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英“大合作”

10月19日至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主席十年來首度訪英,受到輿論高度關注。訪英期間,既有皇家禮儀的盛大 華章,亦有雙邊合作累累碩果,更有中英“利益共同體”步入“黃金時代”,共同構建“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戰略宣示。

此訪表明,中英關係正步入“大合作”時代。而由於中英合作內涵的戰略定位提升,長期規劃增多,不僅有利於中英關係持久發展,惠及兩國經濟與民生,也將為世界新型國際關係的發展,樹立新的典範。

通過此訪,中英關係的戰略意義顯著提升,中英雙方互惠性增強,務實合作成果豐碩,與此同時突出“惠民”性,其對兩國關係發展的長期效應將會逐步顯現出來。中英關係的示範作用,也將能夠推動中歐關係整體向前,順利發展。

中英關係的戰略意義顯著提升

習主席訪英所受到的高規格禮遇,正是當前英國政府對華重視程度的體現。訪問期間,雙方共同發佈《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對近年來中英關係所取得積極進展做出總結,宣佈中英將共同致力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聯合宣言”共29條,在切實反映中英對彼此關切的政治、經濟以及全球性議題的共識基礎之上,做出了開啟持久、開放、共贏的中英關係“黃金時 代”的共同承諾,為步入新一個十年的中英戰略夥伴關係指明了方向。這既是中英友好現狀的見證,也是對中英雙方利益訴求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未來中英關係發展 重點的有益指南。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中英關係的定位由原來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升至“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賦予了中英關係更強的時代感,以及全球性責任。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英面臨共同的氣候變化、國際發展、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而中英作為東西方大國的典型代表,兩國關係的發展,也 頗具全球性代表意義。與此同時,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古老大國,英國也一直是一個力求創新的傳統國家,強調兩國面向新時代的特質,體現了中英關係並非僅為雙方 一時利益所驅,而是著眼長遠的戰略選擇。

中英合作互惠性增強

近年來,在金融與經濟危機衝擊下,英國傳統的歐美市場疲弱不振,而隨著中國經濟轉型與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逐步推進,英國作為最為開放的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吸引力顯著增強。

在中英戰略對話、財金對話以及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積極導引下,中英經濟合作收穫頗豐。

一是“大項目”合作突出。特別是自2014年3月兩國領導人在海牙會晤後,中英雙方對“搞好投資大專案”達成共識,核電、高鐵、高技術、金融等領域示範性強的“旗艦專案”不斷浮出水面,中英經濟合作漸步入“大專案”時代。

此次訪英期間,中國企業簽署協議,決定投資英國本世紀第一所新建核電站——欣克利角核電站,此被稱為是英國最大單筆投資,也是中國核工業進軍歐 洲的成功範例。中英在核電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體現了英國對華的開放性。這些專案規模大、資金投入大、建設週期長,中英在此領域有益探索的成功,無疑將 夯實兩國長期合作的基礎。

二是合作範圍廣。訪問期間,兩國簽署超過400億英鎊的貿易投資協議。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與英國在包括創意產業、零售、能源、衛生和科技、金融服務、航空航太和教育領域展開廣泛合作。

三是金融與服務業合作潛力大。自2011年中英財金對話啟動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以來,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成績斐然,在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 議、指定人民幣清算行、發行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等領域屢創“第一”。習主席訪英首日,中國央行首次在倫敦市場發行的債券吸引了逾300億元人民幣(合47 億美元)認購,凸顯中英金融合作潛力巨大。

“惠民性”有利中英長期合作

習主席訪英的諸多成果中,諸多可使兩國民眾直接獲益。例如,對中國民眾而言,訪英簽證簡化就是一大福利。卡梅倫首相宣佈,自2016年起,中國 遊客可以申請有效期為兩年的全新英國訪客簽證。現有六個月多次入境的標準訪客簽證將延長至有效期為兩年的多次入境簽證,並且計畫以同樣價格推出全新的10 年多次入境簽證,指紋採集上門服務將會擴展至50個城市,使得申請簽證更加便利。

