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經貿合作: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現在中英關係呈現出這樣一個特點,經貿關係為主體,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為兩翼。兩翼還不豐滿,在人文交流、政治互信、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還不夠深入。兩翼豐滿以後,才能推動經貿關係這一主體穩步向前持續的發展。

高鐵:貼身拼殺

讓英劇揚眉吐氣的《唐頓莊園》,開場就是一幅無比瑰麗而又大氣磅礴的英國風情畫:青蔥的草地,古老的城堡,僕人們從樓下到樓上忙碌而有條不紊的打掃,一列蒸汽翻騰的火車穿過大片莽林呼嘯而來……

是的,這就是全世界人們心目中的英國,田園與工業的完美混搭,其中火車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它是英國人的驕傲,世界第一條鐵路誕生於斯。

在即將出版的首部世界高鐵發展史《高鐵風雲錄》中,記者看到了小米副總裁、原新浪總編輯陳彤撰寫的一段序言:“蒸汽機車的誕生,讓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變得更加強大,一條條鐵路的建成打通了英國的奇經八脈,讓採礦、鋼鐵、地產等行業迅速崛起,工業化開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在大不列顛蔓延開來,並最終成就了威名赫赫的日不落帝國。”

但英國並未將鐵路局限於一隅,而是當作火種一樣,帶到了全世界,沒想到最終導致了世界格局的變遷——鐵路成為德意志統一國土、強勢崛起的“重器”,讓英法感到陣陣寒意,紛紛合縱連橫,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二戰後,隨著飛機、汽車的崛起,鐵路變成了太慢、太亂、太不舒適的代名詞,日漸式微,美歐各國紛紛從比賽修鐵路變成了賣力拆鐵路。但隨著日本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鐵,鐵路又再次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誰掌握了能源,誰就掌握了支配這個世界的權力。以石油、煤炭為代表的化石能源不代表未來,因為它們的存量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電能代表著人類的未來,無論它來自風、來自太陽,還是來自核燃料。能源革命正在發生,這也必將深刻改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而在所有重要的交通工具中,高鐵是唯一以電力為能源動力的交通方式。”陳彤說。

放在這一認知框架下,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各國修建高鐵的熱情,以及為什麼英國高鐵二號線項目與核能一起,會成為此次習近平訪英中最受矚目的“經貿大單”之一。

但是問題來了,英國是第一個修建鐵路的國家,老牌的製造業大國,為何不自己修高鐵,非要拉中國來幫忙?

英國《西部日報》9月28日的一條新聞表達了困惑:《中國現在可以給曾經的老師上課了》。島民們也忍不住吐槽:“我們曾今是鐵路科技的主導者,全世界都想用我們的技術。現在看看我們自己吧,製造業簡直慘不忍睹,太可惜了。”

中國老百姓則普遍覺得挺解氣,湧到嘴邊的都是那句老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潛臺詞是:曾經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們國門、輸入鐵路甚至鴉片的大英帝國,你也有今天!

英國為什麼會有今天?

其實大不列顛人最初在高鐵上也是雄心勃勃想打翻身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淘汰鐵路的影響,英國也冷落鐵路發展,英國的鐵路技術逐漸落後歐洲大陸。受日本新幹線的刺激,1967年,英國也公佈了他們夢幻般的高鐵計畫:APT-E高速鐵路計畫,時速250公里,採用了一系列在當時看起來是眼花繚亂的新技術,希望能一鳴驚人。沒想到就因為採用了太多的新技術,這款車可把英國人折騰慘了,故障頻發,無論怎麼改都難以達到目標。一直改到了1986年,英國人實在沒脾氣了,只得放棄。”《高鐵風雲錄》的作者“高鐵見聞”(以下簡稱“見聞”)告訴記者。

這裏面還有一個“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的插曲。英國人心心念念的“明星車型”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不怎麼受重視的備胎“HST”城際動車組,竟然為英國挽回了一些顏面。只可惜1994年以後,英國鐵路實行了私有化,鐵路研發能力一天不如一天,剩下的事只能靠花錢購買來解決。

