初的審查主要是看學生及家長的學區設籍及居住情況。如果孩子居住的房子是租屋,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監護人要在該處連續居住三年以上,租賃契約要經法院公證,並提供當年水電費收據證明居住事實。雖然程式煩瑣,卻能杜絕徇私舞弊。

在臺北市陽明山等遠郊學區,一些公立學校則會面向整個臺北市招生。雖然這些偏遠學區的地理位置沒有競爭力,但有些學校會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風貌,開辦都市學區所沒有的特色田園課程,如織染、與昆蟲“對話”、種水稻等。這些學區親近自然,能鍛煉學生的生存技能,也會受到一些家長們追捧。但有時,多了一個選項,也會給人帶來“小煩惱”。

私立學校物美價不廉

近年來,臺灣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少子化現象愈發嚴重,不少公立學校面臨減班的壓力。但私立學校不僅沒有受此影響,學生人數反而逆勢增長。

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臺灣每9個初中生中就有1人就讀私立學校,現在私立中學已不是富裕家庭的專屬,不少中產家庭的孩子也就讀於此。陳順和也介紹說,臺北市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比為6∶1.2014年臺北市2.8萬名小學畢業生中,約有4000人選擇到私立中學就讀。

一名家長表示,私立學校管理嚴格,教學品質高,教師發現學生有問題會反映給家長。她的另一個孩子就讀于公立中學,那裏的老師管得比較松。

也有家長說,選擇私立學校,看中的是它可以“一次搞定”。一般來說,臺灣的私立中學多是“完全中學”,有初中也有高中。學生選擇了私校初中,畢業後可直升高中,能免除後續的擇校煩惱。

目前臺灣實行12年義務教育,所有公立中小學學生學雜費全免。私立中學雖然免學費,但不免雜費,比如,臺北市某私立中學一學期的雜費為55764元新臺幣(約合11000元人民幣)。對於想就讀私立學校的家庭來說,要著重考慮這方面的開支,而這,又會成為不少人的糾結所在。

學區房價格節節攀升

雖然臺灣鮮有跨區擇校現象,但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也在提前“佈局”——在重點學校附近買房,提前遷入戶籍。在臺灣,這叫做“校門口排在搖籃邊”。

臺灣學生佩珊家住桃園,但媽媽堅持要送她去臺北的重點學校讀書,為此將她的戶籍寄設在了臺北親戚家中。從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母女倆每天從桃園搭車到臺北車站,再轉車上學,放學後又一番舟車勞頓趕回桃園。佩珊說,那時年紀小,搭客運還常因暈車嘔吐,書包裏每天帶著一套乾淨衣物準備更換。三年級時,佩珊考入資優班。媽媽下定決心在臺北買了一套房子,全家一起搬到臺北居住,這才結束了奔波的日子。

寶寶尚未出生,在臺北當會計師的淑美就斥鉅資在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小學學區內買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套房,還遷入了戶籍。淑美說,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家長們的追捧也令學區房價格一路高漲。臺北市新生小學、民生小學等重點學校周邊,近年來房價節節攀升,新生小學附近的學區房價格已高達每坪(約3.3平方米)百萬元新臺幣,比臺北市房屋均價高出9.2%。有些家長無力擔負高昂的房價,但又希望孩子上重點學校,於是只能選擇在周邊租房。

雖然昂貴的學區房讓不少家長感到痛苦,但也有家長表示,臺灣擇校政策公開透明,也不用繳納擇校費,還是非常省心的。

(吳亞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