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讓學生瞭解祖國如何支持澳門

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舉辦的“中華民族周”5月初在澳門啟動。4日上午,澳門學界師生代表慶祝五四青年節升旗儀式在澳門旅遊塔前的廣場舉行。來自內地的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和台灣大仁科技大學的少數民族師生代表共同參加了升旗儀式。

事實上,升國旗已成為澳門大多數學校每週的常規程式。回歸祖國15年間,澳門這顆珠江三角洲的明珠不僅取得經濟發展上的成功,“愛國愛澳”的情結也逐漸植根于市民心中。澳門人大代表近日更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當地青少年的國情教育。那麼,澳門青少年今日的國家認同感如何?澳門政府又在從哪些方面人手提升國情教育?升旗儀式結束後,《環球時報》記者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進行了專訪。

環球時報:前不久多名澳門人大代表提出,要搞好青少年的國情教育。在提升年輕人愛國熱情的過程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

譚俊榮:去年12月20日,我正式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上任後,我感覺必須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愛國教育,或者說國民教育。澳門回歸已經超過15年了,之前澳門同胞就很愛國,如今澳門的下一代也必須認識我們的國家。

改革開放以後,祖國取得那麼大成就,現在發展得那麼好,經濟已經是世界第二。這些國情我們知道,可是現在的中小學生、甚至是大學生不一定知道。我們必須要給他們提供相關教材,讓他們知道咱們國家怎麼從一個窮山的局面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強大國家。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去年香港發生的“占中”事件?澳門是否存在這樣的風險?

譚俊榮:我們跟香港不一樣,整體來講澳門社會比較和諧,這一點大家都看在眼裏。實際上澳門的國情教育並非現在才開展,相關課程早巳納入品德公民教材。今年4月13日,我在立法會上跟立法會主席和議員說,推動國情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大家對此也都很認同。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是官員的想法,也是很多澳門居民的訴求。

我們一定要將中央照顧澳門的政策跟學生講,讓他們知道祖國是怎樣支援特區的。當年回歸,尤其是在過渡期那幾年,其實澳門的經濟非常蕭條。那時候我們治安不好,沒有什麼遊客。回歸之後,國家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政策支持,比如說自由行,大大刺激了我們的經濟。如果沒有中央政府和內地遊客,澳門的經濟肯定不會這麼好,澳門也會被邊緣化.

環球時報:“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的舉辦正值“五四”青年節,您怎樣理解五四精神?對青年一代有什麼期許?

譚俊榮: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澳門的年輕人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努力了,這也是內地一些學生的通病。“危機意識”很必要。青年需要五四精神,需要愛國,需要重視民主與科學。我在和同學們會談時,常跟他們說:“政府給你們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教材、補貼等等,都是免費的。哪個地方還能給你們提供這麼多東西呢?”現在我們的國家富有了,可周邊有些國家的學生比我們更努力。如果不好好念書,將來肯定會落後,沒有辦法跟人家競爭。

環球時報:除了推動內地和澳門交流,作為社會文化司長,您還有哪些施政規劃?

譚俊榮:澳門政府正在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比如這次的“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會派澳門學生去內地學習。教育暨青年局今年也准備了一整套計劃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規劃,即使特區的財政收入出現波動,教育投入也是有優先權的。

澳門在亞太是第一個實現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也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都是免費的,香港沒有辦法做到,其他地方也沒有做到。為推動免費教育在澳門的發展,2015/2016學年我們將把資助學校、學生及教學人員的津貼繼續上調。除了這“免費的15年”,我們還很重視高等教育。5年前,全國人大通過了把橫琴島一塊1.09平方公里的地撥給澳門的決議,建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園。這其中我們投入了100多個億。每年還另有幾十億的投入。這也是國家給我們的一個任務,即把澳門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

環球時報:聽說您經常在葡萄牙語、粵語、普通話、英語之間“切換”接受采訪。澳門的葡語人才是否很多?特區政府打算如何發揮葡語教育上的優勢?

譚俊榮:在“十二五”規劃裏,中央已經給了我們定位:一是把澳門構建成世界的旅遊休閑中心;另外就是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的商貿服務平臺,即“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在這方面,澳門有自己的優勢。400多年前就有歐洲人來這邊經商,經過這麼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澳門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葡語培訓中心。今年我非常重要的一個施政目標,就是向內地學生提供來澳門學葡語的平臺。

(範凌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