“拆遷”也是個大問題。截至到目前為止,英國只擁有一條高鐵線路——即已投入使用的HS1,嚴格意義上只能演算法國北部高鐵的延長線,全程109公里,修建過程涉及一系列征地、公共協商、環境保護等問題,耗時16年;而當下英國熱邀中國參與的英國史上的第二條高鐵線HS2,預估沒20年也搞不掂。對此,BBC曾有解釋:“在英國,沒有哪個工程不耗費10年至20年的。”而在BBC的評論板塊裏,署名“Adlan”的英國網友說:“那就慢慢來吧!中國人修建一條1300多公里的高鐵才用了39個月。說不定中國人都登上火星了,我們還在討論。”

總之英國人在鐵路上的榮光一去不返,儘管它是世界鐵路誕生地,但在如今的世界高鐵博弈版圖中,早已沒有日不落帝國什麼事,而是日、法、德、中之間的“四國大戰”。其角色分配,見聞總結為:“高鐵肇始於日本,發展於歐洲,格局大變於中國。”

當時日本在鐵路技術領域無足輕重,竟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鐵,說明一個問題:在高鐵的遊戲規則裏,技術不是萬能的。

“日本第一條高鐵新幹線的建設,充滿了各種爭議、博弈,通過一些非常規的政治手段才實現。但建成之後,這條線成為了日本的榮耀。當時從日本郵到法國的聖誕卡的一半,都是新幹線的照片,用這種手段在全世界宣傳。”見聞的話讓人想起,2013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贈給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國禮—— 一座高鐵模型。

明信片的事讓法國人深受刺激,當時的鐵路老大,整天被日本人拿著高鐵羞辱,豈能不奮起直追?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也讓作為貧油國的法國,重視起了能源獨立性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在高鐵、核電上的老對手中,總有法國。

當法國把第一條高鐵建起來之後,產生了轟動效應。“日本1964年建了高鐵以後,一直是自己跟自己玩,只能算星星之火。真正把高鐵發揚光大的是法國人,先後出口到西班牙、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德國在高鐵上崛起後,歐洲的高鐵技術又走進了更多的國家。”見聞說。

但為什麼真正改變高鐵命運的是中國?

見聞道:“雖然歐洲對高鐵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中國大規模進行高鐵建設前,高鐵始終是一個小眾的交通工具,是中國讓高鐵變成了一個大眾的交通工具。這是一個巨大的貢獻。預計到今年底,中國高鐵的總里程將達到1.9萬公里,超過全球高鐵總里程的半壁江山。中國高鐵年運送旅客數是9.1億人次,占全球的55%。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日本還是法國,高鐵票價都高於航空,唯有中國的高鐵票價低於航空票價,這也正是因為中國高鐵的大眾化定位。”

目前中國高鐵的技術已經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並開始角逐全球高鐵市場。“最先成功的就是印尼項目。我們之前修過土耳其的高鐵,那就是修路而已,有的地方只是賣車。而印尼專案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地走出國門,是一個標杆項目。

“另一個就是在泰國的准高鐵專案,作為泛亞鐵路的一部分,已經經過了七輪會談,本月底中泰鐵路合作聯合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期間,將簽署兩國政府間鐵路合作框架協定,迎來重要節點。還有一個項目,在外界沒怎麼披露過,就是伊朗項目。早在2011年7月,已經經過了伊朗政府批准,伊核問題爆發後,這個專案被迫中止,現在可能也會很快啟動。還有幾個項目,我們已經中了設計標,可以進行可行性研究:一個是俄羅斯的莫斯科-喀山項目,一個是印度的新德里-孟買項目,一個是美國的西部快線,這是一個私人投資項目,從賭城拉斯維加斯到好萊塢。其他我們一直盯得比較緊、還未明朗的,則是英國的HS2項目,新加坡-馬來西亞項目,以及美國的加州高鐵項目。”

中國不是最早建高鐵的國家。也不是第一個向世界傳播高鐵的國家。為什麼昔日引進高鐵技術的小弟,能夠實現向技術輸出的華麗轉身?“首先,鐵路從建國以來,就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創新型的人才,在技術積累上一直強於其他行業。第二,在引進技術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動車組的創新。正因為有了前期的自主研發,引進技術之後可以很輕鬆地掌握,進行新的突破。第三是中國高鐵有一個龐大的市場進行拉動,保證了持續不斷技術創新的投入。第四則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就是我們在高鐵上像日本一樣,出現了一個政治強人劉志軍。中國高鐵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否則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他的貪腐是另外一個問題。”見聞說。