而中英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對中國國內城鎮醫療改革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此外,英國是文化大國,英倫文化對於英國來說是軟實力,是經濟收益, 對於中國大眾來說,則是文化消費福利。中英在電影、體育以及教育等領域增進合作,也可為豐富中國文化產品,增加中國青年人的教育機會。

對於英國民眾而言,最為英國政府所看重的是,與中國政府簽署的大單將為英國增加就業所做的貢獻。對於習主席此訪,英國政府網站新聞推廣的重點是,中英新簽合同協議將為英國新增就業3900人。

顯然,這並不是完全統計。以華為公司為例,華為英國公司成立於2001年,總部位於倫敦附近的雷丁。從智慧手機到電信技術設備,華為每年投入巨 資在其英國分公司,截至目前,華為在英國設有15個辦公室,共計1030名員工。據稱2017年員工數將增至1500人,其中英國人比例達 70%~75%。

卡梅倫政府頗為重視擴大就業。經濟危機後,歐洲多國失業率高企,英國表現尚佳,僅為5.5%,實現“完全就業”則是本屆卡梅倫政府的重要目標之 一。在全球經濟不景氣、難民危機衝擊歐洲等大環境下,這也是英國民眾最為關心的民生議題之一。而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的作用明顯,而隨著諸多中國“大項 目”落地英國,對英國就業市場的拉動作用會更大。

“轉向中國”的持久動力

“大合作”將從高度、廣度和深度上定義中英關係,從而成為中英關係持久發展的切實動力。正因為如此,英國對華政策調整頗為堅定,甚至被稱為是二戰以後最大的一次外交調整,也就是說,英國正在“刷新自己的朋友圈”,從傳統上的重視歐、美,“轉向中國”。

實際而言,英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外交大國,務實性與前瞻性是其兩大特點,國家利益為上是其主要驅動力,在對華政策考慮上亦是如此。

其一,英國政府希望借密切中英關係,把握自身發展機遇。近年來,中英雙邊貿易、投資及金融合作明顯增多,英國經濟中的“中國作用”顯著增大。英 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就指出,“英國長期經濟計畫的關鍵,是要增加英國對中國等快速增長經濟體的出口,同時更多地吸引外商投資。”這是英國對華外交更為 主動務實的主要原因。首相卡梅倫新近提出,英國經濟“要擺脫對傳統歐洲市場的依賴”,大力開拓亞洲等新興市場,以爭取更多發展機遇。

其二,英國發展對華關係的競爭意識強烈。2013年底卡梅倫首相在中英關係轉圜之後的首次訪華中,就提出要做中國“在西方最有力的支持者”,顯 示出英政府在發展對華關係上,奮起直追、勇於爭先的“競爭”意識,甚至有意凸顯其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特別之處”。如將英國定位為“歐盟中最開放 的經濟體;也是最歡迎中國投資的國家”。

2015年3月,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公開表示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從而引發了其他發達經濟體爭相參與。同時,英國政府還 積極支援倫敦建設“西方的人民幣中心”。對於既要與紐約爭奪全球金融中心的NO.1,而又要與法蘭克福、巴黎和盧森堡爭奪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倫敦而言,爭取 中國的支持顯然必要。

其三,英國提振對外影響力需要中國。近年來,不僅經濟危機導致英國影響力下滑,且國內的蘇格蘭民族分離主義傾向和“疑歐”乃至“退歐”呼聲加 大。兩場“公投”更使英國的國家身份及其在歐洲的地位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在這一背景下,通過模式創新增加中英戰略互動機遇,以因應國際力量格局新變 化,顯然成為了英國政府提升自身影響力的新的路徑選擇。

應當說,英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外交強國和重要的西方大國,對國際力量格局變化不但反應敏銳,而且頗具前瞻性。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調整,在西方國家中並不是個案,而頗具代表意義和帶動效應。今年3月,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加入亞投行就是一例。

而此次習主席訪英之後,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首相默克爾也即將相繼訪華,年終歲尾,中歐關係正在步入一個新高潮。英國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中 英關係邁入“黃金時代”,其對華理念開放、模式創新以及全球事務加強合作的做法,必將產生更為積極的聯動效應,對中歐關係整體發展更為有利。

(楊芳/文)