這也回答了中英高鐵合作中的一個核心問題,英國為什麼會對中國張開雙臂。他認為中國高鐵的獨家優勢,是一種綜合性的優勢:第一,世界領先的技術水準;第二,舉世無雙的運營經驗;第三,無可挑剔的服務精神;第四,不可比擬的性價比優勢。“中國的高鐵就是世界高鐵的‘博物館’。 別的國家覺得年運量5000萬已經很牛了,我們是9.1億人次;中國的高鐵網路非常龐大,能夠適應各種速度等級、氣候條件,從最北部的高寒地區,到最南部的熱帶地區,從東部溫潤潮濕的氣候,一直到西部的高風沙戈壁氣候,經歷了各種各樣條件的考驗,積累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的基礎運營資料,不斷回饋到高鐵的技術創新中,不斷地改進與實踐,這是中國高鐵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

中英HS2高鐵合作如若成行,雙方都將獲益匪淺。對中國而言,HS2第一階段的競標專案總價值將達118億英鎊,時速最高達到400公里,超過目前歐洲的所有高鐵,一旦拿下將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又一里程碑,閒置的外匯儲備和國內過剩的鋼鐵也都有了好去處。對英國而言,HS2將貫穿英國南北,這是英國政府解決南北發展不平衡、打造“北方經濟引擎”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者宣稱能夠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提振經濟。

然而,儘管中國高鐵佔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英國也對獲得中國對英國北部高鐵的投資表達了很強烈的興趣,中英兩國在22日發表的《中英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明確表示:“雙方鼓勵兩國企業深入參與高鐵項目。”但我們在英國HS2高鐵項目上,也並非沒有變數,還要面臨日本、法國、德國的貼身拼殺。

“英國現在跑的動車組,買的就是法國的,第二批買了德國一部分,第三批買的是日本的。日本的一家高鐵企業把總部都搬到了英國,在本地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對這個專案虎視眈眈。此前在印尼項目上,中日之間的對決就很厲害;法國和德國則是主場,而且它們的公司有很強大的政治遊說能力,這裏面的競爭非常激烈。”

核電:再下一城

如果說在高鐵上,英國還只是向中國打出了“歡迎投資”的大橫幅,花落誰家尚存懸念;在核電上,中國已經實現了再下一城。如今位於英格蘭西南部、造價240億英鎊的欣克利C角核電站,其中33%的股份,已經屬於中國。而拿下這份大單的過程,更是充滿了戲劇性。

原本這是一樁英國跟法國之間的親事,雙方都已經拜過高堂,飲過合巹酒,未料新娘子突然提出,要讓閨中好姐妹一起嫁過來。新郎官更是表現得迫不及待。9月,英財政大臣奧斯本在北京宣佈,將為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該核電項目,提供投資擔保20億英鎊,給中國在西方的首個核電站“樣板房”的上馬鏟平障礙。不理解者大有人在。比如牛津大學能源政策教授赫爾姆就說:“讓中國國企進入英國核工業的心臟,除了軍事和安全層面上的問題外,在一個如此敏感的國家項目上,更願意用中國政府的錢而不是英國政府的錢,這本身就是十足的變態。”

這段奇特的姻緣,還要從英國人在核電工業上“自毀長城”說起。

欣克利角原來有兩座核電站,分別被稱為欣克利角A和欣克利角B。A核電站已經“退役”, B核電站原本計畫服役到2023年。上世紀80年代,英國本來已經有計劃自建C核電站,未料後來遭遇了跟高鐵一樣的問題:英國政府掀起了私有化浪潮。這類投資巨大、回報時間又長的項目並不適合私人公司來做,英國政府又當甩手掌櫃,遇冷也就可想而知。等到英國政府終於明白過來,想實施能源改革法案,重新啟動核電計畫的時候,已經不掌握新技術,只能仰仗“別人家的孩子”。

英國最先選擇的是法國人。

2008年,全球最大的核電運營商之一,法國電力集團EDF出資125億英鎊(231億美元)收購了英國能源公司,擁有了英國大部分現有核電站,並為修建新核電站鋪路。在這個時候,英法郎情妾意甚篤,本不容中國置喙。

但應了一句老話:世事難料。核電站的建設投資大、工期長,歐洲國家的審批程式複雜漫長,從建議到規劃、審批、籌資已歷經10年之久。而且這麼拖著拖著,就把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拖來了。

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後,核電安全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之後,各國普遍對核電站的建設加強了審核並提高了安全標準。而且英國30多年來沒有建設過一座核電站,要建自然百般慎重,必須採用最新的第三代技術。本來這也沒什麼問題,法電集團掌握這項技術。但在關鍵時候,法電集團掉鏈子了。

要吃下一個號稱“地球上最昂貴的工程”的核電專案,法電集團自己並沒有那麼多錢。原本它攜手的好姐妹,是總部位於英國的跨國能源巨頭森特理克。但2013年2月,森特理克被拖得失去了耐心,宣佈無力承擔巨額投資,撤資退出,給了該項目不小的打擊。

中廣核一位高級工程師透露,正是森特理克的退出,讓中國核電企業得到了參與機會,而中廣核擁有的豐厚資金則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外,放眼全世界,第三代核電技術集中掌握在美國、法國、中國這三個國家手中,其中只有中國的技術脫胎於法國。

中國既有錢,又有相似的技術,對英國而言,這是一個沒有第二條路的選擇;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天賜良機,必須把握。因為第三代核電技術尚不能說完全成熟,在商用發電上沒有一所建成的先例。誰能搶佔先機,意義不言而喻。

倫敦時間21日下午,在習近平訪英期間,中英欣克力角C核電項目合同正式簽署,中廣核集團與中核集團組成的中方聯隊投資60億英鎊(約合588億元人民幣),持有專案33.5%的股權,中法雙方共同建設欣克利角C核電站,中企同意幫助法企在西賽維爾再建造兩座阿海琺技術EPR反應堆、核電站。這其中最大亮點是,中方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將能得以運用。這是我國企業首次主導開發建設西方發達國家核電專案,實現自主核電技術向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英國的核能監管程式,堪稱世界上最為嚴格的程式之一。假設中國企業在英能夠順利通過測試,除了獲取投資回報,還相當於拿到了進入世界核電市場的“敲門磚”。

金融:穩步推進

高鐵與核電,將“中國製造”推到了國際產業競爭舞臺的最中央,但畢竟耗日持久,變數頗多。對商務合作而言,尋求快速能產生價值的合作,便是題中之義。個人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李克強總理會在去年英中工商界歡迎晚宴上致辭說“讓金融合作走在中英合作前面”的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經濟研究室李罡博士告訴記者,從習主席訪英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看出來,最大的亮點就是金融合作。這是中英關係發展的一個核心與基石,領先於其他方面的合作。“首先因為金融業是英國的支柱型產業,不管是創造產值還是就業,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英國的金融業,在國際上也具有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除了擁有高端的金融人才,還有很強的時間區域優勢、完善的法律。其次,正好現在中國也在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此前英國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奠定,就是抓住了美元國際化的機遇。英國在金融業有豐富的經驗,它洞察出了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將來的進程,可能會成為下一輪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新的變局,所以它必須抓住先機,利用人民幣國際化的潮流,來進一步提升和鞏固自己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儘管倫敦現在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它的地位越來越受到挑戰,歐洲就有很多的金融城市在崛起,還有美國紐約,都對倫敦構成了威脅。”

從一系列的事實來看,中英金融合作一直是穩步推進,而且領跑於歐洲其他國家。

“倫敦自從2012年以來,積極的參與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中英之間的金融合作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比如在倫敦建人民幣清算行,發行人民幣計價國債,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加入亞投行,對中國亞投行的建設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

其實不僅是英國偏愛“紅色金融”,現在歐洲的其他金融城市,如巴黎、盧森堡、法蘭克福、蘇黎世等,也在積極地推進與中國的金融合作。比如設立人民幣清算行、給予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額度,這些歐洲的金融中心都已經做到,但是發行人民幣計價國債,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實現本國貨幣與人民幣的直接匯率,其他的金融中心還都沒有拿到,它們在金融合作上的程度、步伐,都沒有英國快。” 李罡認為。

在本次習近平訪英期間,中英兩國央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並將互換規模由原來的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提高至3500億元人民幣/350億英鎊,為倫敦人民幣市場進一步提供流動性支持,促進當地人民幣業務發展,並有助於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此外,中國建設銀行與倫敦金屬交易所簽署協定,將深度參與倫敦金屬交易所業務;中國銀行在倫敦正式推出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香港交易所與倫敦金融交易所簽署協議,將打通兩地期貨市場,外界稱之為“倫港通”。換而言之,內地企業及投資者將來參與大宗基本金屬商品的交易,通過香港的經紀就可以完成。

此前大家熱議的話題都是“滬倫通”,以為此番訪英或能為倫敦及上海股市的互聯互通帶來新進展,為什麼會半路殺出一個“倫港通” ?

“而上海、深圳兩大股票市場,與世界實現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還需要一個過程。比如中國的股票市場還不是十分完善,在資訊透明、股票交易的規定上都有一定差距,比如需要流動性的充足。而香港是巨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人民幣的流動性十分充足,有進行股票市場、金融市場對接的基礎性條件。香港也擁有高端的金融人才,雙方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比較高,與英國金融市場有相似性,對接起來更加容易。如果倫敦和香港的金融市場對接成功,就可以為今後的滬倫通,甚至是深圳和倫敦股票市場的對接,提供一些成功和先進的經驗。”李罡表示。

經貿為主體,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為兩翼

除了高鐵、核能、金融,根據英國使館發表的聲明,中國將與英國簽署的經貿協議中,還包括創意產業、零售、衛生、科技、航空航太和教育領域。

再往前翻,無論是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問題上,還是此前中方關於中歐自貿區的議案,都遭到了歐盟成員國的集體反對,但英國始終都是支持者,包括亞投行,英國也是第一個加入的西方國家,還一度引發了美英之間的齟齬。

眾所周知,英國可是美國最鐵杆的盟友,當年在政治上的“反華”有目共睹。如今發生了什麼,讓英國如此華麗麗地“轉身”?一些美國和西方刊物甚至認為,英國年輕的財相奧斯本是一種轟炸式的向中國示愛,“全方位的史無前例的叩頭”。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鄙夷,這一切不過說明大不列顛人很務實。

李罡認為:“不僅英國,中國跟歐洲的整體關係現在都處於快速發展期,這是與歐洲各國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受歐債危機影響,儘管歐盟經濟從2013年以來出現了復蘇的跡象,但從資料來看,復蘇的非常疲弱,歐洲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同時,中國企業到歐投資,對歐洲國家創造就業、拉動經濟復蘇,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容克計畫”的出臺,更是為中歐之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利益對接的契合點。容克計畫的核心,就是以投資拉動經濟。而一帶一路的倡議,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互聯互通,與容克計畫優先支持的專案,即工業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更新,正好是吻合的。這就為中歐投資合作,提供了一個契機。

具體到英國。卡梅倫再次當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給選民交上了一份很出色的經濟成績單。新一任政府,重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繼續推進英國的經濟增長,這也是與他大選時的承諾密切相關。”

如今英國已經成為備受中國投資者青睞的熱土。過去5年,中國對英國投資年均增長85%,去年投資額達到51億美元。“英國吸引的外資,主要是基礎設施方面。因為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它的基礎設施完善得早,但現在開始進入老化的階段。基礎設施老化,成為制約英國經濟增長的瓶頸。所以英國現在大力更新基礎設施。”李罡說。由此可見,李嘉誠之所以會變成“李跑跑”,正是因為這個精明的老頭敏銳地嗅到了生意上的先機。如今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電力分銷四分之一市場和供水約5%的市場皆由李家控制。

不過李罡也提醒道,雖然中國對英投資的增速非常快,但投資總量還非常小。在英國吸引的外資中,中國企業的投資只占2%,而美國占到了40%多,這說明我們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政治也是影響兩國經貿合作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李罡認為:“現在中英關係呈現出這樣一個特點,經貿關係為主體,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為兩翼。兩翼還不豐滿,因為中英之間畢竟還存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對國際問題上的一些看法的分歧等,在人文交流、政治互信、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還不夠深入。要想使經貿關係能夠可持續發展,還應該加強這些方面的交流。習主席訪英,也是意識到了中英關係的短板。他訪問兩所大學,就是加強對人文教育方面的交流;與政府的首腦、議長進行會晤,是增加雙方的政治互信。兩翼豐滿以後,才能推動經貿關係這一主體穩步向前持續的發展。”

(張襦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